明朝太监有文化「尚食太监有了文化还真的挺可怕」

时间:2022-10-08 04:56:40阅读:1466
古装偶像剧《尚食》里面,朱瞻基的身边有两个心腹宦官,一个是陈芜,他武力值比较高,是东厂的负责人;另一个是袁琦,不会武功,但是比较机灵,负责朱瞻基的饮食起居。清代学者赵翼曾经说过:“东汉及唐、明三代,…

古装偶像剧《尚食》里面,朱瞻基的身边有两个心腹宦官,一个是陈芜,他武力值比较高,是东厂的负责人;另一个是袁琦,不会武功,但是比较机灵,负责朱瞻基的饮食起居。

清代学者赵翼曾经说过:“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明代的宦官里面虽然出现过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印度洋的郑和;多次带兵巡视黑龙江流域的亦失哈;还有数次往返北京、西藏、印度沟通关系的候显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但是更多的宦官还是给人以奸佞的感觉。

《尚食》剧中的这两个宦官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也会逐渐变成一好一坏,现在袁琦为了中饱私囊,满足自己的贪欲,在大结局的时候甚至勾结汉王,企图谋逆,险些酿成大祸。其实在明朝时期宦官之祸并不在少数。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明朝之所以会受到宦官之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宦官中出现了一大批的“知识型宦官”,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宦官知识阶层。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化皇权改革,外廷部门的权利被不断地削弱,而宦官机构经过几次扩充,建立起了一个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的庞大体系,为了让这个庞大的体系能够正常运转,明代对宦官的文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明代的知识型宦官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

第一种是儒士的自宫或者是被强制阉割

明代虽然经常会颁发一些关于自宫的禁令,但是仍然会有很多落第文人选择这种方式进入宫中。

正统时期的司礼太监王振,原本是一名教官,后来自宫为宦官,在宫中教女官读书,由于学问很大,后来又先后伴两任皇帝读书。

弘治时期的著名宦官何鼎,也是“少习举业,能诗书,壮而始阉”。

《酌中志》的作者刘若愚,年少的时候跟随父亲游历各地,读书无数,后来他的父兄相继去世,他由于伤感竟让自宫做了宦官。

在《罪惟录》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翰林院的编修程宗,才华横溢,由于宣宗喜爱他的文才,派人骗他服药,然后将其手术,让他进攻教习女官。

儒士自宫虽然在明朝经常出现,但这种行为还是为士大夫所不齿,所以这种方式成为宦官的人数还只是小部分。知识性宦官的主要来源还是靠那些接受了宫中正规教育的小内使。

第二种是设置内书堂对宦官从小进行正规化教育。

民间曾传说朱元璋不许内臣读书认字,但实际上早在吴元年设立内使监的时候,便已经有了“纪事”、“典簿”等专掌文字的宦官。后来司礼监负责掌管各种文书的勘核,首先就是要能够读书识字,这时对于一些自幼入宫的小内使就要在宫内进行教育,但教育的内容比较有限,一般是“仅能识字,不知义理”。

到了永乐时期,也就是《尚食》里面朱瞻基的皇爷爷,选了一些教官,让他们净身后入宫教习,到了朱瞻基登上皇位之后,更加重视,他在內官监设立内书堂,并让大学士陈山等人开始对小太监们进行正规化的教育。

内书堂的学习的内容由翰林院负责,以编修、检讨、侍讲为教官,这样的配置,已经不在明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之下了。

内书堂除了会教授启蒙读本《百家姓》、《千字文》等内容,还会教授《大学》、《中庸》、《论语》等书,同时还针对宦官专门制定了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是:

《内令》:包括历朝皇帝对宦官的诫谕。

《忠检录》:讲述历代优秀宦官的事迹。

《判仿》:这门课程比较厉害,主要是讲解对外廷奏章的判答,对内阁票拟进行批评,相当于是训练宦官的参政能力。

内书堂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小宦官,他们的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外国进贡而来,朱元璋在位时期,高丽就曾进贡二百多名小童;二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尤其是在对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战争;三是罪臣的家属;四是民间一些贫困家庭,迫于生计,主动将幼年子弟送入宫中。

