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都是有钱人,国产剧还有穷人吗
现在的电视剧,但凡能过个及格线,都可以闭眼吹了。
最近正午阳光的《欢迎光临》正在热播,这次黄轩饰演的角色张光正,职业是酒店门童,人物设定是个穷人。很多网友感叹:国产剧终于有穷人了。
细节还是有诚意的:男主工作的是五星级酒店,富丽堂皇,员工宿舍却是地下室:负一层没有阳光,又小、又闷、又热、脏乱差。很真实了。
因为晒不着太阳湿气重,男主还染上了湿疹,需要用电烤灯治疗。
由于公司宿舍环境太恶劣,三人想到外面租房,又不得不面临高房价的压力。
老破小一室一厅就要月租金5200,还不是电梯房,这么点大的地方要挤3个大男人。这下黄轩饰演的张光正终于能晒到阳光了,因为他只能睡在阳台。
这部剧播到现在,不温不火,但是住地下室、群租、睡阳台,这种只能说比较符合现实的设定,居然能引来夸赞,原因就是现在影视剧,基本都看不到穷人的踪影了。
不是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的社会精英,
就是家里有矿的富二代,或者是酷炫的电竞领队
以前还会有家境贫寒的女主角,女二号才是有钱又恶毒,现在基本都反过来了。
可以说,如今大部分影视剧,都看不到“穷人”的身影了,就算穷,只存在口述里,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2019年的《梦回大清》,李兰迪饰演了一个京漂的实习生,嘴上说着一没钱二没势的,住宿条件却令人瞠目结舌:
精装修的大复式,梦幻的大落地窗,外面视野还是市中心,豪宅标配大浴缸,坐标还是在北京,这一个月没几万,租不来吧。
《甜蜜暴击》里,鹿晗饰演的男主明天,贫穷贵公子的人设。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他带着弟弟妹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这勉强说得去,但是,他能在寸土寸金的大深圳租到两层带院子的独栋复式公寓。
弹幕一片质疑:这是单身别墅级别的房子。
然后这一身名牌和名表,这哪里是贫困生,这是体验生活的富二代。
周围人还都在用语言表达:他好穷啊。就很离谱。
但凡自力更生打过几天工的,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
《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也很离谱,作为奢侈品销售,还是金牌销售,百万珠宝说卖出去就卖出去了,提成应该不少吧?编剧偏不提,一个劲强调月工资15000,很穷,每个月还要花7000元租房子,后来房租还涨到了8500,抱怨了几句,继续租。
公司奖励的出国游轮旅行,需要补差价一万八升舱,还需要刷信用卡分期,这正常人谁舍得?
不仅如此,王漫妮见惯了好东西,将就不了,一双鞋子打完折三千,每个季度要买一双。
你可以说她穷精致。江疏影的另一部剧里《恋爱先生》,住的是北京三环精装公寓,月租才3K?
办12000的贵宾卡。首付14万买一辆30万的车。餐桌出镜的是生鱼片,帮手下承担补偿的客人,一次就是三千多。出场两集就花了20万 .。
而她的试用期工资8千,转正不过一万五。
果然电视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同样的,电视剧《我的真朋友》里,杨颖饰演的是职场菜鸟,一开始就交代了:她很穷,工作28天工资只有两千块,同时还欠着信用卡5000块。
但是镜头转到她的生活:住在上海市中心精装修的公寓,独立整租,有着吧台、大冰箱,开放式大厨房。这是她的收入水平能拥有的生活吗?
这样的工资水平,还在上海租房,要是苏小姐,估计天天要馒头配开水。
而程真真呢,眼也不眨就直接给陌生人200块,知道被骗了,内心也毫无波澜,一句“就当作慈善了”,似乎还自我感动了一番。
200块,你一天都赚不到100块啊。好歹也看看社会新闻啊。
那些一分钱逼倒英雄汉,中年男人因为泪洒街头的新闻,多看看共情一下ok?
吃方面就更离谱了,嘴上说着自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兜里没钱,吃得却不是咸菜馒头,而是最便宜都要几十块的品牌自热火锅。
这部剧编剧对穷,穷极想象,就是让女主坐公交车。
而电视剧中真正的穷人,是如何被赶尽杀绝的呢,我觉得是从《北京爱情故事》石小猛开始的。
张译饰演的石小猛,一个读完大学后留京打拼的农村男孩,努力奋斗,只为让女友沈冰过上好日子。但他的努力,在编剧面前不值得一提。为了成全富二代的爱情故事,石小猛被写成卑鄙的凤凰男。到最后,一无所有。
这真的是穷人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所以干脆让穷人消失,或者以反面形象出现。《欢乐颂》樊胜美的吸血家庭、《蜗居》中海藻的堕落和海萍的精致利己,穷难道就是原罪吗?
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平凡岁月》这种写普通人生活的电视剧不敢再有了,如今我们打开电视,不管是仙侠剧还是都市剧,一个个都是不食人间烟火。
钱很容易赚,动辄年入千万;
视野都很超前,北京学区房动辄几套;
职业不是律师就是投行高管,说不清在干什么,反正就很有钱。
正是由于这些影视剧的存在,有些女孩子才觉得一位男性在30岁以前就该有房有车还有百万存款!
想从一部影视作品上看到折射出普通人真实生活,难。
有时候真想求求导演编剧们,来一趟凡间吧。
看看我等凡人的生活,体验一下早晚高峰,感受一下996,感受一下真正5K月薪的真实生活。
好好写,好好拍,不会写,也别瞎写,成么?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关注于作品的立场与站位,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