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剧情拖沓,知否之盛家七郎
《知否》在题材和立意上都高于此前热播的一些古装剧。它聚焦于古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既有家风文化,也有人情智慧,后半程更是渐入佳境。但也正因为如此,其在前半程的拖沓才更加让人感到惋惜。
78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为《知否》)2月13日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呈现出“低开高走”的路线,前半程的拖沓节奏导致观众分成了两拨:一部分在“精彩”尚未真正展开之前便已“熬”到放弃,另一部分则以“熬过前面半部就好了”的心态,和男女主人公一起迎来了后半程。
平心而论,该剧在题材和立意上确实高于此前热播的一些古装剧。它聚焦于古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既有家风文化,也有人情智慧,后半程更是渐入佳境。但也正因为如此,其在前半程的拖沓才更加让人感到惋惜。
由此引出的话题是:所谓“熬过前面半部就好了”,是不是长篇影视剧观众不可避免的“宿命”?“慢慢熬”是否等同于慢热?又或者,观众对于“慢”的不能忍受,是不是一种审美降级?
慢慢熬:78集的《知否》、87集的《如懿传》、70集的《天盛长歌》均遭遇了节奏拖沓的“开篇魔咒”
动辄六七十乃至七八十集的长篇连续剧,开篇节奏拖沓,寄希望于观众耐心一些,这种现象在当下的大小屏幕上并不少见。观众不断言说的“熬过几集就好”,“熬”之一字或许正道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观剧体验是拧巴的——为了后半部分的精彩,忍受前面剧集表现的难如人意,“熬”似乎成为了观众的一项常规任务,“忍”则是必要代价。
但如果一部作品没能够在开头抓住观众,甚至制造着观看难度与观看疲倦,那么观众自然没有义务“熬”。当下迫切需要的,是对“慢”做不同的区分,从而破除当下影视行业对于“慢”的“迷思”——有些“慢”是文火慢熬、渐入佳境,有些“慢”却是“小火烹油”的“煎熬之感”;“慢”只是精品之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而“熬”一定是需改进的行为。
如果我们定义长篇电视剧是集数60集及以上的作品,这一“传奇巨制”搭载“长篇集数”的传统似乎自2011年76集连续剧《甄嬛传》播出开始,并且与影视界大规模的“网文转向”密切相关。可以看到,此后长篇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频频突破60集大关,过去一年中,78集的《知否》、87集的《如懿传》、70集的《天盛长歌》均遭遇了开头节奏拖沓的“长篇魔咒”,尽管可能存在剪辑版本差异的问题,但铺垫过久、剧情冗长、节奏拖沓确是一处明显的“硬伤”。
我们当然期待看到更多如《大江大河》(47集)、《琅琊榜》(50集)等真正的良心剧作,倘若故事体量在50集左右的中长篇已能够讲好故事,或许可以不必硬加20集来凑“传奇”——“传奇感”在骨不在皮,在剧作气质而非集数,大众记忆中似乎比暑假还长的经典、86版《西游记》只有25集!但这并不是说电视剧不能长,只是在长篇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对于开篇需要花特别的心思。
根据编剧法则,电视剧按照起承转合、开头—发展—高潮及结尾的结构铺开,一个精彩抓人的开头是连续剧“眼球争夺战”的“必争之地”——这是无论集数多少篇幅长短都应该遵守的创作规律。尤其当下的观众被媒介所赋权,一个好的开头更是关乎作品的评价、口碑乃至“生命长短”。而就长篇电视剧而言,普遍认为前五集是重中之重,对于传统剧本写作,这部分需要完成三大块重要任务,包括:剧中主要人物出场、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展示,铺垫戏剧冲突和展开,确定故事叙事风格和基本走向并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等。此外,国产长篇电视剧还有“每集一般有三到五个事件;每个事件由三到六场戏组成”的编剧创作法则。