第三种是部分追求上进的宦官自学。

无论是哪一种途径进入宫中的小宦官,都是幼年就离开了父母,身体遭受了极刑,这样的孩子通常性格都要比一般的纨绔子弟和普通读书士子更加坚韧。

所以有一些宦官,即使是没有能够进入内书堂读书,但也会凭借着自己的刻苦,自学成才。

随着明朝对宦官文化教育的重视,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内廷制掌权柄、有权有势者基本都是这些“知识型宦官”,但文化水平上来了,并不表示人品也会提升,很多宦官走上高位之后,便开始展露出他们的贪婪性,比如《尚食》中的袁琦,幸运的是袁琦并没有给当时的大明带来太大的伤害,但是朱瞻基的后世,那些明朝后期的皇帝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之祸,可以说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太监有文化「尚食太监有了文化还真的挺可怕」

大明王朝1566》太监杨金水,为何让无数职场人感伤?回归普通职场人的杨金水杨金水的三个角色,犹如行走钢丝灰色人生的黑白抉择精彩的收尾,给挣扎的职场人浇灌出一抹希望的绿

太监的负面形象长期深入人心,杨金水却被现代职场人引为类比,甚至产生共鸣,实在是难得的奇观。仔细品味,想来提问者应该是个心思细腻的职场人。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杨金水就是其中之一。杨金水在剧中只是个小配角,在大明王朝的权力场上,更是无足轻重。

但这个小人物的悲情职业生涯,写尽了大明王朝的政治黑暗,如杨金水、沈一石这样的小人物,就像风中落叶,被无情摧折,让人叹息不已。职场人从自身相似的境遇中,找到了支撑精神世界不倒的人性之光,这就是他们能与杨金水共鸣的原因。

回归普通职场人的杨金水

《大明王朝1566》一改俗套的对太监妖化的塑造模式,回归人的本源,让太监这个特殊群体,以更真实、更饱满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吕芳、黄锦、杨金水,塑造得都非常成功。

正因为如此,这个特殊群体的遭遇,也更容易与现代人引起共鸣。本质上,太监是封建王朝最低贱的职业之一,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还要受着欺压责罚甚至杀头。社会对太监“工具化”的倾向,与面临各种职场痛苦挣扎的职业人何其相似!

比如,当沈一石案发后,嘉靖皇帝第一句话就是:查!查查这些奴才们都干了些什么!暴露了自私的嘉靖皇帝对杨金水等人的猜忌和无情,杨金水就是他的会呼吸的工具,随时可以抛弃。

事实上,杨金水在江南制造局,除了过着奢华一点的生活外,可以用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来形容。可一旦事发,连死的资格都没有!面对陈洪的变态折磨,杨金水以惊人的毅力,将装疯卖傻进行到底,其实不为己生,而是在保护“干爹”吕芳。

小人物的情谊之深,让在职场底层打拼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杨金水的三个角色,犹如行走钢丝

杨金水是江南制造局总管太监,这是明面上的身份,其实他是一个身份三种角色。第一角色是嘉靖皇帝敛财的工具;第二个角色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吕芳的代言人;第三个角色才是他自己。

作为嘉靖皇帝的敛财工具,杨金水要不停压榨沈一石为代表的江南富商,满足皇帝的无底洞,还要维护皇帝虚伪的爱民形象。由此产生的恶果,他必须自己消化。

作为吕芳的代言人,他还要维护司礼监的形象,在做好和严党、裕王党的利益关系处置的同时,必须小心谨慎,不让司礼监卷入可怕的政治黑洞。

然后才是他自己,其实杨金水就没有自己,他只能在皇帝、吕芳和大臣派系之间走钢丝,对他来说,唯一的存在感就是那个名存实亡的红颜知己芸娘。

这与现代职场人何其相似,他们需要扮演多种角色,领导的得力助手,下属的好领导,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社会的精英。

在这种角色切换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写满的都是心酸事!

灰色人生的黑白抉择

其实,对杨金水个人来说,死是最好的出路,可是他不能。

锅,他不是背不起,太监最大的优势是无牵无挂,也不大在乎声名。那么,杨金水何以宁可咬牙遭受非人折磨,也不愿意死呢?

