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毛概「他反对农村包围城市毛主席跟他一番畅谈后立刻心服口服」

时间:2022-08-11 22:31:12阅读:1383
大家都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军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但是在红军早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曾经一度流行左倾冒险思想,主张攻打大城市,幻想着复制苏联成功的道路。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红军损失惨重,很多人…

大家都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军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但是在红军早期,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曾经一度流行左倾冒险思想,主张攻打大城市,幻想着复制苏联成功的道路。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红军损失惨重,很多人都开始反思,转而支持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比如今天介绍的这位周以栗。

实际上,此前红三军团已经在7月发动过一场突袭长沙的战役,但在敌人的优势兵力下,红三军团被迫撤退。很显然,左倾主义盛行的中央对这次行动很不满意,所以就趁着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的机会,发出了再度攻打长沙的命令。

结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红军围城长达半个月,伤亡惨重不说,还始终不能攻进长沙城内半步!在这个情况下,毛主席和朱老总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私自命令撤军,很显然是与中央的命令相违背的,作为“钦差大臣”的周以栗自然不同意,于是在接下来的会议上,周以栗一再重申中央的命令,强行命令红一方面军继续攻打长沙。为此,双方还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会议一度难以继续下去。最后,多亏了毛主席出面,才将这一问题解决。

原来,在会议上,毛主席并没有过多地争论,而是在会后和周以栗进行了一番畅谈。通过对已有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分析,再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攻打长沙在现阶段是不合时宜的主张。

在毛主席耐心的讲解下,周以栗也豁然开朗,不仅同意了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主张,还主动回信中央,允许红一方面军进行休整,以保存实力。

此后,周以栗留在红一方面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尽心尽力地协助毛主席工作。

同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针对井冈山根据地展开了第一次围剿,考虑到敌强我弱的现状,毛主席下令跨过赣江与敌周旋。

但是,麻烦却来了,一方面,不少战士都是这一带土生土长的,从来没出过远门,如今让他们背井离乡去打仗,自然是很抵触的;另一方面,不少人还存在左倾主义思想,依然抱有跟敌军硬碰硬的幻想,更有甚者,还提出了分兵而行的说法,想走的走,要留的留。

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周以栗亲自走进军营,和战士们面地面地交流,最终把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既保证了部队的团结,也保证了战略行动的执行。

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周以栗可以说功不可没。

但不幸的是,在红军进行长征转移的前夕,周以栗染上了重病,行动不便,只好被送去上海养病。

结果,在去上海的途中,护送周以栗的部队与国民党军遭遇,周以栗也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历史上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介绍下列古代周姓名人:

1,周勃。

周勃(?—公元前169年),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名将周亚夫之父。

弓马娴熟,孔武有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历任五大夫、虎贲令、将军,封为威武侯。参加楚汉之争,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屡建战功。成皋之战时,留守镇关重地,突入成皋战场。带兵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凡得二十二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为绛侯。带兵讨平韩信、陈豨、卢绾叛乱,拜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吕后死后,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两度成为丞相,最终罢职归国。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郡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渡江击刘繇。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随孙策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为孙权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

3,周处。

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郡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市)人。西晋大臣,将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出仕西晋,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治境有方。入为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刚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马肜。

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将军,前往关中,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遇害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

4,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5,周侗。

周侗zhou tong(正史记周同,约1040-1119年)字光祖,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

北宋末年之武术大师,以善于箭术闻名。南宋名将岳飞之师,明清评书人称其为姜维的后代。主要成就是开创鹰爪翻子门、关中红拳。在评书《说岳全传》以及《铁臂金刀周侗传》中,周侗因为主张抗辽抗金,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专心武学,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他悉心传授武功,在御拳馆期间正式收徒二人,一个是玉麒麟卢俊义,一个是豹子头林冲,卢俊义广有田产,不作官,林冲担任宋军中的八十万禁军中的一个教头。第三个徒弟是曾头市的史文恭,民间传说武松的玉环步和鸳鸯腿与鲁智深的杖法和刀法也是周侗所交授,最后收的闭门徒弟就是岳飞。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