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电影插曲,藏语版电影有哪些

时间:2022-09-18 15:02:45阅读:2969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中新社拉萨8月8日电 题: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中新社记者 赵朗1947年出生的色曲卓玛如今已经退休,这位74岁的老人曾是西藏第一代电影配…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

中新社拉萨8月8日电 题: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

中新社记者 赵朗

1947年出生的色曲卓玛如今已经退休,这位74岁的老人曾是西藏第一代电影配音演员,与同辈一道开启了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时代。

图为7月19日,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在录音室为电影配音。 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色曲卓玛出身拉萨贫苦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有了读书机会。但因要照顾家里,1965年初中毕业后便参加工作,被分到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今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刚成立的译制组,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刚成立时只有4个人,导演、配音、机务、翻译等,大家一人身兼多职。”色曲卓玛忆述,“那时录音棚房间简陋,录音时经常把周围的杂音录进去,像鸟叫声。”尽管如此,在娱乐文化匮乏的年代,带着粗糙感的电影仍受大家喜欢。即便刮风下雨,人们也要步行或是骑着牛马去看露天电影。

图为7月20日,色曲卓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 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1965年,西藏译制了第一部藏语电影《丰收之后》,色曲卓玛参与了剧中多个角色的配音。但在众多配音角色中,她最喜欢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配音时入戏太深,迟迟走不出来。”

近40年的演艺生涯,出戏入戏间,色曲卓玛完成了第一代配音演员的使命。

普布扎西是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译制科导演,22岁的他从色曲卓玛这一代人肩上接过重任,从配音演员一路成长。“自小看着藏语译制电影长大,印象最深的是《地道战》《地雷战》《405谋杀案》。”

那时,配音演员大多半路出家。普布扎西说:“除了跟前辈学习,私底下用磁带录音练习变音是最实在的办法。”

普布扎西认为,电影塑造经典人物形象,而配音是电影人物的另一种魅力表达。上世纪90年代,他配音印度电影《勇夺芳心》的男主人公,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那时,西藏译制过不少外国经典电影,这些在农牧民眼中的小众电影打开了他们了解世界的新窗口。不过,大多数农牧民更偏爱乡村题材电影,认为更贴近生活。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这位西藏第二代配音演员经历了西藏电影译制发展的大转变,“首先配音技术更便捷,以前需要多人同时录音,现在可以实现单轨录音。”

图为7月19日,在拉萨拍摄的年轻一代电影配音演员进行单轨录音。 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

如今,西藏电影译制团队不断壮大,部门职能健全,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6人。

若说配音演员是传递译制电影的灵魂使者,那么翻译便是灵魂内核。朗康次仁1999年参加工作,是西藏译制电影发展中第一代专业翻译。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汉藏对照词典》(2014)、《藏汉大辞典》(1998)。

朗康次仁坦言,翻译工作最难的是无可参照,像医药、军事等领域的专有名词,只能尽可能还原本意。所以过去翻译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如今,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译制提供了便利,藏汉翻译软件成了有力辅助。此外,网络语言迭代快速,朗康次仁的词库时时更新。他说:“女儿在本地电视台从事翻译工作,新兴的网络用语翻译也会跟她交流探讨,了解网络词本质意思后翻译成藏语。”

过去,藏语译制电影是西藏基层农牧民对娱乐文化生活的迫切渴求。在三位看来,新时代下藏语译制电影,不仅是个体化娱乐生活的需要,更益于树立丰富的个人价值观、国家观、世界观。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高原民众也享受着山海之外的国际文化。(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藏族电影插曲,藏语版电影有哪些

藏语家庭电影《阿拉姜色》,一杯悲伤到感动的酒,你泪目了吗?

说真心话,这部家庭电影感动了我,不仅仅是因为是藏语,《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尘封很久的悲伤到感动的酒,悲伤难过感动时,唯有流泪哭泣。漫漫朝圣,传承信仰与爱。三口之家,从隔阂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却又深情。父爱如山,踌躇陪你前行。爱的教育,简单却又动人。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电影《阿拉姜色》语言意识和留白很不错,虽然技法没有万玛才旦圆熟,但更加真诚和质朴一些。影片其实远不止爱情和亲情的主题,它表达的是一种生死之间的契约和信任关系,这种关系仅仅建立在信仰和道德上,既脆弱却又坚不可摧。以前总觉得生活很困苦,和精神层面的高度富足差距很大。

继父和儿子僵硬的关系在母亲去世后,收养一头驴后变得温馨融洽起来。他们继续完成母亲的心愿,获得了信任和爱!很喜欢片尾黑黑一片中,父亲给儿子剪发的那种信任亲密关系!其实,信仰这种东西,是真的存在,现实中我们都快要被欲望淹死了,可事实上,一个人,只需要很少的物质,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在想,过分的追求物质,攀比,是否真的有意义?

