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能临终前周恩来不知情反复问儿媳我儿子怎么不来看我

时间:2022-08-11 22:31:25阅读:2441
周恩来周恩来很少对家人谈起父亲,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却多次主动说起父亲,他说:“我对父亲是同情的……”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对父亲的感情。周恩来的父亲叫周贻能,虽然有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国学位”,但…
  • 周恩来
  • 剧情
  • 王铁成 郑小娟 张云立 陈惠良 蓝天野 王卫国 张艳丽 卢奇

周恩来

周恩来很少对家人谈起父亲,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却多次主动说起父亲,他说:“我对父亲是同情的……”

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对父亲的感情。

周恩来的父亲叫周贻能,虽然有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国学位”,但他却没有相应的职务。

考取秀才后,周贻能便回到老家绍兴,向表亲鲁小和学习做师爷。

但是,由于周贻能为人忠厚老实,学习效果甚微。后来,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迫于生计,周贻能便去给别人当幕僚,或者是当家庭教师等。多年之间,他辗转多地工作。

1907年,远在江苏高邮工作的周贻能,突闻妻子万冬儿不幸病逝。周贻能匆忙赶回家中,但依旧未能见到妻子最后一面。

周贻能还来不及悲痛,就遇到了另一个难题。

他的岳母,对女儿的葬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用楠木棺木下葬,要有十二朵正花,棺材上要披五层麻,刷七层漆……

这些要求,远远超过了周贻能的承受能力。他辛苦工作多年,才能勉强将三个儿子养活。如今,仅仅是一口楠木棺材,就难倒了他。

周恩来母亲万冬儿

但是,周贻能还是答应了岳母的要求。无奈之下,他将驸马巷的房子,典当出去两间,才凑够钱,给妻子买了一口楠木棺材。

为了满足岳母剩余的要求,还没走出悲伤的周贻能,便决定再次离开三个孩子,踏上外出打工的道路。妻子的灵柩,也只能暂时存放在清江浦的一间庙里。

虽然日日辛劳工作,无奈薪资实属微薄,周贻能甚至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这也使得,年仅十来岁的周恩来,就担负起了操持家务,以及照顾弟弟的重担。

后来,周贻能又去了东北,在铁岭的县衙出任文书一职。但这份工作,并没有维持多久,周贻能便主动辞职了。

因为,他实在是看不惯衙门里的腐朽污浊。

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周贻能转而又去当了彭广心的幕僚。

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四伯父的帮助下,来到了东北进行学习。

后来回忆起这次的东北之行,周恩来感慨,这是他生活与思想转变的关键。如果这次没来东北,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所成就……

少年周恩来

在东北,周恩来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学习了革命理论,看清了国弱被人欺的现状。于是,他说出了那句震耳欲聋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时,周恩来也与父亲有了短暂的团圆。但是,父子俩还没相处多久,周贻能就因为要出差,只能将儿子安排到当地的一户牧主家里放马。父子俩再次分离。

父亲的离开,周恩来虽然非常不舍,但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因此,周恩来在学校非常努力,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书法与英文,每个学期都是全班第一名,老师还经常让全班同学,传阅他的文章。

由于成绩出色,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继续读书。长时间不见父亲,周恩来的思父情绪,涌上心头。

1916年除夕那天,他在自己的一篇作文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值)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此后,周恩来又多次在日记中,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与此同时,周贻能为了生存,继续奔走于各地之间。直到1922年,在胞兄的介绍下,周贻能才又到东北的齐齐哈尔,找到了一份烟酒事务局办事员的工作。

虽然收入依旧不高,但至少有了固定收入,生活也算是安定了下来。不幸的是,随着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周贻能再次失业。

虽然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周贻能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还没有下葬的亡妻。

经过28年的努力工作,周贻能终于攒下一些钱,重新回到清江浦,将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安葬在自家祖茔地。

当周贻能知道儿子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内心一直无法平静下来。

虽然他不了解革命的事情,但他始终相信儿子,相信他的选择、他的眼光。

同时,他对儿子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

周贻能

每当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出价几千块甚至是上万大洋,悬赏儿子人头的消息,周贻能总是担心不已。

自此,周恩来就成为了周贻能心头最大的念想。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员接连不断被捕,甚至是被杀害。

放心不下儿子的周贻能,赶紧跑到上海,陪着儿子周恩来。期间,老实巴交的周贻能,还帮助周恩来做起了秘密联络的工作。

后来,组织上安排周恩来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周贻能这才回到吉林。

1930年左右,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时,周贻能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他实在放心不下儿子,再次跑到上海。

