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技术含量的暗杀行动末敏弹激光引信自锻破片穿甲弹
不久前被当街暗杀的伊朗核科学家,事件的细节曝光曝光以后令人十分吃惊,先是汽车炸弹袭击,随后卫星通信遥控的机枪扫射。使用“特殊方法”进行的远程袭击,伊朗军方称这是一项使用电子设备的非常复杂的任务,而且是无人操作的。这次事件成为近些年来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次刺杀行动。
在去年11月27日,被誉为“伊朗核武器之父”的穆赫辛·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外遭到不明恐怖分子暗杀,伤重不治身亡。法赫里扎德是伊朗核能和核武器项目的首席负责人。法赫里扎德与他的妻子的汽车在三台保卫车辆的护送下,在德黑兰郊区行驶,路过一个装载原木的车辆,发生了汽车炸弹爆炸,法赫里扎德的车辆被炸坏,随后从150米外的一辆尼桑汽车上的遥控机枪发射过来子弹,将法赫里扎德打死。
《纽约时报》报道的细节有所不同,有12名枪手组成的武装小分队出现在现场,他们向法赫里扎德的汽车开火,最后还上前近距离补枪。随后脱离作案现场。
这次伊朗核科学家被暗杀的复杂细节,不禁让人们回想起发生在四十多年前西德的一次暗杀行动。暗杀者动用了激光引信,末敏弹和自锻破片技术,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最有技术含量的一次暗杀行动,
在所有的暗杀行动中,最富有技术含量的,是八十年代冷战时期联邦德国红军旅的一次暗杀。红军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兴起的一个著名的无政府极端恐怖组织,他们在20多年里,多次针对西德政府机构和政治人物实施了爆炸、绑架和暗杀,造成几百人伤亡,让德国社会闻之变色。
红军旅的成员主要是年轻人,很多都服过兵役,而且上过大学,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些还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出身,他们精通机械,很熟悉电路和计算机,比较熟练地掌握武器和爆破技术,战术技巧更加炉火纯青。
红军旅决定对德意志银行董事会主席,阿尔弗雷德.赫尔豪森实施刺杀。赫尔豪森平时乘坐一辆梅赛德斯奔驰防弹桥车,能抵御一般枪械的射击,红军旅决定采用路边炸弹直接爆破赫尔豪森的奔驰防弹汽车。
不过,要爆破高速行驶的奔驰防弹汽车,这个路边炸弹需要非常精确地引爆,而且还不能在柏油马路下挖坑。难度太高了,需要军用级的非接触式的远距离反侧甲雷技术,这种反侧甲雷的原理很接近于反坦克末敏弹。
非接触式的反侧甲雷,通常采用自锻破片战斗部,装有一个震动传感器和激光引信,地雷可以架设远离公路几十米的地方,当车辆接近时,震动传感器会感知到目标的接近,然后由激光传感器在最佳时机和距离引爆。战斗部爆炸以后形成一枚高速自锻破片弹丸,可以打穿敌人车辆的侧面装甲。反侧甲地雷的射程通常为50~100米,自锻破片可打穿100毫米厚的装甲,这大概相当于中国59式主战坦克前装甲的厚度。
(国产末敏弹的自锻战斗部的杵体形状)
自锻破片则是破甲弹(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的一个变种。正常的空心装药破甲弹战斗部,也就是我们常见的RPG火箭弹,药型罩的锥角都小于90度,以45度角为最佳。而如果把聚能战斗部的药型罩锥角扩大,大于90度时,其形状就像是一个浅盘子,这时起爆的紫铜药型罩就不会形成聚能射流,而是被炸药的轰爆能力压缩为一个类似穿甲弹的杵体,初速可达2000米/以上。
由于自锻破片的初速非常高,甚至比当今最先进的坦克炮穿甲弹的初速还要高。所以在100米左右的近距离内,都无需考虑瞄准的提前量问题,可以由传感器直接引爆,是理想的非接触式战斗部。所以自锻破片被广泛地应用在末敏弹,反坦克子母弹和反侧甲雷等武器上。
