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足迹 红色记忆,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时间:2022-09-12 14:12:14阅读:2147
【编者按】上海大、中、小学不乏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学府,各校拥有大量革命遗迹和红色资源,一代接着一代走出了百余位知名的仁人志士。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之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融媒体方式,…

【编者按】上海大、中、小学不乏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学府,各校拥有大量革命遗迹和红色资源,一代接着一代走出了百余位知名的仁人志士。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在党史学习教育之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融媒体方式,寻访他们在校园中留下的深刻足迹,探索他们留给当今师生的深远影响……

“我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62年了,”最近,雷经天之子雷炳坚在华政园直言,父亲只在家乡留下了骨灰,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碑。

1956年,雷经天收到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书,担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他立刻从革命战线、政法战线转入教育战线。当时,雷经天还在为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写纪念文章,他忆起自己带队阻击敌人五天四夜,184名战友为此牺牲。佩戴着党徽的雷炳坚老人说,父亲希望“今天幸存的人为党为民多做工作”。

秉公执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这就是雷经天——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创始人、新中国法学教育开拓者之一。在儿子眼中,父亲是这样一个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落三起、四海为家”。

【华彩一章堪称“含泪打虎”】

在苏州河畔的百年老校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雷炳坚走进华政老楼格致楼,“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女雷经天”人物专题展正在此展出,勾勒出富有传奇色彩的年仅55岁的雷经天。他的一生,有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有过指挥若定、决胜千里的气魄,有过掌声雷动、繁花似锦的荣耀,也有过阶下为囚、蒙冤遭难的坎坷。

雷经天,1904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受到其父雷在汉深刻影响,“五四”时期便是当地学生运动领袖,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从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到上海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雷经天角色转换极其丰富。

雷经天律政生涯的华彩一章,堪称“含泪打虎”。华政档案馆馆长朱敏介绍,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雷经天先任审判庭庭长,10月任代院长。而就在当月,雷经天主审宣判了被称为“延安第一案”的黄克功事件。

与雷经天一样,黄克功也可谓战功卓著,15岁时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反围剿斗争,与雷经天一道完成长征。他时任“抗大”第6队队长,属于红军师团级干部。10月5日,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之畔枪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员刘茜,犯下这宗命案。

归案时,黄克功提出戴罪立功的特赦要求,干部群众则提出依法偿命和从轻发落的不同意见。作为大法官的雷经天,面对昔日战友,坚持依法审理,认为功过不可相抵,并及时向毛泽东报告案情和惩处意见。事发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召开会议慎重讨论。公审大会上,雷经天宣读了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和对黄克功的判决书。

毛泽东在信中写道:“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政法专家认为,在当代法史、党史、军史上,雷经天主审的这桩苏区首例大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距离女生被杀仅一周,黄克功被高法处以死刑,并立即执行。

“他的这些司法实践,希望能够对从事法律工作的青年后辈起到教育和借鉴,也希望追求法治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雷炳坚这样说。

【真正的法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法”】

雷经天负责审判的“黄克功案”,被民主战士李公朴评价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而这个情与法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华政师生联合上戏师生正在加紧创排同名话剧。剧目启动近一年来,《雷经天》先后获批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专项资金资助,计划5月底在美琪大戏院公演。

或许雷经天想不到,他曾经所在高等学府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并致敬老校长,因为这部原创话剧的开头就是一个“大穿越”。在华政“中国法制史”课堂上,教授当堂向学生发问,“你们为什么来华东政法大学学法?”师生讨论之中,从共产党在瑞金创办的第一所法院,谈到了从抗战爆发那一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那一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法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幕布切换,场景瞬移,时年33岁的雷经天出现在延安窑洞外,为老乡普法……

全剧聚焦于“审判黄克功”这一历史事件,将雷经天置于社会舆情、党内争议、法律正义的压力之下,困扰在夫妻情、战友情、人民情的牵绊之内,陷入个体的人性、法性、党性的挣扎之中,将其个人经历与精神品格自然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我在剧本围读中落泪三次!”扮演革命青年刘茜的两名学生演员之一王思棋说。