在顾顺章等人相继叛变革命后,很多共产党人陷入危险,周恩来的处境也越发险恶。安全起见,周恩来暂时隐蔽了起来。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周贻能依旧待在上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周恩来做一些联系的工作,以及掩护周恩来。

在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下,中央决定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与儿子失去联系的周贻能,迫切想要知道儿子的安危,但他只能从报纸上获取消息。

于是,周贻能又重新回到北方。只是,因为此前跟随儿子到上海,他丢掉了北方的工作,现在又要重新找工作了。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怨言。

值得注意的是,与周恩来失去联系期间,周贻能的另一个儿子,曾多次给他写信,让他到东北的哈尔滨一起生活,好有个照应,但周贻能一直没有答应。

原来,当时东北被日军占领,很难从报纸上了解到周恩来的消息。所以,周贻能宁愿孤苦一人四处漂泊,也不去东北和另一个儿子团聚。

与父亲周贻能一样,周恩来虽然忙于革命事业,多年间几乎没给父亲写过信,也几乎没有见过面,但他一直记挂着父亲。

周恩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席代表,与国民党展开谈判,力求双方可以共同抗日。

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后,周恩来很快就将生活没有着落的父亲,以及邓颖超的母亲,接到八路军办事处一起生活。

周贻能到达武汉的那一天,周恩来正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

会议还没有结束,周恩来就提前向大家告辞。

那一天,周恩来非常高兴,一方面是因为能够与那么多人一起齐心协力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马上就可以见到父亲了。

会上,他眼含泪水,激动的说道:

“我非常高兴,大家能够如此亲密、协力同心地在一起工作……我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天晚上十点到汉口……告辞了!”

周恩来讲这番话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在为他们真挚的父子情鼓掌,也为他们来之不易的团圆鼓掌。

1940年,周恩来又将周贻能与自己的岳母,接到重庆红岩奉养。

虽然年岁已高,但周贻能在红岩期间,并不是等着让大家照顾,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看管仓库、打扫院子等事情。

周贻能

此时,周恩来已经是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但周贻能无论对谁,都依旧是那样的亲切、慈祥。他真心关心、爱护着身边的所有年轻人,与大家像是亲人一般,和睦相处。

不过,在重庆期间,虽然与儿子团聚了,但由于周恩来与邓颖超工作繁忙,周贻能与儿子、儿媳说话的机会,并不多。

所以,这段时期内,周贻能是孤单的,但也是幸福的。

在周恩来专注地看电报、看文件的时候,周贻能就静静地坐在很近的灯影里,默默地陪着儿子。

虽然周贻能什么也不说,但周恩来却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孤单。

一次,周恩来身边一位名叫张颖的女同志,因为身体原因,要到红岩村休息几天,临走前,周恩来叫住张颖说道:

“小张啊,我有件私事要麻烦你一下。我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陪老人。我父亲在红岩村,一个人一定很闷。你去红岩村后,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就帮我多陪陪老爷子吧……”

张颖欣然答应。

周恩来

于是,来到红岩村后,张颖便主动找到周贻能聊天。

一天,百无聊赖的周贻能,正拿着一本唐诗,在红岩村的果园里转悠。周颖主动走上前去打招呼:“周老爷子,您好啊!”

听到有人跟自己打招呼,还有继续聊天的意思,周贻能瞬间两眼有神了,他高兴地与张颖聊了起来。

一老一小坐在一起,开始吟诵唐诗、唠家常。周贻能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中午,张颖准备告辞。周贻能想到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便开始询问起来。

张颖如实告诉周贻能,并说是周总理让自己来陪他说话的。周贻能感慨万分:

“恩来那么忙,还想着我,太不容易了。我这个当父亲的,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心里有愧呀!他忙工作,不能来看我,我不会怪他的。”

分别前,周贻能让张颖转告儿子:“我都好,让他别担心我……”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周贻能其实很想见儿子一面。

1942年,周贻能因为发高烧住进医院。很快,邓颖超便赶到医院照顾老人。

邓颖超

躺在病床上的周贻能,因为没有看到儿子周恩来,便反复询问儿媳邓颖超:“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周贻能的这句话,让邓颖超有些为难。因为,此时周恩来也在住院。

怕老人过度担心影响身体,邓颖超没有告诉老人实情,也没有将周贻能生病住院的消息,告诉周恩来。

与此同时,周恩来让人给邓颖超捎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原本星期六出院的计划打破了,要推迟到7日或者11日,再过两三天才能出院。