固然,死可以替嘉靖背锅,但却害了干爹吕芳。陈洪之所以费尽心机折磨杨金水,就是想让他为事件背锅,这个锅只要他背了,吕芳逃不了干系!这就是陈洪的阴险之处!

吕芳的这个干爹形象,恐怕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具温情的太监,他和杨金水一样,在几个角色间切换。除了竭尽全力维护皇权,吕芳还要帮嘉靖协调朝廷派系斗争,维护皇帝可怜的父子之情,还要尽量保护和他一类的可怜的人群。

人非草木,吕芳和杨金水在冷漠的环境里,相互给予的温暖,恐怕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真正体验到的为人的快乐和价值!所以,杨金水必须咬牙,他保护的不光是吕芳,而是追求做人的基本权益!

这种痛楚与血淋淋的快乐,恐怕也只有历经沧桑的职场人才能感受得到吧!

本质上,杨金水的人生没有色彩,只有压抑的灰色。他的行为方式也只能在黑白两色之间选择,这就是他的宿命!然而他心底的那片暗淡的红,还是在他灰色的世界里,艰难地透出了一丝人性的微光。

精彩的收尾,给挣扎的职场人浇灌出一抹希望的绿

电视剧在安排杨金水的结局时,是相当的精彩。当吕芳被发配南京守陵,远离权利场时,他只带走了杨金水。

郊外人迹罕至的河边,吕芳满怀深情地说:再也没人可以伤害到你了,你不用再装疯卖傻了!

那一刻,杨金水一声呐喊,锥心刺骨!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足够了,人性之光在那一刹那得以彰显!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如此简洁明了的方式,刻画得让人泪流满面呐!

大明王朝的重重黑暗,竟然靠一个最卑微低贱的小人物,释放了人性之光!估计那一刻,无数职场人泪如泉涌!

回头看看杨金水的一生,他人虽低微,却在恶劣的环境里,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人性之光,艰难地活出了自我。历经磨难,本心不移,做的事是灰色的,心灵却保留了该有的那抹绿色。这不单纯是杨金水的人生,也是当今每个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明朝太监有文化「尚食太监有了文化还真的挺可怕」

《大明王朝1566》太监杨金水,为何让无数职场人感伤?回归普通职场人的杨金水杨金水的三个角色,犹如行走钢丝灰色人生的黑白抉择精彩的收尾,给挣扎的职场人浇灌出一抹希望的绿

太监的负面形象长期深入人心,杨金水却被现代职场人引为类比,甚至产生共鸣,实在是难得的奇观。仔细品味,想来提问者应该是个心思细腻的职场人。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杨金水就是其中之一。杨金水在剧中只是个小配角,在大明王朝的权力场上,更是无足轻重。

但这个小人物的悲情职业生涯,写尽了大明王朝的政治黑暗,如杨金水、沈一石这样的小人物,就像风中落叶,被无情摧折,让人叹息不已。职场人从自身相似的境遇中,找到了支撑精神世界不倒的人性之光,这就是他们能与杨金水共鸣的原因。

回归普通职场人的杨金水

《大明王朝1566》一改俗套的对太监妖化的塑造模式,回归人的本源,让太监这个特殊群体,以更真实、更饱满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吕芳、黄锦、杨金水,塑造得都非常成功。

正因为如此,这个特殊群体的遭遇,也更容易与现代人引起共鸣。本质上,太监是封建王朝最低贱的职业之一,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还要受着欺压责罚甚至杀头。社会对太监“工具化”的倾向,与面临各种职场痛苦挣扎的职业人何其相似!