但当这样的创作法遭遇网络小说、尤其是长篇网络小说时,似乎开始变得水土不服:小说中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冗长的前史、复杂的人物关系通通要“赶场”似地塞进前五集并讲述清楚,如果不做精炼处理,就会面目不清,带给人冗长、堆砌、拖沓、沉闷的观感,进而影响整体节奏,导致在高潮前的铺垫呈现出疲软态势。即便是优秀的网络小说改编,有时也难免遭遇媒介转换的不兼容性:难逃从社会风俗画降为儿童简笔画的“故事降级”和“审美降级”,观众便从“慢慢看”变成了“慢慢熬”。
慢慢看:真正的慢热对应的是长篇多集的草灰蛇线与循序渐进,等比例微缩日常体验,细品东方作品所特有的余味悠长
这里所说的“慢慢看”,是长篇电视剧正常的打开方式,也就是通常说的慢热。“慢慢看”的电视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硬剧情流”和“软情感流”,前者靠理性判断,后者靠感性体验。“硬剧情流”依靠的是丰富的故事体量来支撑情节发展,不能够有“废戏”。比如《琅琊榜》,主线情节丰满,人物具有成长性,漏掉一处细节都极可能失掉解锁后续剧情的关键信息,此时的“慢慢看”对应的是长篇多集的草灰蛇线与循序渐进;“软情感流”则偏向于一种“浸入式”的观看体验,“慢慢看”对应的是每一集内部的“重复观看”与“不舍快进”的“慢”奇观,如高分韩剧“请回答”系列,编剧将大量的生活细节提炼出来、化用于剧本,观众才会有“接地气”和“浸入式”的观剧体验,这种“慢”是等比例微缩我们日常的亲情、爱情与友情体验,在观看的“解码”中细品东方作品所特有的余味悠长。
“情感流”在这里不做讨论,然而, “慢慢熬”的作品在剧情上却“站”在了“伪品质”的一端,尽管与“慢慢看”的精品剧共享着某些特点,究其本质却只是“代糖”一般的存在。《甄嬛传》开创了以偏于游戏化的升级设定来嫁接剧情,故事“回合化”、情节“副本化”,因故事的“升级”设定而将人物生命经验“数值化”的弊端。在那之后,不少长篇剧集从“升级流”作品处习得了“受挫/虐(弱) 黑化(强)”由弱变强的“两分法”,在剧情比例、节奏上生硬地把故事掰成两段,前部分不够充实乃至节奏拖沓、形成了一波大型 “劝退”观众现象。
一方面, “慢慢熬”的作品,往往故事单一、重复、模式化,以致引起观众的观看疲倦,如《如懿传》只有女性宫斗的“三板斧”,主角“打怪”却不“升级”,人物的成长空间被如懿的人设所拖平,剧情的推进只是同一故事模式的简单复制,如懿一直延续着一条“被害—被冤枉—无力辩解—外力帮助脱困”的链条死循环。这也难怪在她最终推翻帝后博弈、女性互害的“棋盘”之前,其冗长的醒悟“前史”早已耗尽了一些观众的耐心。
另一方面,或是如《知否》前期剧情主线剧情相对薄弱、松散,尤其是前十几集为了合理化女主角盛明兰“三段式感情”里的最终选择,将节奏硬生生拖慢——除明兰与齐衡的感情线在前进之外,其余所有的故事线索都是停滞的,尽管出场人物众多,场面切换频繁,但在叙事上是无效的,人物仿佛都在等进度条“读条”结束,换言之,观众即便跳过这反复冗余的十余集剧情,对后续观看也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十余集戏是否必要就需再做考量。尽管同为 “日常向”作品,《知否》却比《请回答》系列多了一些板滞,编剧笔力不足,明兰选择最终嫁给顾廷烨,看似是自主选择,实则均是通过关闭错误选项来推动主角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像是设定好的结局来倒逼叙事,尽管剧情结构工整却始终欠缺一点“主体性”的灵气,称得上是合格的工业化产品却缺乏一股闪耀的人物弧光。再如2017年播出的75集的《九州·海上牧云录》,同样故事可看性被其余附属项所挤压,尽管剧作在画面、镜头、质感、演员演技等方面均无可挑剔,却仍被诟病:世界观混乱堆积、叙事笨拙、节奏慢、剪辑差、“从剧情来说乏善可陈”“有些地方真的不必要且非常适合快进”。
概言之,上述“慢慢熬”作品其精良的服道化、高级的镜头质感、于细节处的打磨都很用心,然而却离真正的精品作隔着一个讲述好故事的距离。(作者:韩思琪)
为什么大家都说《锦心似玉》比《知否知否》差太远了?究竟差在哪?