周恩来叮嘱邓颖超,周贻能的生日是11日,看老人是要在11日当天请人吃面过生日,还是要推迟到他回来,陪他过。

看到周恩来在病中还惦记着周贻能的生日,再看看周贻能越来越虚弱的身体,邓颖超不忍心继续隐瞒下去了。

于是,邓颖超给周恩来写信,告诉他周贻能生病住院的消息。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周恩来的回信,周贻能就在10日那一天,医治无效离世。

周恩来

周贻能刚刚闭上眼睛没多久,周恩来的信就到了:

我对他的病,不放心,请他好好静养。爹爹的症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必须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忽专当疟疾医。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周恩来对父亲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看过这封信后,大家都双眼含泪,深受感动。

但是,考虑到周恩来的身体还没有恢复,董必武与邓颖超等人经过商议,决定暂时对周恩来隐瞒这个消息,并派人告诉他,周贻能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

不知情的周恩来,在12日的上午,还给邓颖超写了一封信。信上,周恩来对邓颖超精心照顾父亲,表示感谢。

就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周恩来病房里的花瓶,突然掉下来打碎。周恩来一向信奉唯物主义,并没有多想。

周恩来与邓颖超

但是,纸终归包不住火。

这天下午,前来送报的报童,一不小心说露了嘴。周恩来火急火燎,提前出院。

当周恩来来到红岩村的时候,邓颖超意识到瞒不下去了,便说出实情。

父亲去世的消息得到证实后,周恩来悲痛欲绝,痛哭不止。

由于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周恩来伤心之下,责怪邓颖超:“你为什么要瞒着我?”

邓颖超理解周恩来痛失父亲的心情,也不愿辩解什么,便流着眼泪,向周恩来认错。

董必武赶紧解释道:“这是组织上的决定。也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

是啊,那个时候,革命正处于关键时期,日寇还在中国横行。周恩来作为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如果有点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周恩来理解组织上的决定,没再说什么。

董必武

虽然身体尚未康复,但周恩来执意在灵堂,为父亲彻夜守灵,直到天亮。

周恩来的悲痛心情,可以从他为父亲在《新华日报》上刊登的讣告,以及给毛主席的电报中看出。

这两处,周恩来都是用了“悲痛至极”“抱恨终天”的词语。这样的词,周恩来很少使用。

而周恩来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唯一一个为父亲去世,登报发讣告的人。足以见得,父亲在他心中的分量。

毛主席在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立即复电,暖心安慰:

“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仁均深切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这封电报,体现了毛主席与周恩来深厚的战友情。

参加革命多年来,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

毛主席

在黎平会议时期,博古反对毛主席的意见,坚持按照原计划执行,周恩来始终支持毛主席。

会议结束后,没有参加会议的李德,也坚决反对毛主席的意见,周恩来因此与李德发生激烈争吵。并且,周恩来少有的拍了桌子,李德这才同意。

最终,在毛主席正确意见的指导下,红军不仅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原有部署,而且连战连捷,大大地振作了士气。两人也更加信任对方。

另外,毛主席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毛主席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病逝前,毛主席也没来得及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

所以,周恩来的悲痛,毛主席感同身受。

周贻能照片背面

对于父亲,周恩来有着复杂的感情。一向鲜少提起父亲的他,在1964年的时候,主动对亲人说:“我对父亲是同情的。”

1974年,侄子前来看望他的时候,他又主动提起父亲:“我对你爷爷是同情的。他为人老实,一生月薪没有超过30块钱。但他没有做过一件坏事,还掩护过我……”

1976年,周恩来去世,家人在他口袋里的一个皮夹子里,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他父亲周贻能的照片。照片的背面,还写了四个字——爹爹遗像。

有没有和我一样刚五十出头就宅在家里的?可以做点什么事呢?

给中老年人15个挣钱门路,供你参考。才刚50出头,你还能发挥余热,还有更大潜能没被开发出来。

刚50岁的人,不要去做那些六七十岁老人养老的事情,看看下面这些事吧!