红军旅选定的爆破地点是一条公路附近,他们将一台激光发射器伪装在路边的一辆自行车上,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横穿道路,当赫尔豪森的汽车开过时,激光被车辆遮段,被百米外远处的激光传感器感受到,由继电器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炸弹引信,爆炸物的战斗部重量达10多公斤,炸弹爆炸后形成了一枚初速2000米/秒的自锻破片式穿甲弹丸,直接打穿了防弹轿车。
红军旅如此周密的计划取得了成功,德意志银行总裁的奔驰防弹轿车如同纸糊的一样,汽车门窗和发动机盖被炸开,赫尔豪森当场被炸身亡。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土造的远程非接触引爆的反侧甲地雷,或者叫高性能路边炸弹。
关于破甲弹和自锻破片穿甲弹
自锻破片战斗部 这种战斗部在炸药装药前方有一个口部朝前的轴对称形凹腔,内有药型罩。凹腔很浅,或者说药形罩的锥角很大(120°~150°)。战斗部引爆后,由于凹腔周围的爆轰波形向中心会聚,金属药形罩迅速向轴线闭合,压缩成固态的金属体。一般把这个金属体叫做自锻弹丸或自锻破片。它的速度一般为2 000 ~3 500米/秒,形状短粗,因此穿甲能力不如空心装药战斗部产生的金属射流。但它不受战斗部是否旋转的影响,炸高对其穿甲能力影响也较小。自锻破片的穿甲能力主要取决于药形罩与装药的几何形状、性能和初始爆轰波阵面的形状等。与空心装药相比,它适于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更薄的装甲。 这种战斗部在末敏反坦克弹药、地雷上应用最多,用于攻击坦克顶装甲和底装甲。打击装甲目标的武器,弹药有哪些各有的特点?
1、穿甲弹,是以炮弹材料的硬度与形状,加上装药在射击时传递的动能,在与坚硬的目标接触时穿透表面而达到破坏的效果。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因此为了稳定弹头的弹道,风帽开始出现在弹头前端,这类穿甲弹被称作“被帽穿甲弹”于二战中开始应用,还有后来的钝头弹药穿甲弹,它能够在接触大倾角装甲的时候可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从而有更大的几率击穿装甲。二战后期开始出现钝头被帽穿甲弹,代表作为苏联IS-2系列重型坦克配备的BR-471穿甲弹。2、脱壳穿甲弹,是传统穿甲弹提升破坏效果的改良型。脱壳穿甲弹将真正会与目标接触的弹头直径缩小,外面以较轻的材质作成套筒包覆,在外观上,与普通穿甲弹接近,直径也相同,其发射之后,当炮弹离开炮管时,因为压力的关系,外层的套筒会迅速与中间的小直径弹头分离,只剩下中央的部分继续前进。
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与脱壳穿甲弹类似,弹芯多由稀有的贵金属制造,拥有极高的硬度,最大差异在翼稳脱壳穿甲弹的弹芯尾部拥有尾翼,其功用在射击后,弹芯在空中飞行的姿态能够与射击抛物线成一直线,接触目标后动能集中在弹芯尖端贯穿目标,也就是说尾翼的功用是让弹芯不在空中翻滚。
4、高速穿甲弹,将弹芯缩小,用质量较轻的金属包裹弹芯,例如铝,使外径与原有的穿甲弹一样,如此一来,能够使用原有的大炮,不必更换,在射击后,轻金属与弹芯一同飞出,接触目标,轻金属质量轻携带动能少,无法破坏装甲,被档在装甲外,而弹芯保留了大部分火药燃烧后所提供的动能,持续前进、贯穿装甲,与传统穿甲弹比较,两者火药所提供的动能相同,高速穿甲弹的弹芯截面积较小,贯穿力较强。
5、破甲弹,使用锥形装药技术达到来破坏装甲的目的。锥形装药对付传统装甲非常有效,不过对于现代的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却有力不从心之感。距离及初速对破甲弹的影响很小,对距离1000 m与100 m的目标有相同的效果。锥形装药必须在离目标一定的距离引爆才能达到最大穿透效果,此型炮弹前端的引爆探针就是用以确保这距离。
6、碎甲弹,是一种现代主要由英国所使用的弹种,美国称为塑胶榴弹(HEP),它是由塑胶炸药与延迟信管所构成。当碎甲弹碰撞目标后,塑胶炸药会因为冲击而附着在目标表面上,由炮弹底部的延迟信管引爆塑胶炸药,爆炸产生的震波会在目标体中传递,在目标内侧产生向内碎裂的破片,达成杀伤内部人员、破坏装备的效果。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