由谭松韵和钟汉良主演的电视剧《锦心似玉》目前已经播出过半,也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下开了分,不过6.5的分数似乎要远远低于大多数观众的预期。纵观评价中除了吐槽服化道,男主钟汉良年纪偏大,容易让人出戏等等客观因素外。拿《锦心似玉》和赵丽颖主演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对比的评价也不在少数。
《知否》这部被网友誉为正午阳光的业界良心之作,在2018年成了一时之间火爆荧屏的现象级宅斗剧。而如今同样作为宅斗剧的《锦心似玉》,无论是角色配置还是剧情多多少少都和《知否》有相似之处,两者被网友作比较倒也正常。
《锦心似玉》与《知否》对比但如果说《锦心似玉》的服化道和整体的画面色调不如《知否》,那么女主谭松韵饰演的罗十一娘对比赵丽颖曾经饰演过的明兰一角,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原著中,罗十一娘和明兰都是到了及笄之年的少女,因为种种原因嫁给了望族,做了当家主母后,故事才算是真正开始。所以这两个角色成亲的部分,在整部剧集中堪称重中之重,也最能体现出谭松韵和赵丽颖演技上的差距。
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追这部电视剧都是因为钟汉良和谭松韵这两位演员吧,毕竟这两位演员的作品向来都是高口碑的,加上这次在剧中两人饰演的CP圈粉了不少观众,也难怪那么火热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一部电视剧在播出期间都能收到各种各样的评价,而《锦心似玉》也没有逃过两极化的评论,也不知道的大家是如何看待这部剧的呢?
近期,某打分平台已经开分了,《锦心似玉》这部剧获得了6.5的分数,其实及格线是过了,至于是给高了还是低了还是观众们说了算,毕竟只有看过的小伙伴才有资格去评价。
评分是不重要的在我看来其实评分是不重要的,但很多没有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还是会被评分还有评价给影响,而且关键是这部剧的评价已经陷入了两极化。
而合适的人选就是罗二娘和罗十一娘,她们其中一人将会作为续弦嫁给徐令宜,另一人则会嫁给纨绔子弟王煜,好让谆哥日后能与姜家结亲。最终罗二娘被迫嫁给了王煜,本来没有被元娘相中的十一娘作为续弦嫁给了徐令宜,其中原因除了罗二娘自作自受外,十一娘也需要嫁进徐府来查明自己母亲被害的真相。
所以十一娘一是为了延续徐罗两家的联姻,二是为查明真相,对徐令宜自然是谈不上有半分爱慕之情。尤其是在元娘提醒她这永平侯府看似平静,实则危机暗藏,以及罗夫人给了下马威后,十一娘对嫁入徐府后的日子更是充满了担忧。
逻辑不够严谨,人设过于模板化《知否》当初之所以会被盛赞,就是因为剧中严丝合缝的逻辑组成了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明兰虽然少时也聪慧爱拔尖,但是大姐华兰的出嫁还有姨娘难产而死两件事让她迅速成长。
并且哪怕是不受宠的庶女在深宅大院里依旧是主子,所以明兰的气度还有对下人的约束能力也是言之有物,同时老太太的教导也让明兰后期走得更稳。
包括她在剧中反杀林小娘母女为娘亲报仇且没有留下把柄这件事,也能看出明兰不主动惹事,但是有仇必报且心思缜密。
而在《锦心似玉》这部剧的逻辑简直漏洞多到像筛子,剧情一开始只顾着描述罗十一娘的处境有多惨,等到想要描补她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已经晚了,观众在看到她用自画像打发掉不好的婚事之前,早就先看到了因为她的冒失导致她的姨娘被害,所以罗十一娘的聪明程度值得打一个问号。
《锦心似玉》“甜宠”和“宅斗”根本就是相悖的但是《锦心似玉》却反其道而行之,宅斗戏拍得一塌糊涂,还疯狂地添加罗十一娘跟徐令宜的感情戏。
什么一见面就英雄救美,再见就定下终身,在罗十一娘嫁给徐令宜这个已经有一妻三妾的男人之后,又用大量篇幅暗示徐令宜之前都是碍于封建礼数不得不娶妻纳妾,遇见罗十一娘个之后才是找到了此生挚爱。
两人在剧中更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暧昧甜宠戏码,似乎满足了一部分观众想要在宅斗剧中嗑糖的想法。
但是编剧有没有想过,男女主之间的“甜宠”和“宅斗”根本就是相悖的,如果徐令宜因为偏爱罗十一娘而冷落其他妻妾,那么府中的其他女子又何其无辜,如果徐令宜一边口口声声说爱罗十一娘一边又“雨露均沾”,那他也是妥妥的“渣男”无疑了。
