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单位一石怎么读,石做计量单位读什么
一种语言存在的历史太久,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读音总是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把处于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人集中在一起,他们相互之间可能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前不久,有科学杂志指出,其实早在九千年以前,包括日、韩、土耳其在内的泛亚地区的人们,使用的都是一种中国东北部的语言。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九千年前,有可能中、日、韩、土耳其等国家的人,说着同样的话。但是至少发展到近二、三千年前,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了。
因此,一、两千年前的古代汉语字词的读音,与如今大相径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种类似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很多了。
前一段时间,网友们正在热议,唐诗中个别字词的发音,被教育部门给“统一”了。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如今要读“q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如今要读“xié”。
现在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搬出了一个计量单位,也就是“一石”中的“石”字,告诉大家这玩意儿现在是读“dàn”,可是它在二千多年以前“shí”。
教育部门要“统一”唐诗里个别字词的发音,这是让古汉语的发音,来将就现代人。专家要“纠正”这个“石”字的发音,却是想让现代人去将就古代字典。
幸好,这一回只是有个别专家学者站出来说事,教育部门并没有对此发言。那么,作为计量单位的“石”,到底该读哪个音呢?
一、“石”字读哪个发音,究竟是谁说了算?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讲坛》节目中,提到吕不韦门客食禄600石的时候,就是把石字读成了“shí”。后来,又有一名北大教授在讲《司马光》的时候,也把这个字读成“shí”。
可见,“石”字在做计量单位的时候是要读“shí”音的。这个问题,在一些专家学者里面,已经开始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据说王立群曾在节目里面辩称,“石”作为计量单位不读“dàn”,要读“shí”。这个问题是他曾经请教过很多专家才确定的,读成“担”才是错误的。
那么,这个计量单位“石”按如今的规定,“正确”的读法究竟是怎样的呢?“石”,是在秦朝时期官方确立的一个计量单位,在古书上写作“禾石”。
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里面说:“禾石,百二十斤也……从禾,石声。”可见,它最早的发音,肯定是发“shí”音。
直至清朝的《康熙字典》问世,这个“石”在做计量单位时的读音仍为“shí”。但是“石”作计量单位时,在民间长时间被读作“dàn”音。这个时间有多长呢?据说可以追溯到唐朝。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同样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往往会有不同的读音。汉字发音的改变,往往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读什么音,实际上是取决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把它读成什么。“石”读成“dàn”就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如今,这个读音已经被正式收录入了《新华字典》。
这就说明,中国的教育部门也是认可的,并且还以此为标准来进行了教育推广。因此,不能说把计量单位的“石”读成“dàn”就是错误的。
这就好比中国的一些地名用字,如安徽的“六安”,在这里“六”字读“lù”音,你就不能因为古代字典上的“六”只有“liù”一个读音,就说人家读错了 。
同理,如浙江“台州”的“台”字,在这里读“tāi ”,如果你硬是要说古书上面没有这个发音,非给人家读成“tái”音,那在当地人听来,岂不是成了“抬杠”了?
从前没有规范字典的时候,自然是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现在国家已经出版了统一规范的字典,而且上面的读音也是十分明确的。
结果,一些人却非要去考证出一个二千多年前的“古音”,完了还说读成“dàn”是错的,这不是没事找事,成心闹别扭吗?
这些人也就是看着“石”这个计量单位,现在早就已经不用了,否则像前面提到那些地名用定的发音一样,人家还在使用,看看谁会听这些“专家学者”胡说。
明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非得去翻出二千多年前的古汉语发音,然后还想来让普罗大众都认可他们的观点,是几个意思呢?
二、考据过了头,就有点造作了最近十几年,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因为文化自信的提升,现在莫名其妙就冒出来很多“考据癖”。
这些“考据癖”,往往不去考据一些实在有用的东西,经常去考据一些古代的“旁枝末节”,不太紧要的玩意儿。
比如我们现在看电视剧,在一些以汉朝背景的古装剧里面,下级答上级的话的时候,他不再说“是”了,他非要说“诺”。
好像非得这样,才显得这个编剧导演有文化一样。其实讲完了“诺”,剧里的台词照样不文不白,观众依然不知所云。
再比如此前很火的那个大剧《大秦赋》,里面的人在高兴的时候,他都已经不叫“好”了,他开始叫“彩”,因为“喝彩”嘛!
剧中的大王带头叫一声“彩”,底下的群臣跟着起哄“彩彩彩”。可是他们喝完了“彩”,观众依旧不买账,觉得那剧情,那台词,全都是胡扯。
但是一些专家学者,总是在这些古代的鸡零狗碎上下功夫,偏不把学问用到要紧的地方。所谓“学以致用”,研究学问还是要研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较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关于汉语语言学的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你要是自己研究出了一个结果,自己写篇学术论文,然后找专业领域的人去探讨不就好了嘛。
可是这些人偏不这样干,他们偏要搬出一些老古董,好给观众们“说点儿你们不知道的”,秀一把自己在知识上的优越感,哪管它实用不实用。
你要是对这些专家学者说:现在《新华字典》已经说了,“石”作为计量单位,古代的书上是读“shí”,可是民间一直都读“dàn”,现在读“dàn”也不能算错啊。
估计他们的头,会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他们会告诉你那字典是错误的,字典不都是我们专家编的吗,回头我们再给相关部门打个报告,让相关部门把“石”字的读音也给“统一”了!
结语建议非语言学专业的朋友,不要被电视上的明星“专家”耍了。特别是有一些专家,明明是学历史的,跨专业解读唐诗就算了,现在还跨专业给国人普及古汉字发音了,简直莫名其妙。
汉语是活的语言,它的读音是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些所谓的专家,在计量单位“石”字的发音问题上,搞无谓的语音“复古”,完全就是“大开历史倒车”。
如果此例一开,那么后面要改语音的字恐怕更多,岂不乱成一团?个人认为,非研究汉字语音的专家,平时使用这个字,读音只应当以《新华字典》为准。
至少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没有把字典上“石”字的读音“统一”前,尽管个别“专家”学者内部已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当我们看到“石”作计量单位时,依然要读“dàn”,坚决不读“shí”。
一石的石在做量词时怎么读音
“石”这个字在作量词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标注的读音是“dàn”。
1、容量单位:
在汉代,一石等于20000毫升。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2、重量单位:
在汉代,一石约29.95kg。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约合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59.9斤。
扩展资料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
1、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2、豆:容量单位。
3、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4、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5、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6、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7、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8、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古代的计量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度量单位
石到底念shi还是dan?
两个读音都是正确的。
读音:shí、dàn
意思:
一、[ shí ]
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
2、指石刻。
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
二、[ dàn ]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组词
1、化石[huà shí]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沙石[shā shí] 沙和碎石子。
3、石桥[shí qiáo] 石造的桥。
4、石像[shí xiàng] 石雕的人像。
5、飞石[fēi shí] 古时战守之具。置石于大木之上,发机以击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