王思棋是法学专业大一学生,过去她只知道包青天、不知道雷经天,但真正报名参演之后,她发现现实中的雷经天完全不同于网上资料,“多么义愤填膺,多么艰难抉择。”更重要的是,她意识到了真正的“法”,那是“平等的法、人民的法、土地里长出来的法。”

“我现在每天都要看雷经天的老照片,被他深深折服和打动。”曾在影视剧中饰演过焦裕禄、杨靖宇、王稼祥等红色角色的著名演员王洛勇,此次主演雷经天。他坦言,这个故事对中国太重要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明正是由法的意志、法的条款和守法的人构成。在舞台上,主创团队以雷经天探寻法治的日常手稿为意象,将舞台整体空间布局视为层层纸张,伴随着戏剧情景发展,“手稿”一页页打开……

【处理案件“一切为了人民的方便”】

正如雷经天记录治校事务的工作笔记和他在校工作时起草的文件被保存至今,他的红色足迹不仅留在了延安中级人民法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也留在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幢幢老楼里,至今还“活”在大学课堂,影响着师生们的法治思维。

雷经天先后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党委第一书记、党委书记,出于实务界的他在华政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的特点》。他提出,司法干部要具备“廉、明、公、正、果、毅、详、慎”的条件;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为着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处理案件应“一切为了人民的方便”。

自上任后,雷经天就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学生朝夕相处,认真倾听师生意见和建议。他要求校领导每人要选一门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边学习、边了解、边教学。在华政本身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雷经天还响应司法部号召,顾全大局,抽调了57名骨干教师,支援上海法律学校和济南法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无私助力新中国法治教育事业。

主政高校期间,雷经天留下最多的照片题材之一是在校内接待苏联专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雷经天提出“由于我国马列主义法学是完全新建立的,过去没有基础,首先就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苏联是不一样的”,在学术上“既要吸收苏联研究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总结本国革命法制实践的经验。”

事实上,雷经天还是上海法学会创始会长。在他的建议下,1956创刊的《华东政法学报》次年便正式改名为《法学》,办成一份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法学理论刊物。《法学》以独到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功力,很快成为当时中国法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刊物之一。

“什么是法,为什么学法?”在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看来,雷经天身上就有男人的气质、法学人的气质、共产党员的气质。“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何出发。”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本文图片来源:华东政法大学 提供;徐瑞哲 摄文中视频剪辑:司占伟

来源:作者:徐瑞哲

百年足迹 红色记忆,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范文

  以“寻访红色足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突出立德树人,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为契机,带领学生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下面请欣赏我整理的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范文。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一

  当果实成熟后,我们采摘瓜果的脚印;成功时,背后一次次失败的脚印都是我们成长的足迹。——题记

  脚印,无处不在,脚印,任何人都拥有,有的脚印是有形的,有的脚印是无形的,当我们成功时,请你们不要忘记,背后那一串隐形的脚印就是你们成功的见证,是你们付出汗水的见证,是你们在失败时不低头的脚印。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春风的脚印。

  当春天来临时,草地上第一棵小草直起腰时,是春风唤醒了他们沉睡已久的心灵,让他们朝气蓬勃的成长,是春风扶起了小草的腰板,让他们笔直的站在春天的面前,迎接新的挑战。春风,在草地上留下脚印。

  当小溪的冰融化时,是春风,融化了他们厚厚的外装,融化了他们冰一样的心,让他们有火一样的心去迎接春天。春风,在小溪的成长中留下脚印。

  当果园里,果树茁壮成长,散发出迷人的气味时,是春风抚摸了他们,脱去了穿了一冬的厚厚的大衣,脱去了身上的银装,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外表。春风,在果园中,留下了脚印。

  当春雨来临时,是春风提醒雨使者的到来,让雨使者滋润时间的万物,正是春风默默无闻的做着起间接作用的雨使者。春风,在下春雨时留下了脚印。

  春风为春天的来临奠定了基础。春风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脚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串脚印吧!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二