卖早点

这个岁数的人,早晨一般起的比较早,4、5点起来收拾出摊,完全没问题,不像小年轻们爱睡懒觉。

一辆人力三轮车,二手的几百块钱;电动的,二手也就2000左右。

6个小桌、24个小凳,去二手市场或者网上采购,不超过300块钱。你要买材质好的,价格就高点。

其它的碗、筷、勺、保温桶、锅、气罐、塑料袋、纸杯等等,不超过1000块钱。

炸油条自己弄个锅,不用买电炸炉,顶多200的成本。

刚开始做,各种食材原料不用准备太多,比如做豆浆的各种豆子;八宝粥、小米粥、玉米粥的原料;鸡蛋、面、油等等,可以少备点货,先卖几天看看效益。

其它小吃

好多小吃早中晚都可以卖,比如:鸡蛋灌饼、煎饼果子、肉夹馍、麻辣烫、铁板鱿鱼、炸串、炒凉皮、烤冷面、板面、爆米花、各种凉菜、烤鸡烤鸭等等。

主要说下硬件成本。

二手电动三轮车:小一点的就是2000左右,大一点的要3000

需要推车的话,一般2000左右。

现磨豆浆机,不超过200元。

如果豆浆在家做,需要保温桶,每种口味一个桶,每个桶几十、100多,找那种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桶。

摊炉,二手的一般200、300。

桌子、凳子,做板面需要的比较多,塑料材质的,二手批发几块钱一个。

液化气罐,看大小,也没多少钱。

双头燃气灶,1000元左右。

以上这些是大头。

剩下的耗材,比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纸巾,还有各种食材原料,没有多少钱,肉制品的成本高一点。

开小商店,这个很适合中老年人

开店成本比较高,主要就是租金,货物大多由企业配送,自己不用去进货。

有的配送企业还会提供1000元以内的赊账额度。

也可以加盟天猫小店、京东小店、社区团购。

小餐桌

附近有学校的,可以在家给孩子们做饭。

有的学校不让孩子们出来吃,要先了解清楚。

没有租金成本,主要就是一些桌椅、一次性耗材和食材的费用。

另外就是办证需要花时间,找中介一般2500左右可以办下来。

专卖主食

比如馒头、包子、烙饼、饼丝,好多个体户或企业会到你那儿批发,有的客户会要求送货。

烙饼做好了,真的好吃,我们菜市场里边,有一家做葱花脆饼,买的人很多,不油腻,咬一口酥脆酥脆的还不掉渣,香得不得了。

这类成本主要是租金。

炉子、笼屉还有其它设备,6000左右差不多。

另外有个大头,就是面粉,一次进得比较多,我们小区门口的馒头店,常备的面粉,得有5、60袋在屋里堆着。

凡是吃的,都需要健康证,70块钱,就当给自己做体检了。

上面这几种,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家里人帮忙,或者找钟点工。

下面说几种一个人可以做的。

去当地批发市场采购蔬菜、水果,到小区门口、马路边或菜市场卖。

需要的电动三轮车一般比较大,二手的3000左右。

一车菜和水果的成本,不到1000块就能搞定了。

有驾照的可以开单排或双排车,成本就高一点。

可以只卖一种,比如整车全是橘子、苹果、大葱等等。

人们就可能认为你批发的会比较便宜,他们可挑选的空间也比较大。一整车,让人看了会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很想帮你卖掉它。

所以只卖一种的话,有时候反倒会更好卖。

做自媒体、拍视频。

有专业知识的,就讲讲知识,其它像书法、画画、手工、人生感悟等等都可以。充实,还能挣点小钱。

有车有驾照,可以跑跑网约车,边跑边跟不同的人聊天,也是很有趣的。给居民的自来水管、热水器、油烟机做清洁保养。

前期采购工具设备,需要几百、1000多元,不容易坏,以后就是挣个手工费。

可以去发发传单之类的,跟一些同岁数的人,马路边一站,手一伸,比较轻松。会理发的,去马路边摆个摊,理发5块钱一位。

赶集市、早市、夜市,卖一些衣服、生活用品、玩具,价格一定要亲民。

我一个同学,前几年专门出早市卖老年人穿的衣服。

老年人起得早,她们又想省钱,同学这些衣服,都是按吨批发过来的,去早市上甩货,3块钱、5块钱一件,很快的。

现在集市上有好多小孩子的衣服,包括成年人尤其是中年妇女的衣服,还有一些床单、枕套、枕巾,全都是按吨批过来甩的。

身体没问题的话,可以做跑腿,适合那种喜欢来回乱窜的人。

不要做限时很短的,比如说送餐。太紧张,做一些送花、代买代办类的,悠哉悠哉走过去,不慌。

会修自行车的话,可以摆摊修车。

成本比较高,主要是各种配件,都要备一些,城管那边可能要交一些费用。

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门岗、理货、食堂、保洁等等,每个月2000~3000还是有的。

题主想找事做,以上是比较适合50岁左右人做的事情,供参考。

不管脑力还是体力活,挣点小钱总比闲着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