比如,当沈一石案发后,嘉靖皇帝第一句话就是:查!查查这些奴才们都干了些什么!暴露了自私的嘉靖皇帝对杨金水等人的猜忌和无情,杨金水就是他的会呼吸的工具,随时可以抛弃。

事实上,杨金水在江南制造局,除了过着奢华一点的生活外,可以用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来形容。可一旦事发,连死的资格都没有!面对陈洪的变态折磨,杨金水以惊人的毅力,将装疯卖傻进行到底,其实不为己生,而是在保护“干爹”吕芳。

小人物的情谊之深,让在职场底层打拼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杨金水的三个角色,犹如行走钢丝

杨金水是江南制造局总管太监,这是明面上的身份,其实他是一个身份三种角色。第一角色是嘉靖皇帝敛财的工具;第二个角色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吕芳的代言人;第三个角色才是他自己。

作为嘉靖皇帝的敛财工具,杨金水要不停压榨沈一石为代表的江南富商,满足皇帝的无底洞,还要维护皇帝虚伪的爱民形象。由此产生的恶果,他必须自己消化。

作为吕芳的代言人,他还要维护司礼监的形象,在做好和严党、裕王党的利益关系处置的同时,必须小心谨慎,不让司礼监卷入可怕的政治黑洞。

然后才是他自己,其实杨金水就没有自己,他只能在皇帝、吕芳和大臣派系之间走钢丝,对他来说,唯一的存在感就是那个名存实亡的红颜知己芸娘。

这与现代职场人何其相似,他们需要扮演多种角色,领导的得力助手,下属的好领导,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社会的精英。

在这种角色切换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写满的都是心酸事!

灰色人生的黑白抉择

其实,对杨金水个人来说,死是最好的出路,可是他不能。

锅,他不是背不起,太监最大的优势是无牵无挂,也不大在乎声名。那么,杨金水何以宁可咬牙遭受非人折磨,也不愿意死呢?

固然,死可以替嘉靖背锅,但却害了干爹吕芳。陈洪之所以费尽心机折磨杨金水,就是想让他为事件背锅,这个锅只要他背了,吕芳逃不了干系!这就是陈洪的阴险之处!

吕芳的这个干爹形象,恐怕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具温情的太监,他和杨金水一样,在几个角色间切换。除了竭尽全力维护皇权,吕芳还要帮嘉靖协调朝廷派系斗争,维护皇帝可怜的父子之情,还要尽量保护和他一类的可怜的人群。

人非草木,吕芳和杨金水在冷漠的环境里,相互给予的温暖,恐怕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真正体验到的为人的快乐和价值!所以,杨金水必须咬牙,他保护的不光是吕芳,而是追求做人的基本权益!

这种痛楚与血淋淋的快乐,恐怕也只有历经沧桑的职场人才能感受得到吧!

本质上,杨金水的人生没有色彩,只有压抑的灰色。他的行为方式也只能在黑白两色之间选择,这就是他的宿命!然而他心底的那片暗淡的红,还是在他灰色的世界里,艰难地透出了一丝人性的微光。

精彩的收尾,给挣扎的职场人浇灌出一抹希望的绿

电视剧在安排杨金水的结局时,是相当的精彩。当吕芳被发配南京守陵,远离权利场时,他只带走了杨金水。

郊外人迹罕至的河边,吕芳满怀深情地说:再也没人可以伤害到你了,你不用再装疯卖傻了!

那一刻,杨金水一声呐喊,锥心刺骨!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足够了,人性之光在那一刹那得以彰显!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如此简洁明了的方式,刻画得让人泪流满面呐!

大明王朝的重重黑暗,竟然靠一个最卑微低贱的小人物,释放了人性之光!估计那一刻,无数职场人泪如泉涌!

回头看看杨金水的一生,他人虽低微,却在恶劣的环境里,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人性之光,艰难地活出了自我。历经磨难,本心不移,做的事是灰色的,心灵却保留了该有的那抹绿色。这不单纯是杨金水的人生,也是当今每个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明朝太监有文化「尚食太监有了文化还真的挺可怕」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你认为呢?

