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电影尽量少重拍吗,经典电视剧重拍

时间:2022-10-04 06:47:13阅读:3570
△1977年至今,《鹿鼎记》已被影视化拍摄十多个版本记得小时候,电视剧,电影非常少。每年寒暑假《西游记》都要放好几遍。现在则不然,电视剧,电影太多了,让人目不暇接,看也看不过来。但是数量虽然多,精品却不多…

△1977年至今,《鹿鼎记》已被影视化拍摄十多个版本

记得小时候,电视剧,电影非常少。

每年寒暑假《西游记》都要放好几遍。

现在则不然,电视剧,电影太多了,让人目不暇接,看也看不过来。

但是数量虽然多,精品却不多。

有时候看了前面一点,后面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对于电视剧,电影,有几点感想分享一下:

1、兵贵精,不在多。

现在电视剧,电影数量庞大,但不精。建议投资人投资精品,导演拍精品,演员演精品。如果不是上乘之作,不拍不导不演,免得劳神费力,还让大吐槽而且收视率低。

2、不要重拍

80年代《红楼梦》电视剧,是精品之作,也要重拍?《鹿鼎记》不知拍了多少遍了。

其实,很多经典连续剧是没有必要重拍的,纯粹浪费钱,还不讨好。

3、不要用特效

到现在仍然记得80年代《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黄蓉;《上海滩》里的许文强,丁力。真的演的太好了。

现在的电视剧,电影,都是不看演技,看特效。

搞得像动画片一样,有啥意义?

4、多拍宋朝、明朝等电视剧,电影

不是说清朝不好。

清朝电视剧实在太多了。

而宋朝,明朝才是最应该体现的。

宋朝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的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都应该好好体现。

文天祥、辛弃疾这些历史名人,电视剧,电影里极少见。

5、电视剧应该精简

有些电视剧拍得还不错,但是集数太长。

30集以上电视连续剧要控制。

以前觉得电影太短。

现在看来能在2个小时之内把事情讲清楚,才是功夫!

以上浅见,博君一笑!

