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里的方言不像宁夏话却像陕西话原来是有原因的吗,山海情张树成牺牲

时间:2022-09-30 09:31:48阅读:1832
《山海情》方言版热播后,有许多网友认为,该剧演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吊庄移民的事,为啥说的话不像宁夏话,却像是陕西话。我是个西海固的人,聊一聊我的理解。宁夏是个南北长,东西窄的行政区域,南北方言差别很大。…

山海情》方言版热播后,有许多网友认为,该剧演的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吊庄移民的事,为啥说的话不像宁夏话,却像是陕西话。我是个西海固的人,聊一聊我的理解。

宁夏是个南北长,东西窄的行政区域,南北方言差别很大。大家说的宁夏话多指银川周围的方言。举个例子说吧:

西海固的人去西安说方言,不影响交流,陕西人能听懂,可是在银川说方言,银川、石嘴山、中卫、吴忠的当地人就听不懂了,严重影响口语交流。

西海固地区除西吉、海原和固原外,还包括隆德、泾源和彭阳三县。前几天我把隆德县《县志》上的80句方言发在头条平台上,有几个陕西网友说他都会说,天水一个网友还说像他们的当地方言。这就对了,隆德就在六盘山的西南山坡上,六盘山北段叫六盘山,南段就叫陇山。陇山东西的甘肃各县,包括陇山南面的陕西宝鸡,方言很多是相同的。

那西海固的人说话为啥像陕西人呢?

一、这和人口的自然迁移有关。

我有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教师培训班学习,一天搞联欢活动,大家都尽情地说自己当地的方言。一位四川阿坝州的羌族女教师说:“我爸说他的祖先就是从你们那地方迁来的,你说话怎么和我爸说的一点都不一样呢?”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的祖先是从那里搬到宁夏南部的。”她说的那迁移很早了。羌族人南下和西夏向南扩张有关,西夏和南宋的好水之战,就发生在西吉和隆德境内。

这段历史就说明,西海固地区早就是个人口变动的地方。影响西海固人口大迁徙的兵荒马乱还有比较近的一次,就是十九世纪后期同治年间的陕甘地区饥民起义(因牵扯民族问题,恕不细说)。

以我家为例,战乱结束后,我爷爷的爷爷用毛驴驮着我太爷来到现在这个庄子里,看见秋田长得不错,但全庄不见人影。于是来回踱步,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从窑洞里走出一个老人,说:“我看你爷父子没注意了,我劝你留下吧。这个庄子的人就跑着剩下我老汉一个人了,这些庄稼够咱三个人吃的。”

这说明这个庄子一百年前的老人手就那一家了。后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村分住两个自然村,共有80多户,三百多口人。这些人共有20多个姓氏,语言南腔北调。这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的祖先从各地迁来,从陇西、从天水、从山西、从内蒙……大部分来自关中地区。

由于关中人占多数,人们的语言慢慢向关中话靠拢了。我县《县志》也说,当地语言以关中语系为主。

二、秦腔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西海固的汉族人爱唱戏,唱的就是秦腔。大家知道,秦腔是用方言演唱的。上世纪,西海固人村村有戏台,年年要唱戏,县上还有秦剧团。到现在全县都要开一次物资交流会,会上还请陕西剧团来传经送宝。如此,别说语言,就是其他一些文化要素也有戏曲秦腔的成分,就连“三观”也深受秦腔的影响。

我爷爷常骂我们是“五一贼”,我一直不理解啥意思,一次看了《五娘吃糠》戏剧打出的字幕,原来是“忤逆”二字,就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意思。

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老戏了,县上的秦剧团也早解散了。现在当地人还唱,但已是“台上的人满脸皱纹,台下的人皱纹满脸”了!

结束语:

我不是历史领域的创作者,也没系统研究过当地方言,以上只是我作为一个当地人的一些观点,疏漏不妥在所难免,希望网友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更希望西海固的老乡们吐槽。

西海固也是回族居住区之一,但我对回族文化和习俗不太了解,在此不敢乱说,请见谅!

(图片来自网络)

山海情里的方言不像宁夏话却像陕西话原来是有原因的吗,山海情张树成牺牲

为什么现在有些电影都全程采用方言拍摄?你怎么看?

方言也是一种地域文化,而且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所以,电影用方言来拍,个人觉得是个好事情,不仅有地方特色,而且更贴近实际,更加突出电影特色。

山海情里的方言不像宁夏话却像陕西话原来是有原因的吗,山海情张树成牺牲

为什么现在有些电影都全程采用方言拍摄?你怎么看?

方言也是一种地域文化,而且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化。所以,电影用方言来拍,个人觉得是个好事情,不仅有地方特色,而且更贴近实际,更加突出电影特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