这样的设定无论怎么甜宠都觉得违和,宅斗剧就让女主角安安心心搞事业不香么,非要加这些乱七八糟戏码,让“宅斗”二字变了味。
同种类型的电视剧,《知否》与《锦心似玉》想比,哪部更胜一筹?
由著名的古装宅斗经典作品《庶女攻略》改编的电视剧《锦心似玉》正式播出,《庶女攻略》一直是被网友高度赞誉的一本小说,因此它的改编消息传开便吸引了大批书粉。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文作品问世,但是经典仍然是不可超越的,作为宅斗文的代表之作,《庶女攻略》值得反复咀嚼和翻阅,而与它齐名的,也是同样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例如女主都是穿越女,而且也都是庶女出身,但她们最后都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聪慧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锦心似玉》正在播出,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不免将它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相比较,在弹幕中也经常看到观众将其中的角色进行对比。
这两部剧的选角都是非常相似两位女主都属于坚韧聪慧的形象,而选用的女主,赵丽颖和谭松韵也都是大家所公认的可爱型女生,肉嘟嘟的脸,极有观众缘。
更为巧妙的是,两部小说男女主都是属于“老夫少妻”类型,因此,男主的人选也更有年龄感。
而赵丽颖和冯绍峰因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最后走到了一起,促成一段佳话。至于谭松韵和钟汉良,目前播出的画面来看,两个人之间的小互动也是甜蜜至极,cp感十足。
《知否》和《锦心似玉》的不同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为导演,当初观众们最为惊叹的便是整个电视剧的画风,极为古朴,莫兰迪色系舒服,观众感叹:是可以直接截屏做壁纸的程度。
而在《锦心似玉》的导演则是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我就是这般女子》的导演。因此,整部剧的服装造型和布景等也都精巧瑰丽,十分明艳。
虽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导演将画面处理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整部剧的剧情太过拖沓,节奏缓慢,因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始终是让人有些遗憾的。
而这一边呢,《锦心似玉》的导演之前刚刚拍摄完《我就是这般女子》,因此对这种古装偶像剧的套路比较熟悉,应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实这样也并非全然是好事毕竟《庶女攻略》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两部小说是极为相似的,而一部被拍成了极有画面感的正剧,而另一部则只能和《我就是这般女子》这类的网剧进行对比,这在无形中拉低了《锦心似玉》的地位和档次。
在看剧的过程中,观众们不免将两部剧作对比,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则会认为《锦心似玉》借鉴甚至抄袭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例如剧中的背景音、特效音等都有些相似,而人物的设定也都大体相近。
不能够直截了当地判断出是哪一方的问题事实上《庶女攻略》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完结时间更早,两部小说虽然某些设定形似,但还是各有特点的。而翻拍后的作品因为设定大体相似,所以比较接近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为剧情太过拖沓,节奏过慢,曾被观众诟病。但《锦心似玉》虽然仍然免不了节奏把握不当的问题,但是至少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节奏舒适。
希望它能够打破宅斗文的这个魔咒,走出自己的路线,获得更高的播放量和关注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