电视剧电影尽量少重拍吗,经典电视剧重拍

经典电视剧重拍的利与弊

在文学和艺术中,任何经典的作品,都极具吸引力。如今,电视剧越来越多,内容也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也不乏文学名著和经典电影电视的荧屏翻拍,似乎近几年“翻拍经典”的热潮一浪高似一浪但是关于翻拍的争论却一直都未停止,而我认为,翻拍电视剧弊大于利。
对于“翻拍”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翻拍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围城》等都已被翻拍成为电视剧,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电视剧的形式讲述小说,可以将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加上适当的背景音乐与各式的拍摄手法,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有声有色。无事时坐下慢慢欣赏,却也有一分闲适。然而,更多翻拍的电视剧会对原著进行过多的改编,编剧导演会认为这是为了观众的需求,我却以为不然。例如翻拍自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小说中的故事从一八九九年到一九三八年,中间有40年的时间跨度,从主人公木兰10岁写到50岁,而电视剧中的时间设定在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八年,只有短短的12年。 而且剧中人物无论从外貌到性格,都与原著有很大出入。《京华烟云》制片人的杨善朴说:“小说中间上百个人物,现在的观众很难接受得了,拍摄上难度也很大,所以有了人物的删减、合并、移植……”经过如此变化,还怎么称得上是翻拍自名著?也只不过是借用原著之名而已。其次,电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会请一些所谓“偶像派”演员出演,来吸引年轻观众。所以,一些演员会对原著不够了解,对作者想表达的意义不很深刻地理解,这样所演出的人物会比较肤浅,没有深度,以至于整部剧目都只停留于表面,而忽略了内涵。最后,每一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翻拍自名著的电视剧大多数表现的是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并不会面面俱到,比较主观,若是既没有原作者当年的生活,又缺乏相当深厚的创作功力,其结果必然如隔山打牛,费力不讨好。由此,翻拍名著,要慎之又慎。
第二种“翻拍”,则是重复曾经的经典作品。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香港电视剧《楚留香传奇》、《上海滩》、《京华春梦》,还有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的确,时代在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无论是精美的画面,清晰逼真的音效,还有先进的特技效果,都是曾经的剧目所不能及的。然而,这些作品却骂声如潮,因为面对曾经的经典,观众自会将二者进行比较,要超越记忆中的经典,是很难的,因而观众不宜接受。
翻拍电视剧,原本是为了再创经典超越经典,但是现在其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首先,为了商业目的和提高收视率借用以前经典剧目的名声进行炒作。例如炒得沸沸扬扬的《上海滩》。80年代初,由香港TVB出品的《上海滩》,堪称经典,在许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最近,内地要拍《新上海滩》,顿时引出了“‘上海滩’风云再起,20年经典之争”的话题。不断有媒体对二者进行比较、采访、发布,使争论不断升温,从而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新上海滩》播出,掀起一阵热播狂潮,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其次,一些翻拍剧目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进行选秀,选拔演员。例如为了翻拍《红楼梦》,剧组举办了“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其影响甚至延伸至海外。无数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参与其中。经过长时间的选拔,最后过关斩将选出的主角,却遭人非议。最后,“红楼选秀”还是以失败告终。如此炒作、选秀,只为其利益,不惜浪费无数人的精力和金钱,只会有辱于经典,遭人唾骂。最后,在翻拍剧中加戏,实在是常见不过的了。例如《啼笑因缘》,20多万字小说改编成38集电视剧;《半生缘》,10多万字的小说改成30集电视剧;《日出》,3小时的话剧改成23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3小时话剧改成32集电视剧……如果说,所加的戏是将某些细节刻画清晰,观众当然欣然接受。但是,如今很多电视剧中总会出现许多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的情节。例如新版《白蛇传》。原本这个动人的民间传说是怎样把一个白蛇形象由邪魅变成人、再向美好人格的升华过程。但在电视剧中,不但凭空增加了许多人物,而且加强了人物感情纠葛:白娘子和许仙相爱、法海喜欢白娘子、连翘喜欢许仙、而小青勾引过法海又和杜仲相爱……像这样增加情感戏已成为大多数翻拍电视剧的手段,好像如果不加一段段无中生有的情感戏,就是把一部没有人关注的电视剧,但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那么,导致如此多翻拍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现在创作出的好剧本很少。但却要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是所有电视人所奋斗的目标。所以在中国电视剧目前绝少原创和好编剧的情况下,曾经的经典剧目作为一种题材资源,被再生和利用也是无可厚非的,翻拍以前的经典作品,扩大声势,以这种方式吸引观众。第二,观众对电视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满足只是“小打小闹”。因此,利用曾经的经典来再创经典,满足观众的要求。但是,很多电视人忽略了一点。拍电视剧的目的是给人于快乐、闲适,也可在同时育人。而现在的目的仅仅只有商业性的收视率、金钱等利益,却无视电视这门艺术的内涵,岂不太可悲?
电视这门艺术,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观众依旧倾向于生活中的作品。这就要求电视人们,能多多了解,创作些源于生活,平淡却精彩的故事。翻拍电视剧,拍的是经典的精神、内涵,而非华丽的外表,更非修改过的炒作。因此,对经典的改编需要特别慎重。创作者应该对原作抱着诚恳的态度,在准确传承原作灵魂、精细解读原作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发展人物命运,丰富人物性格。
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恒久性,那些“浅艺术”的作品注定经不起时间的筛选。说到底,艺术最终是要落到文化上的,能够让电视剧艺术流传下来的还是它的文化内涵。文化在电视剧中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流露,是电视剧最内在的血脉。因此,尊重艺术、尊重文化、尊重经典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与底线。失去这种底线的“经典再现”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电视剧电影尽量少重拍吗,经典电视剧重拍

求经典是否应该重拍的正方辩论词(经典应该重拍)!!高分!!以及结辩陈词!!

