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王爷结局(最后的王爷全集)

时间:2022-08-11 18:28:58阅读:3806
最后的王爷 二 别看王爷府邸(小院)​这么简单,那还是生产队集体为他修建的,说来话长,先从王爷的身世说起,王爷打小就没了父母,与单身的叔叔相依为命,十九岁上,他的叔叔也离开了人世,一九四六年秋天,单身一…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最后的王爷

别看王爷府邸(小院)​这么简单,那还是生产队集体为他修建的,说来话长,先从王爷的身世说起,王爷打小就没了父母,与单身的叔叔相依为命,十九岁上,他的叔叔也离开了人世,一九四六年秋天,单身一人的他,便跟了路过的国民党队伍混饭吃去了,不多长时间,便赶上了淮海战役,枪炮子弹叮当了七天七夜,多日没合眼的王爷跟着被解放军打散的队伍转移突围,困乏至极,抱着枪边走边睡,半路被坑坎绊倒,再也爬不起来,等被人踩醒后,跟着队伍继续走,天放亮了,王爷定眼一看,顿时傻了眼,居然走在了解放军的队伍中,赶紧举枪投降,那时仗打的惨烈,敌我双方都严重缺员,王爷跑到解放军队伍里来投降,算是弃暗投明,按投诚处理,解放军边走边教育,到了新的战斗阵地,换了身军装,还是抱着那条枪,王爷又成了一名整儿八经的解放军战士。到解放复员后,王爷成了军属。三年困难时期,孤身一人的王爷下东北投奔了战友。王爷走后不久,王家岗最后的一坐房屋倒塌了,后来,生产队在王家岗上建了牲口大院,借着王爷倒塌房屋的半截墙头,建了牲口棚,不曾想,一九六五年,在东北没混住的王爷又回到了故土,回后无家可归,生长队集体出工出物,给他建起了这座“王爷府邸”。

王爷一个人的生活很简单,一年四季是两顿饭,熬锅粥,早晨吃罢,剩下的锅里一盖,下午四点来钟再吃,剩多剩少,吃完为止。​王爷吃的简单,做饭能省事就省,冬天蒸一锅干粮能吃几天,夏天蒸干粮过一天就馊,嗨——不生这门子气,干脆不蒸!打棒子碴子,煮碴子粥。熬棒子面粥,熬粥时,把棒子面和的轴轴的,先往开水里揪面疙瘩,剩盆底的面再兑水搅成稀糊,往锅里一倒——这叫粥熬嘎嘎,软硬兼得,吃时再捏点儿盐,咸淡适中。

王爷家里没水缸,不吃隔夜水,一根细麻绳拴着一个俩耳的小瓦罐,做饭时,提起小瓦罐过大道到井上,轻轻提上一罐水,​现吃现提,净吃新鲜水。王爷这只水罐,其实是公私两用,王爷在不在家,一年三百六十天不锁门,上工下地的,下工归家的,渴啦——拎出瓦罐打上一罐水,咕噔咕噔喝个够,尤其是夏天,井拔凉水抱着罐子喝一气,那叫个痛快!星期天节假日,这只水罐便成了孩子们的开心果,渴不渴地在井里提上提下,每人喝个大饱肚子,图的是新鲜热闹。大多孩子提水时不敢太靠近井口,有时瓦罐顺井半截里,便听“咣”的一声,提罐儿的绳儿顿时轻了许多,赶忙拽上来一看,只见绳子拴着两片瓦茬片儿,碰的叮当作响,操作手顿时傻了眼,水罐儿毁了,胆小的立马放了声,提着瓦茬儿哭着找大人去了。照例,父母到队长那儿告个情,队里再出几毛买个新的,这码事,一年得有几回。

唯一加入义和团的清朝王爷是谁?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清朝由衰落转向灭亡的过程中,“义和团事变”无疑起到关键作用,它不仅严重动摇帝国的根基,而且还险些把中国带向灭亡的边缘。促使“义和团事变”发生的重要人物有很多,而其中应负主要责任者,便包括庄亲王爱新觉罗·载勋,而他也是唯一加入义和团的清朝王爷。那么,载勋都犯下哪些不可饶恕的罪行?最终的结局如何?

