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配音为什么这么特别,为什么老港片配音没有台湾腔
经常看香港影视剧的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香港演员的配音很独特,既不是台湾腔,也不是内地腔。香港电影爱好者对此感到很困惑,但其原由其实是很复杂的
因为任何一种腔调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同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研究,对普通人有着一定的门槛。
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的脉络梳理,让你了解这个“影视硬知识”。
香港影视剧配音总有一种独特的腔调。比如刘嘉玲的:“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比如刘德华和梁朝伟经典的天台对话,再比如黄日华在《天龙八部》中的独特的配音等等。
有人把这种独特的配音称之为“港普”,其实不太正确。因为这本就是一种很独特的强调。那么,这种配音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香港电影的国语配音与香港电影是在同一时代诞生的。
彼时,香港电影的导演、演员几乎都是从内地过去发展的,但观众人群确实香港本地的。于是,当时的很多香港电影就已经出现了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
因为当时的香港电影需要注意内地和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圈的市场,所以这时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主要以“民国腔调”为主,
这一时期香港配音演员主要分为两种:一、演员自己配音,比如刘丹、岳华、秦沛等等,他们都来自内地,普通话非常标准,他们可以给别的演员配音,也可以给自己配音;二、职业配音演员,比如来自北京的香港电影配音泰斗张济平,他固定配音的演员就有很多。
1974年2月,张济平和冯雪锐、廖静妮等一起加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国语配音组,没想到他们这个举动直接促使了香港演员国语配音特殊腔调的形成。
到了八零年代,邵逸夫将影视业的重心放在了TVB之后,直接将自己的邵氏配音组搬到了TVB,这帮国语配音演员直接让国语版的《上海滩》等影视圈火遍华人圈;不甘示弱的亚视也组建了自己的配音组,推出国语版的《大侠霍元甲》等影视剧与TVB“打擂台”;其它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纷纷仿效,至此,香港影视国语配音专业化、系统化。
而到了九零年代,因为香港影视进入了巅峰期,所以国语配音演员经常电视剧剧组和电影剧组来回跑,这样一来,反而导致了香港配音行业博采百家之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特殊的腔调。
那么,香港演员的国语配音为什么不沿用“民国腔调”,或者使用标准国语,而是独创出一种特殊的腔调呢?
其主要原因大致跟内地的“翻译腔”类似——都是为了贴合原来语言的语境,由于“内地腔”和“台湾腔”不太符合香港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容易让观众出戏,他必须要符合粤语的语境。同时,又由于这些配音演员大都来自内地,且以北方为主,他们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音去发粤语的调,就导致了这种特殊腔调的形成。
其着重体现在卷舌、翘舌的发音,以及语气词等方面,因为香港配音演员不仅为电影配音也为电视剧配音,TVB在香港影视圈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们为何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以前香港邵氏电影大部分说的都是国语,注意这个国语和普通话还是有区别的,但都是一脉相承。早期的香港电影是有鄙视链的,有钱有文化的看英语、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没钱没文化的才看粤语。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质量最差、档次也最低,所谓“粤语残片”就是指1973年之前的粤语片,产量很多但质量好的屈指可数。到了1972年全香港一共出品了几百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一部粤语片,可见当时的粤语片有多惨淡。
不过万事万物触底之后都会反弹,到了1973年在楚原的积极争取下邵氏拍摄了第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并在当年力压李小龙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经此之后粤语片逐渐回暖,并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流行文化的兴起逐渐成为主流,开创了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时代。而邵氏公司因为一直坚持不拍或少拍粤语片,票房逐年萎缩最终不得不关闭了制片业务。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以上,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吧
香港邵氏电影里的香港演员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对这个提问存疑。但我还是先假设题主的设问成立,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
(1)能说普通话的香港演员大陆背景,一般来说其父母一辈是从大陆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来港,或者有在大陆“生长”的经历,自然普通话比香港本土演员好。比如,秦沛姜大卫尔冬升三兄弟、林雪、林威等等。
(2)香港本埠市场不大,票仓有限,因此其主要票房市场在台湾(尚未进入大陆)。这样一来,很多香港演员都会练习普通话,包括一些香港歌星为了出国语唱片,都会苦练国语,比如张学友刘德华等人。
(3)香港演员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是题主的误解,个人觉得那应该是国语配音,而且是台湾演员的配音。同时,在这里也纠正一下:之上所有的普通话表述不严谨,严格地说,那应该是叫台湾的所谓“国语”,不是普通话。
所以,个人觉得,香港演员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只是少数。老一批演员里,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明星中,普通话讲的不错的上有洪金宝,下有谢霆锋。歌星里头,老一辈的张国荣的普通话讲的相当不错,可能是拍过《霸王别姬》的缘故,一些用词用典都很内行。90年代走红的这一批明星里,张学友的国语讲的很好,到现在也还是很好。
这其中,有个奇葩,那就是刘德华:他在80年代的国语就讲的很好,因为当时他们是跟着台湾的国语老师发音,讲话很有台湾腔。但香港回归后,他的咬字发音很想学好普通话,刻意去在意一些卷平舌后鼻音等等,结果,节奏有些乱了。所以,你现在看刘德华讲的普通话,听起来还不错,但其实并没有80年代自然(很多视频可查)。
香港邵氏电影中,老板邵逸夫就是从大陆(浙江宁波镇海)出去的,而且国语片当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其中,古天乐、蔡少芬是两个反面典型,进入内地拍戏这么多年了,普通话还是讲不好,尤其蔡少芬找了个内地老公,普通话仍是硬伤,最好别开口,开口你能哭……
配音
应该是配音!
为了钱啊。内地这么大的市场
有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演员是从内地过去的,祖籍就是大陆的,所以会说普通话,还有一部分是后期配音,或者是有语言天赋,学的快的香港人[泪奔]
为什么香港艺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因为香港的官方语言是粤语,很少香港人会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讲普通话。具体到香港演员里面,有的人普通话说得确实挺好的比如陈奕迅,谢霆锋。有些确实说得很差,比如古天乐郑伊健和陈冠希。说原因吧,曾先森认为应该是和年龄和成长背景有关系。陈奕迅英国留学,谢霆锋日本学音乐,在异国他乡固然也没有很多的普通话可以学,但是至少能让他们没有在周围听到很多很多的不标准的普通话。至于问题里提到的,叶问当中,甄子丹说的是粤语,樊少皇说的是国语。成龙,刘德华,好像都是自己的声音。那也是因为甄子丹和刘德华的语言差异。刘德华自己是歌影视三栖,从1989年《回到你身边—法内情》与《在梦里—爱的连线》就开始唱国语歌曲。再说一个曾先森自己认为的原因,成龙的老婆是林凤娇。
刘德华的老婆是朱丽倩。
林凤娇台湾人说的正是普通话。朱丽倩是马来西亚人,说的也是普通话。曾先森个人感觉,当成龙和刘德华在家里和妻子相处的时候应该大多数时间使用国语,也就是普通话在交流。反观甄子丹就没有娶一个这样的老婆,自然国语会逊色一点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的原因,小学到初中一般每星期都有普通话课,听说还有学校会以普通话教授中文课。香港学生一般都热衷参加朗诵,音乐等比赛。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艺人要说普通话说得很标准说得好,真的有点难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