导演用民族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世界性的主题。很多人表达西藏会有意表现的不同,而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也许这部电影的选择是正确的,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一样的。藏人看上去很脏,可是一直觉得他们的心灵很纯净。藏族女人很无畏,男人的爱也很深沉。善良、坚强是他们最宝贵的品质。

与被冈仁波齐化的信仰等大词相比,《阿拉姜色》关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类的人类世俗情感。这次的小孩,面目不亲爱,带着愤怒眼神,直到长发蔽目。漫长的路程,变成了人生的陪伴。后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泪。看似是磕长头朝圣,其实是一个被庸常包裹惯了的男人被迫追寻自己的心路,后半程渐入佳境,照片的一分一合,这段路也即宣告完满。到最后,你不需要看见他流泪。

很难想象这是容中尔甲的首度表演,个人认为这是21世纪华语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极度复杂又极度纯粹,日后一定会因为这个角色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电影日后再理性评价,后半段看得情绪崩溃了,没怎么看进去。真是在不动声色中撕心裂肺,我感觉自己连日的无力和痛苦,都在这对父子的互动里,一点点倾诉着。

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日常」,以温情而不失真实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能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公路片范式下的各人成长,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表现藏民达观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分离我们的,爱却永远不会。

其实,很多小伙伴刚开始以为是,女主怎么一路磕长头磕到拉萨了,那不是跟冈仁波的核心内容差不多吗?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小细节见人性,才感悟到这是一部关于大爱的影片。无关乎西藏,也无关乎信仰,只是这种人性的光辉、无私的爱,放到天高云淡的背景下更加纯粹与突出了。镜头缓慢,时光本应深刻而质朴。我流泪了。

《阿拉姜色》是从“小”出发见到的大,从一个在路上先分后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萨,“看到”了“母亲”,一个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体,影片的意味可谓深长,妻子去世后丈夫抚摸头发那里很感动,全片采用中景到特写的景别也很棒,强调的是人不是“西藏”,没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细小朴实的情感,但真的触动到我,相比那些大制作全明星,我更愿意安静的感受这样一部走心的片子。

藏族电影插曲,藏语版电影有哪些

音乐爱情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剧情主要是讲述什么呢?


音乐爱情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职场舆情场都失意的落魄音乐人穆随心驱车前往云南,展开了一段跨越三千公里的一场寻心之旅,在这场寻心之旅的途中,邂逅了飒爽的女孩彭彭,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而穆随心也重新找回了自我。

一、《你是我的一束光》剧情

《你是我的一束光》中由袁文康饰演的穆随心是一位职场与情场都失意的落魄音乐人,他为了向前女友印证自己的才华,踏上了一场寻梦的音乐之旅,为了组建女团并且实现音乐的梦想,穆随心不断的劝说在寻梦之旅的途中邂逅的一位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女孩彭彭 ,而彭彭一次次的拒绝并没有浇灭木碎心心中的火焰,后面随着两人的相处蓬蓬被热情仗义的穆随心感动,最终答应成团并且登台演出,而穆随心在后期相处中也慢慢发现彭彭内心深处的伤口,所以开始心疼这个内心坚强的女孩,在这场寻梦的音乐之旅中,穆随心也成为了治愈彭彭的一束光。

二、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以乡村振兴为背景 

由袁文康和王西领衔主演的音乐爱情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在北京首映,其中还有邓超特别出演,影片是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了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一线工作人员不忘初心以及奉献和坚守的一个非常温暖人心的故事,但是又和以往乡村振兴工作的电影不同,《你是我的一束光》这部剧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以扶贫干部为主角,而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剧中穆随心纪录他在乡村生活中所见所闻并且和身边发生的一些温暖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乡村振兴的战线上,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分别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说坚守岗位勇于奉献的驻村书记,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主任等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