01 加入义和团

载勋出身于远支皇族,是第九任庄亲王奕仁的次子,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的五世孙,同治、光绪二帝的远房堂兄,起初被封为辅国公,光绪元年(1875年)袭封庄亲王。作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历任庄亲王在朝中的地位都相当高,甚至连当朝皇帝都要礼让他们三分。因此,载勋虽然跟同治、光绪二帝的关系比较疏远,但在朝中的威望却相当高。

慈禧太后

“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重新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因为深恨光绪帝,所以打算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元旦废黜皇帝,改立亲外甥溥儁为新皇帝。然而,就在“内禅”大典举行前不久,各国公使通过大学士荣禄、庆亲王奕劻向清廷表示反对废黜光绪帝的意向,令慈禧太后不得不中止既定计划。

慈禧太后虽然慑于洋人的威胁而停止废立皇帝的计划,但内心毕竟深以为耻,而溥儁的生父端郡王载漪同样愤恨不已。在狂妄无知的载漪看来,只要把列强赶出中国,便再没有任何力量敢于阻挠儿子做皇帝,而他依旧还有希望成为摄政王。正因如此,载漪联合跟他意见相合的庄亲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等满清权贵,强烈建议慈禧太后招抚义和团,并利用他们来“扶清灭洋”。

义和团

慈禧太后批准建议,不仅颁布允许义和团进入京津等地活动的懿旨,并且还授意载勋、载漪等人跟它合作。载勋接受命令后,迅即跟义和团的首领取得联系,要求各地拳民进入北京后,必须先到庄亲王府挂号编伍。不仅如此,载勋还在府中设立义和团的神坛、朝夕必拜,并且每日头裹红巾、身着短衣,甚至让拳民们称呼他为“大师兄”。由此一来,载勋便成为清朝唯一加入义和团的王爷。

02 祸国殃民

1900年4月,慈禧太后任命载勋为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全权负责北京城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而载漪则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禁卫军虎神营总兵。正是在载勋、载漪的主持下,各地拳民相继涌入直隶、京津等地,到处杀害洋人和教民,甚至连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日本驻华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杀害,由此引发列强的激烈反弹。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同年5月,打着解救侨民和外交官的旗号,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匈等八国组成联军,从渤海湾登陆,正式开启镇压义和团的军事行动。得到消息后,慈禧太后于6月21日颁布跟11国(除上述8个国家外,还包括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同时开战的懿旨,并下令清军董福祥部和义和团联合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庚子国变”至此爆发。

对于围攻使馆区、放任拳民滥杀洋人和教徒的行动,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兼管学大臣(即北大校长)许景澄出于国家安危的考虑,与太常寺卿袁昶一起上书,强烈反对依靠义和团反洋,并以“春秋之义,不杀行人”为由,要求朝廷放弃围攻使馆区,并保障洋人和教徒的安全。许景澄、袁昶的谏言激怒慈禧太后,很快便遭到捕杀。

围攻东交民巷

许景澄、袁昶遇害后,主战派将光绪帝视为“二毛子”(清末称信天主教或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的总首领,认为正是他当年推行的改革措施不仅毁掉了祖制,并且为洋人、洋教在中国的“野蛮生长”大开方便之门。正因如此,在慈禧太后颁布宣战诏书后的第4天,载漪、载勋便率领60多名拳民直奔瀛台而去,准备杀死被软禁于此的光绪帝,幸好有慈禧太后的阻止才作罢。

03 被赐死

向11国宣战的疯狂举动给中国招致无穷灾难,很快,八国联军便攻陷天津、北京等地,迫使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避难。在“西狩”途中,慈禧太后玩了一出“大变脸”,除颁发懿旨命令各地督抚剿灭义和团外,还电召两广总督李鸿章离粤进京,与庆亲王奕劻一起跟列强进行议和。1900年初,中外签订《辛丑条约》,战争至此结束。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旧照

在中外议和过程中,联军拟定出一份多达147人的“战犯”名单,要求清廷全部予以处决,位居榜首者正是载勋、载漪。此时,身在西安的慈溪太后对两人先前蒙蔽自己、轻启战端的行为大为愤怒,遂以“纵义和拳,获罪祖宗”的罪名革除他们的爵位,并将载勋就近送往山西蒲州府管束。不久,慈禧太后又下达命令,准备将载勋交给宗人府后发往盛京圈禁。

不过,列强对慈禧太后的处理方案并不接受,而是执意要求处死载勋、载漪,否则将拒绝签署和约。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好下令将载漪流放到新疆,但在半路上却又偷偷地将其放走,并对外声称他死在流放途中。载漪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婿,能留下性命自然在情理之中,但跟太后关系疏远的载勋却没有这种好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慈禧太后颁布懿旨,以“庇拳启衅”罪名将载勋赐死。

载勋画像

载勋虽然是个罪大恶极的国贼,但在临死前的表现,却也展现出那个时代少有的骨气。根据旁观者的记述,载勋在领受慈禧太后的懿旨后,首先嘱咐儿子要为国尽力,紧接着又跟妻妾、亲友们话别,全程都没有展现出恐惧、慌张的神情,更没有向钦差葛宝华哀嚎求生。被葛宝华引导到自尽的空房间时,载勋看到梁间已经悬帛,还对钦差夸赞道:“钦差办事真周到,真爽快!”说完,载勋主动上吊而死,终年47岁。

参考书目

清朝官修史料:《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赵尔巽(清/民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费正清(美)、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