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乡村振兴的成果,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计划
2022年9月26日刊 | 总第3006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江河之滨到高山之巅,从内陆农田到沿海渔庄,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热情点燃了中华大地,乡村与农民的命运由此转变。
作为“国家相册”,乡村纪录片是记录乡村振兴历程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围绕该题材的主题创作如火如荼,记录了脱贫攻坚的奋进征程,也激活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发展的澎湃力量。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纪实影像如何进一步留存并深化这一时代事件的集体记忆,同时将其精神力量延续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新任务、新征程的实践中去,是相关主题纪录片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村庄十年》对此展开了全新的尝试,以强烈的纪实风格、直率的叙事方式、深刻的人文思考和富有张力的情感表达开创了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一种创新表现形态。
全景呈现,一次扎根乡土的田野调查
从沙尘飞扬的黄土地,到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从长江岸边的青山绿水,到黄河岸边的艄公号子;从在大山深处重建家园的移民,到在蓝色国土上耕海牧鱼的渔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在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差异明显。
为了全景式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中国村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挖掘农村人民艰苦奋斗中的智慧和心路历程,主创团队走访20多位权威专家,从60多万个行政村中挑选典型案例,以客观视角平实记录下将近220个小时的原生态影像素材,以40:1的超高片比剪辑讲述最生动的乡村振兴故事。
该片以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度探索纪实影像在地理广度、历史纵深与故事质感中的更大施展空间和可能表达,真实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差异与特色,并形成合力,提炼出我国农民群众朴实勤劳、百折不挠、坚韧顽强的乡村振兴精神,让乡土故事“接地气”,更有“人情味”。
口述历史,以平淡叙事深化集体记忆
“口述体”是纪录片创作中极具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以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的亲历、亲见、亲闻还原历史原貌,再现历史现场,具有原生态性、不可替代性、强烈的代入感和情绪感染力。
《村庄十年》从“大时代,小人物”的视角切入,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汇集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史,以及中国农民的家族史、生活史、生命史、心灵史,用影像书写乡村十年变迁的时代记忆与家国史诗。
在《村庄十年》中,农民不再是被观察和被记录的对象,而是作为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真实的力量。
“十年九旱,咱们就打不下粮食”的困苦;“我们这些年轻人,只有卖花渔村人,还坚守着这块土地”的执着;“我们这的米原来都是进贡皇上”的自豪;“刘家村,‘留家村’,可以留下我们”的依恋;“好多人就不愿在农村待了”的无奈;“隧道通了,千百年来封山的历史就结束了”的喜悦......
一张张质朴的中国农民的面孔在镜头前以真情实感的叙述、有血有肉的细节、克制与张力交融的叙事节奏,让乡村振兴十年奋斗征程跃然于平实话语与简洁而鲜活影像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认知,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与时代感。
十年,会让一个人的面貌悄然变化;十年,也会让一代人的生活焕然一新。
《村庄十年》以大时代下的平凡人物命运和真实故事折射中国村庄十年巨变,全景式留存了乡村振兴史诗中最温暖动人的人民故事,塑造出一部人物肖像编年史,一部乡村振兴影像志。
在肖像化的视觉呈现与口述式的叙事表达中,《乡村十年》传递出亿万人心中深厚动人的乡土情、家国情,完成了在影像社会学上的探索与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上的突破,为纪实影像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借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