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善良的人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边城中的爱情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却很有深意。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在一个叫茶峒的边城小镇上住着很多淳朴的人,即便在动乱不安的时代那里依然像一个世外桃源,宁静而无争。有一对祖孙,以摆渡赚取津贴为生。孙女叫翠翠,到了二八年华长得亭亭玉立,附近年轻的小伙开始投来爱慕的眼光,其中包括某体面人家(当地做船生意的头领)的两位公子。大公子直接向摆渡老人提出了求娶之意,遭到了拒绝,正想用诚心去打动翠翠之时,发现自己的弟弟也喜欢翠翠,而且他比自己更有才情。心情郁闷的大公子只能埋头做事去了,没想到意外淹死。小公子虽然也爱着翠翠,但是过不了大哥“因为翠翠”而死这个坎,他远走他乡去了。而过渡老人也因为心怀内疚而郁郁身亡。最后翠翠独自一人面对无法期待的未来。
故事里没有一个人是坏人。
首先说摆渡老人,他非常安分守己,因为摆渡有固定津贴,他从不收取过渡人分毫报酬,即便别人强塞给他的,他追上几里路也一定归还,或者倒贴茶水和烟火来回报。
其次说船老大,虽然生活富足体面,但是从来没有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对底层生活的人家非常友好。
每次摆渡老人到城里去,总会到船老大家坐坐,船老大会非常慷慨地给他送东西,而且还是送佛送到西的那种,不用他自己拿,直接叫人帮忙送到他家。
船老大是好人,他的两个儿子也心地善良。
当第一次遇到翠翠迷路时,小公子便派仆人点灯陪她回家。
过路的人也难见心眼特坏之人,他们都知道摆渡人另有津贴,还是体恤老人家的生活艰苦,总是主动给他塞财物。
在老人死去后,临近的人都热心过来帮忙料理和照顾翠翠,就连失去大儿子的船老大也不计前嫌,对翠翠关照有加。
可是为何在如此良好的人文氛围下,还会有悲剧和遗憾呢?
故事说,大公子是个顶厚道的人,既能干,又能得人心,是远近闻名的好青年,他的死就像美好的东西被碾碎——彻头彻尾的悲剧。
他为什么会死,他的死到底该归咎于谁?
有相当一段时间里,船老大和小儿子都认为大公子的死是摆渡人祖孙二人造成的。
大公子曾非常直接地向摆渡人求娶翠翠,当时得到的回答是,你要么走车路,就是按照礼仪上门提亲;要么走马路,就是按当地风俗每夜到他们家附近唱歌打动翠翠,唱满三年。
大公子选择走车路,托父亲找人恭恭敬敬地上门提亲,但是摆渡老头说,得问翠翠的意见,而翠翠死活不说意见,一直躲闪不语。
走车路失败了,大公子不死心,他又决定走马路,这时弟弟跳出来说,他也想娶翠翠,于是兄弟俩一起半夜上山给翠翠唱情歌。
弟弟先唱,才一开口,大公子就觉得自己没戏了,自惭形秽。
第二天大公子闷闷不乐地去远行做事去了,适逢遭到意外淹死在水中。
大公子的死真的是摆渡人祖孙造成的吗?
其实不然。
据书中描述,他当时是为了救人,因为环境恶劣和力不从心,所以未能全身而退。
就从主动去救人这点就能看出,他的意识是很清醒的,不见得遇难是因为情绪低落所致。
即便有关系,也就半毛钱关系吧。
怪只能怪在时间点上恰巧是与摆渡祖孙的伤害形成了因果形状,至少在外表上看起来非常像是那么回事。
前面说了,茶峒人都善良宽厚,但是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
好好的家人没了,船老大即便再明月入怀也做不到毫无芥蒂。
他们一家人心里都有怨,怨谁呢?
只能怨摆渡祖孙啊,因为祖孙二人曾经的错误操作给了他们一个方向。
船老大不希望小儿子娶翠翠,他开始给小儿子张罗别家的姑娘。
二公子呢,一方面割不断对翠翠的依恋,另一方面对大哥的死也耿耿于怀。
偏偏在这关节眼里,“肇事者”翠翠始终不肯表态,遇到二公子还躲起来。
摆渡老头急得不行,事情悬在半空了,现在如何是好。
他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跑到船老大家中搁上老脸追问,我这翠翠你们二儿子还娶不?
船老大冷冷地说,大儿子栽在她身上了,我不可能还要搭上小儿子。
遭到冷遇的摆渡老头心情非常沉重,他一面陷入对大公子的愧疚中,一面又为孙女婚事的无所着落而忧心忡忡。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摆渡老头拖着生病的身体在各种不安中惶恐地死去。
虽然说大公子的死纯粹偶然,但是摆渡祖孙确实给了别人埋怨的契机。
本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为何偏偏被他们搞得那么复杂呢?