2007年下半年的中国影视圈,有关四大名著重拍的消息层出不穷,李少红版《红楼梦》、阎建钢版《三国演义》、张纪中版《西游记》、吴子牛版《水浒》。此外,还有老舍名著《茶馆》《四世同堂》的重拍、陈凯歌老电影《风月》的翻拍……近年来,不断有业内人对经典翻拍趋之若鹜,可其中有不少作品却让观众诟病。
相比之下,《亮剑》《历史的天空》《金婚》等原创作品的热播则告诉人们,与其频繁向经典剧“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作品成为明日的经典。
现象
重拍盛行
中国影视圈的这股经典重拍风从2004年刮起,三年来,势头丝毫不减。
第一阶段:《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青春之歌》《51号兵站》《霓虹灯下的哨兵》……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几乎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有红色经典电影、甚至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样板戏、话剧、舞台剧统统翻拍成了电视剧。
之后,人们又把眼光转向了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门影视剧,香港无线的经典剧目《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香港亚视的经典剧目《大侠霍元甲》《陈真》均被拿到内地来翻拍,而一些港台老电影《小城故事》《甜蜜蜜》也被眼尖的内地电视人发掘重拍。另一批被拿来翻拍的是上世纪初的一些名家名作,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等。不仅是中国内地影视圈,就连琼瑶(blog)的每一次复出,也多为“老生常谈”,譬如从旧版的《一帘幽梦》到新版的《又见一帘幽梦》。
今年中国电视圈内最大的事,莫过于声势浩大的四大名著重拍计划。然而,从折腾了大半年的《红楼梦》最终定下李少红导演,到张纪中决定让新版《西游记》里的几个主要角色性格大变;从《三国演义》将让曹操由枭雄变英雄,再到新版《水浒》导演宣布将请日韩演员,四大名著如此“重拍”出来,其文学和历史价值还留存多少?
反响
新不如旧
尽管影视界劲吹重拍风,但敢问哪部重拍剧可以自豪地宣称:新版超过了旧版?当《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跟槐花眉目生情,当《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和洪常青在路边上热吻时,红色经典的翻拍作品也只是赚了个噱头,而赚不到一点口碑。
在改掉了早期红色经典重拍剧“戏不够、爱情凑”的弊病后,2005、2006年红色经典翻拍剧的口碑略有上升。今年,《51号兵站》《新英雄虎胆》等剧在央视的播出叫好又叫座,但还是无法达到当年的盛况,而最近一部《霓虹灯下的哨兵》虽然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可国庆期间在上海的主频道播出,收视率竟降到该频道的最低点,另一部《红灯记》在东方电影频道也收视率平平。
不少重拍剧虽然在开拍前大力宣传,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播出后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今年年初《新上海滩》的收视率虽然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不排除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来自旧版的影响力,以及黄晓明、孙俪、李雪健等演员的号召力。单就剧作本身来讲,新版真的超越了周润发赵雅芝版《上海滩》吗?
这几年来,观众对于重拍经典剧的批评已充分表明,重拍经典剧有很多禁忌之地。受先入为主和怀旧心理影响,第一版虽受当时技术、资金等客观条件所限,并非尽善尽美,但时间还是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光。就像无论金庸剧翻拍多少次,无论新的演员多么努力,人们记住的永远都是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陈玉莲版的小龙女。
因此,现在重拍剧的导演、演员在应对媒体采访时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说辞:“我们没想过要超越经典,因为经典是无法超越的。我们只想做好自己这一版。”
动机
商业驱使
TVB五虎将之一的汤镇业曾说过,当年他们拍《射雕》《神雕》,还没有先进的特效技术,但也没有娱乐圈那么多的新闻炒作,因此剧组所有人集中精力想把剧本做得更吸引人,而现在重拍的金庸作品之所以屡屡被人诟病,在于制片方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制造噱头,如此又怎能诞生好作品?
为什么会产生经典重拍剧,说到底,是商业利益的驱使。在电视剧制作单位创新乏力、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状况下,经典剧重拍可以很容易地就把名著本身的影响力以及观众的好奇心转化为高收视率,投资、广告商对经典剧重拍的青睐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人对此趋之若鹜。
软肋
原创力差
重拍风屡刮不止也反映了中国影视创作的另一严重弊端:原创力差。曾担任老版《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视剧制片工作的资深电视人任大惠说过,争相重拍古典名著,说明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好剧本匮乏。台湾著名制片人杨佩佩也说,翻拍自己二十多年前的旧作是“不得已”,因为目前市场上的原创好剧本实在太少。
相比《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灯记》等红色经典重拍剧收视率平平,《亮剑》《历史的天空》《暗算》《记忆之城》等原创的红色革命题材剧却屡创收视高峰,人们对于“李云龙”“姜大牙”“安在天”等当代人原创的革命人物的追捧不亚于当年的“杨子荣”,这说明原创作品的生命力在某些方面,更胜过经典翻拍作品。
记者视点
重拍有多大必要
经典到底是否需要重拍?应该说,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经典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比如《上海滩》之所以能在当年造成万人空巷的情景,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内地观众还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电视剧,因此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然而《上海滩》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太过简单,以今天先进的编导手法,完全可以拍出比其精彩数倍的老上海故事。
然而一些在文学史上流芳百世的名家名著,则仍有不断被重拍的价值。接过新版《三国演义》导筒的导演阎建钢就曾说,名著本身博大精深,可供挖掘的点有很多,而重拍就是要针对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挖掘出名著中蕴藏的更多内涵。“重拍王”张纪中也表示,他拍新版《西游记》不是为照搬旧版,而是要从原著中寻找出合理的新意。
此外,重拍经典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重拍者的出发点、心态以及创作态度,明明20集可以讲完的,就不要为了多赚些钱,而去注水成30集。抛开一切炒作嫌疑,尊重原著、尊重主题,是重拍剧主创应该下功夫考虑的重点。 (来源:云南信息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