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教师编制「徐州有个教师世家一家五代出了26名教师」
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陪伴了朱以勋四十多年。9月3日教师节前夕,年过八旬的朱以勋老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教室,重新站在三尺讲台上,拿起粉笔他感叹道:“站在这里,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第一次当老师的时候。”
从青年到老年,朱以勋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从朱以勋的祖父到子孙,朱家5代人26位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着教育的火种。
朱以勋的爷爷、伯父都曾在私塾教书,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父亲也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深耕乡村教育37载。朱以勋对于祖父和父亲的记忆并不深刻,但是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幼时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以后要当个好老师,好好地爱孩子啊。”这句话也引领着他走上了教育事业。
朱以勋捧着全家福,骄傲地介绍家族中做教师的子孙们。
全家福
1959年8月朱以勋从运河师范学院毕业后顺理成章成为了老师。在血缘和家乡的牵引下,他拒绝了去徐州市区学校任职的机会,毅然投身于乡村教育。
“当个好老师,爱护孩子”这几个字一直深深地刻在朱以勋的心上,这既是他始终秉持的信念,也是家里五代人共同守护的初心。
1981年,朱以勋开始担任大余小学的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四十余年里,他亲手种下了107棵树。常年种树的他,也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在大余小学。
作为校长,朱以勋以身作则,身兼数职。他每天四五点起床,十点多批完作业直接睡在学校。他自己打趣道:“校长兼小工,扫地带打钟。” 大女儿朱春华回忆到,小时候父亲非常忙碌,住在学校里,经常不回家。朱以勋的妻子常常埋怨丈夫是个“野人”。朱以勋家并不宽裕。但他还是经常用微薄的工资为贫困学子垫学费,购买学习用品,送教上门。
朱以勋在校园里打造的绿地一角
朱以勋退休后,二儿子朱淑君拿起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大余小学。他说:“父亲始终秉持爱的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他总说育才先育德,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他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坚持和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做老师、做子女永远的学习榜样。”
朱淑君,家族第四代教师,细心喂养照顾校园里的鸽子。
在这所学校任教的30多年里,朱淑君始终把父亲作为标杆。朱淑君记得班里有个孩子很调皮,成绩也不突出,但这个孩子乐于助人,社交能力非常好。于是朱淑君因材施教,经常把班里的活动交给他来组织,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后来这个孩子也在自己的事业上干出了一番成就。
鸽子从窝里探出头来,自由自在享受阳光。
朱以勋倡导爱护自然的教育理念。在和孩子们相处中,他发现农村孩子们娱乐方式匮乏,课余时喜欢捉蝌蚪、打鸟,从小就爱护鸟类的朱以勋为此深感痛心。他耐心地和孩子们讲道理:“青蛙一年能吃1.5万只害虫,保护1.37吨粮食。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怎么能伤害它们呢?”这些数据,朱以勋信手拈来。旁边的孙女朱雨晨笑着说:“这些数据老爷子都念叨了几十年了,凡是大余小学的学生都知道这个数据。”
朱以勋为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普及环保知识
爱护自然一直是朱家的传统。二儿子朱淑君说,在他们家,是不允许伤害花鸟鱼虫的。孙子朱宇阳对此深有感触:“小时候小伙伴们喊我去捉蝌蚪,被爷爷制止了。”现在孙子朱宇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受爷爷的熏陶,他非常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经常在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让孩子们爱护了解大自然。
朱以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怕你们笑话,我还捡过垃圾桶里的月饼吃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朱以勋坐着绿皮火车到贵阳参加鸟类学术研讨会。到了之后朱以勋才知道每人要交一定的会务费。朱以勋没带够钱,交了会务费之后便没有吃饭的钱了。饿急了,他就去垃圾桶里翻东西吃。有一次他翻到了一包被报纸包裹得严实的月饼,就是靠着这包月饼,朱以勋熬到了回程。
在家境拮据的情况下,朱以勋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高中。作为大姐的朱春华每天带着三个弟弟妹妹学习。为了省电,四个孩子围绕着四方桌,就着桌子中央的一盏台灯温习功课。一年又一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认真学习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其中三个孩子都接过了父亲的教鞭。大女儿朱春华说:“从小我就觉得,教师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朱雨晨是家族第五代教师
“我们家5代人一共有26名老师。”孙女朱雨晨自豪地说。报考志愿时,孙女朱雨晨和孙子朱宇阳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事教师行业。他们从小看着爷爷的背影长大,爷爷的行为已经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孙子朱宇阳说:“从教育中我获得了幸福感,看着孩子们单纯信赖的眼神,我感到很幸福。”
大余小学“愿全球鸟语花香 愿世界繁荣昌盛”的校训格外醒目。
“一个人只能走快,大家接力才能走远。”朱以勋一家用匠心守望着初心。朱以勋语重心长地对后代们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教书,好好做人,做兴家强国的一代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