当大公子试探地问能否娶翠翠的时候,摆渡老头没有说回去问翠翠的意思,直接建议别人走车路马路什么的,当别人走了你指点的路,摆渡老头却始终没能问出一丝半点关于翠翠的心意,始终未能给一个明确回复。
归根到底,翠翠你到底是几个意思,爱与不爱,爱的是哪个,就不能给句准话?
摆渡老头也好生糊涂,又想尊重孙女的意思,又自作主张给别人安排车路马路,嘚瑟什么,整个小镇就你家才有个待嫁女儿么?
归根到底,是沟通出了问题。
爷爷一手带大的翠翠,纯真水灵、天然雕饰,但是始终没有学会待人接物,没有理解人情道理。
从她第一次遇见二公子无端端对人出言不逊可以看出,她根本不知道怎样跟人交往和交流。
翠翠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她的母亲,当年她要是能好好跟自己的老父亲沟通,也许也不至于走上自杀之路。
老父亲也许根本就没有责怪她未婚先孕,也许也根本没有介意与她相依为命养育孩子,但她什么也没跟父亲说,悲戚地选择了用了断生命的方式来面对自己惹出的麻烦。
故事的最后说,翠翠也许能等到二公子回来,或许也永远等不到。
但在昕玥看来,不管等到没等到,翠翠的人生注定悲剧,因为不是幸福没有光顾过她,而是她根本不懂得抓住幸福。
曾几何时,二公子就站在她面前,想向她表白,但是她始终没有给对方机会,她也没有说过任何一句关于自己心声的话。
有人说这是少女的羞涩,昕玥觉得这是没有学会表达自己,是一种能力的缺失,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
翠翠的妈妈也许永远也想不到,孩子不是有人养大就行的,还需要有人领着ta去开展自己的人生。
在如此有着如此善良人群的社会里,她尚且抓不住幸福,更别说去到别的更残酷的地方。
在 《边城》中,边城的人们是那样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
1、大老的殒命。
大老的殒命,引起的二老自责、顺顺家与老船夫之间的误会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是翠翠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而王团总的事激发了矛盾,郁闷纠结的二老借此外出避避风头。二老不知归期,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在风雨之夜去世,翠翠的爱情也随之消逝了。
2、人性的美丽与缺陷。
沈从文曾在写完边城之后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善良纯真的人们也是有缺陷的。天真,纯洁,活泼的翠翠有着害羞,外表柔弱,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一面,傩送虽英俊健硕,知情晓义,但同时也无法放下心里那个对老船夫的误会,以致后来选择了离开,这两个因素也是导致悲剧重要原因。
这种美丽与缺陷再现给读者,也是作者为了向读者展现在那个淳朴的小城中有着这样一些不完美的人,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把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读者为悲剧感到惋惜时,也将人物的轮廓深深刻到了心里。
3、终结与重塑。
边城最后还提到了一夜之间猝然倒塌又重修的白塔,实际上也象征了“边城”这个沈从文塑造的理想世界是终究要终结的,也表现了沈从文对重塑湘西未来的渴望。
这个存在于作者过去回忆里的世界是早已经不在了的,作者清楚地认识到了,他想怀念,但又挣脱于现实的悲痛之中,所以他将这种怀念之情注入了作品中,同时也借喻白塔表达他内心对于新边城依然能美好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边城》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边城
边城中的人们是那么善良,纯真,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束
不能去否认楼上的观点,因为观点最不能来反驳观点。不过,以边城的小说主题来看,我认为:正是因为爱与美浑然一体,而纯粹的美势必悲得感人,所以爱才会如此凄婉,如此纯彻。美,势必因善而悲。在边城的开篇,作者就用善而引发的悲剧缓缓拉开序幕,翠翠父母的殉情不是受人拆散,也非权势所逼。因为心中朴实的善念,因为责任与愧疚。而且,湘西的风俗所染,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人们率真热情,心念他人。如此种种,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良的人们因善犹豫不决,因善伤害自己。天保如此,老船夫如此,傩送如此,翠翠也是如此。恰恰是因为人物全部善良,本身含有悲剧成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悟到美的悲哀的分量。
这便是桃花源里的疼痛的美:一座远离文明的边城,一群善良率真的人在善中丢失了自己。
值得深究的是,文中老船夫在面对翠翠的爱情问题时,多次提及“像极了她死去的母亲”除了隐隐的暗示结尾,还深刻化了爱情的悲剧,这种家族遗传式的爱情悲剧放大了人物的悲哀,有一种宿命式的轮回,使得浪漫与悲凉在下一代继续延续。继而会推想老船夫当初的爱情,他为何孤身当摆渡人,居住深山,为何至善至纯,对于爱情的自由依旧默默支持保护,为何性格洒脱又温和,给人以回味之余,深感爱情悲剧的延续还是因为人性的传承,表达了一种人性对爱情的执着和爱情结局注定的一种悲凉。爱情通常浪漫而悲凉,爱而不得往往记忆犹新,人们往往渴望得到爱情后的凄凉,这也是一种孤独美,遗憾美。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