明朝开国皇帝就很重视教育。

朱元璋自己是个粗人,深知文化人的厉害,时时刻刻提防着。让太监识文断字,那不等于摆一堆文化人放到自己跟前儿了?越发显得自己没文化,真可怕。太监就做些粗浅的体力活得了,严禁太监接受文化教育!甚至树立了“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碑,严厉限制宦官,不允许他们干涉政务。

时代在变,人性不变,朱元璋的子孙们书读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跟有知识的人在一起。于是渐渐忘了祖训,不断重视教育,提高身边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明初,太监多是来源于贫困无生计的底层人民,甚至有强制阉割外国战俘入宫的。这些人幼年失学,为了能吃饱饭只得选择入宫当太监。可以说,这是一群别无选择的可怜人。他们入宫后,一般都从事洒扫侍奉等杂活,没有高额薪水,没有五险一金。他们识字都不多,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修养。

司礼监这个部门,洪武年间便已经设立,但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掌管宫廷礼仪的普通机构。它在后来一跃而升为宦官部门之首,据说还是托明宣宗朱瞻基的福。

内书堂普及教育之后,朱瞻基就拥有了大批识文断字的宦官,这些宦官进入司礼监,并获得了司礼监批红的权力。

所谓“批红”,是明朝皇帝行使决策权的一种方式。臣下送来的奏本,内阁草拟好批复,再经由六部审议之后,还要皇帝批红,才能确认为旨意。但皇帝日理万机,不是每一本都能亲自作答,写不过来的,朱瞻基就让司礼监按照拟定好的意见,用朱笔抄录,然后下发。

太监能接触到帝国核心权力,便是由此而始。

魏忠贤是半文盲,成年后才入宫;汪直是被阉割的幼童战俘,得宠是因为军事;刘瑾更是靠着依附其他太监才得以入宫,这三个人都没有在内书堂学习过,文化水平相当一般。而王振虽然有点墨水,但他进宫时,内书堂可能都还没成立。这几个流氓无赖无法无天,祸乱朝纲,与内书堂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 

以万历年间的陈矩为例,他为人“平恕识大体”,管理司礼监和东厂期间,非但没有趁机作乱,反而还平反了不少冤狱,简直是一位恂恂儒者。而另一位司礼监太监怀恩,极力向明宪宗进谏不可废太子,最终保住了明孝宗的太子之位。

明朝太监有文化「尚食太监有了文化还真的挺可怕」

为什么会说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呢?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可有些朝代的宦官乘风破浪,很能作妖。

譬如说明朝,明粉儿腰杆再硬气也总不至于对明朝的宦官之祸视而不见,非要把魏忠贤洗白成“忠贤”,这就没法聊了。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所谓“明朝四大权阉”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按照我来说,这四个宦官之所以毫无廉耻、作恶不断,恰恰是因为没好好读书,教育上出了问题。

本来,明朝开国皇帝就很重视教育。

朱元璋自己是个粗人,深知文化人的厉害,时时刻刻提防着。让太监识文断字,那不等于摆一堆文化人放到自己跟前儿了?越发显得自己没文化,真可怕。太监就做些粗浅的体力活得了,严禁太监接受文化教育!甚至树立了“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碑,严厉限制宦官,不允许他们干涉政务。


但他的子孙们却并不这么想,越是有权的地方越喜欢高学历。堂堂九五之尊的皇帝家里,养着一群大字不识的怎么能行,恨不得连扫楼梯的都是985的名校毕业生才好!

一、内书堂:再穷不能穷教育

时代在变,人性不变,朱元璋的子孙们书读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跟有知识的人在一起。于是渐渐忘了祖训,不断重视教育,提高身边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明初,太监多是来源于贫困无生计的底层人民,甚至有强制阉割外国战俘入宫的。这些人幼年失学,为了能吃饱饭只得选择入宫当太监。可以说,这是一群别无选择的可怜人。他们入宫后,一般都从事洒扫侍奉等杂活,没有高额薪水,没有五险一金。他们识字都不多,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修养。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再穷不能穷教育,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为了提高太监的文化水平,便下旨开设了“内书堂”,宫里有志于学的太监们有了“专升本学习班”。

内书堂挑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教他们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书法,学期三年,学成以后,分配新的工作。

内书堂这个机构,看似不起眼,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是作为“后备太监骨干”培养的,师资力量强得惊人。内书堂中的老师,都是从翰林院延请,最低档次也是编修,最高甚至有翰林院侍讲、侍读等官员。所谓侍讲、侍读,都有资格给皇帝上课的学者。也就是说,内书堂的小宦官们,不用买学区房,也不用通过高考,就能享受到皇帝才配拥有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名义上的

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里头很多老师也不过是举人而已。但内书堂的老师,不仅全是进士,而且都是进士中的战斗机——庶吉士出身。连写出《农政全书》、翻译《几何原本》的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都有在内书堂教书的工作经验,让他们来教太监认字,那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师资力量如此之强,教学要求当然也非常严格。

《戒庵老人漫笔》记载,翰林院出身的陈沂回忆当年教书的情形,说这内书堂中四五百个小太监,每天都要检查学习情况,不过关者受罚,每次受罚的都有二百七八十人,超过一半。处罚方式就是打,轻者穿着衣服挨打,重则“褫衣露体”,脱下衣服跪在一起,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用大棍子揍。

而太监们回忆自己在内书堂的求学经历,那就更凄惨了。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小太监在内书堂中一旦违反学规,就要挨打、罚跪。有一种叫做“两手扳著两脚”

的处罚方式,特别惊悚,它有点类似现在体能测试的“坐位体前屈”,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动作要站着完成,且一站就是几炷香的工夫,受此处罚者,都苦不堪言。


▲就这个动作,维持一小时,确实比较痛苦

内书堂虽然艰苦,但宦官们依然把内书堂视为“正途”,教育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啊!

从内书堂里走出来的精英宦官们,有资格进入一个大名鼎鼎的部门——司礼监。

二、知识改变国运

如果说内书堂是太监心目中的国子监,那司礼监,就是太监心目中的内阁。

司礼监这个部门,洪武年间便已经设立,但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掌管宫廷礼仪的普通机构。它在后来一跃而升为宦官部门之首,据说还是托明宣宗朱瞻基的福。

内书堂普及教育之后,朱瞻基就拥有了大批识文断字的宦官,这些宦官进入司礼监,并获得了司礼监批红的权力。

所谓“批红”,是明朝皇帝行使决策权的一种方式。臣下送来的奏本,内阁草拟好批复,再经由六部审议之后,还要皇帝批红,才能确认为旨意。但皇帝日理万机,不是每一本都能亲自作答,写不过来的,朱瞻基就让司礼监按照拟定好的意见,用朱笔抄录,然后下发。

太监能接触到帝国核心权力,便是由此而始。

教育能改变命运,教育也能改变国运啊!

朱瞻基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让太监们接受教育这个“好事儿”隐隐中埋下了大明朝亡国的祸根。

只是朱瞻基也不想这样,还不是他的暴躁爷爷朱元璋留的锅。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和汪广洋,并以此为由头废除丞相,是明初的一件大事。教科书上写的大家都看过,废除丞相与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得到空前加强。但是废除宰相的副作用就是,一切繁杂政务都压在了皇帝身上。


除了朱元璋这个精力异常旺盛的超人级皇帝之外,后面的皇帝,包括朱棣,都没有足够的精力一人担负起全部工作。即便是朱元璋也需要大臣草拟圣旨,更不要说后世那些能力平庸的子孙了。所以皇帝办不完的事,终究要靠人帮忙,这就是内阁的起因。

只是习惯于乾纲独断的皇帝,已经废了宰相,怎么会放心把权力重新给出去呢?

大臣只有上朝那会儿是天天见的,况且上朝隔那么远,还未必能说上几句话。而太监却是随身侍奉,不敢缺席。那么,大臣与太监之间,孰亲孰疏,孰远孰近?

如果作为外人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文化水平极高的一群人,大字不识的太监怎么能跟文官士大夫抗衡?掌握帝国算法的是一群大神级的程序员,太监们至少得懂个五笔吧!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明朝皇帝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让宦官接受文化教育。

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在各个方面,皇帝都需要太监去分文官的权,这分来分去,就分到了批答奏本的头上。不会识文断字怎么去搞批答奏本?

朱元璋不许内官识字,文化水平高的太监虽然不是不存在,但毕竟凤毛麟角。而内书堂的出现,打破了知识被文官垄断的局面,皇帝拥有了一批新的通晓文墨的助手,司礼监系统的建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