  我曾去过一个被神奇云雾包围的地方,一个一代伟人出生的地方,一个遍地布满了红色足迹的地方!这里就是韶山冲,位于湖南韶山。这里诞生了解放全中国的毛泽东主席。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这里,站在毛主席铜像面前。他高大的身影周围被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花环包围,如一个巨人矗立着,脚下踩着斑斓的云彩。听导游讲解,在运送毛主席铜像的路上,曾发生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呢!当毛主席铜像运到江西井冈山时,装载车突然抛锚,开不了,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江西人民感慨地说:这里是毛主席第一次闹革命的地方,主席想在这里住一晚。于是车就在井冈山停了一夜。第二天,车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到了韶山,等安置好铜像,天空中神奇般地出现了日月同辉!寒冬腊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毛主席真伟大,他能使天随人意变,花伴天意开!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不灭的内心寄托;毛主席,我们永远的精神依靠!您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您的传奇故事,将在我们内心一代代传递!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生活的地方,以前我看书得知他生活简朴,去了我才知道,他的家非常小,除了床就是一张桌子,再无别的东西了,毛主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奋读书,做了如此多对国家有益的事。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三

  转眼间,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早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建党90周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身为党的阳光下哺育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精神!

  尽管抗战已经过去多年,可还是有许多老党员与老红军。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老党员,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双脚已经不能活动,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之后的日子。他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最近的事情都已经记不清,甚至能把曾孙当成别人的小孩,把孙子当成小偷,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战的时候。当我去寻访这位老党员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睛似乎又亮了起来,龙飞凤舞的讲了起来:“我出生的时候,外国已经在如猛虎般的侵占我们的祖国,在我15岁的时候,我们那些孩子,每天都盼望着当军打鬼子。刚好晋江成立第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虽然不是打鬼子,但大家都很高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武装队伍。21岁,我成了党员。当上党员没几个月,我就被蒋军抓去了。我原来的老伴当时也是党员,她去救我,结果被枪毙了,留下了大毛(指老爷爷的儿子)。后来,中共晋江县共委派人把我救了出来,我才知道我原来的老伴已经死了。我很生气,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发誓要打死蒋军,有好几次到鬼门关前走了又回来了。成立泉团晋江大队(1949年5月)后,我也加入了。大队主动出击,摧毁反动派基层政权,后来配合解放军解放晋江(8月31日),晋江才算解放了。后来,我的身子不争气,垮掉了,才停止参加党的活动。”

  我想不到,原来,抗战有着这么多历史,共产党的红色足迹,早已经深入千家,造福万家。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党员,继续党的红色足迹!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回荡在我的耳边,萦绕在我的脑海,沉淀在我们心田。雷锋,这个熟悉而响亮的名字,这个生活中鲜活的形象;雷锋,这个历史无法抹去的记忆。当他那清澈的眼神再一次出现我面前,当他那动人的事迹再一次被世人颂扬。我感动得哭了,他那无私的精神,他善良的品德,他牺牲自我的精神,他那螺丝钉精神。那个红色年代虽然过去,但他那永恒的事迹仍然刻在人们心中。雷锋生活上十分简朴,他穿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他的搪瓷盆和漱口杯已经多出掉瓷也不舍得买新的。但是,与对自己“小气”不同。雷锋对别人却十分大方。一次,区里召开生产动员大会,雷锋正好看到,当即取出存折上攒的二百元钱,捐献出来。雷锋可以捐出全部积蓄,自己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如今在校园里,也浮现了许多“雷锋”:他们伸出勤劳的双手;捡起了地上的瓜皮果屑:他们伸出节俭的双手,关掉了教室里的“长明灯”;他们伸出关爱的双手,帮助每一位贫困的学生。就在那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一位小朋友在路中间玩耍,眼看前面有一辆车就要冲来:我踌躇不前,雷锋期盼的眼神却浮现在我眼前,我迅速冲上去,推开了那个小朋友。做一个“雷锋”并不难。只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时,一分钟,甚至就在那么一秒钟,只要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件助人为乐的事,终将会成为一个“雷锋”。让我们一起,踏着雷锋的足迹,去温暖他人吧!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450字五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中长大的。

  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革命者对祖国的热情,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永垂不朽。这种精神使我们敬佩不已,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的源泉。中国的支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铸就了我们的幸福,并且有了现在的文明、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老话说的好,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这些可敬可佩的共产党们,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好人。

  我们应该走进革命老区,感受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主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了解国情,成为国之栋梁,在生活和学习中落实“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精神。

百年足迹 红色记忆,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寻找红色足迹 征文 300字

一个月前,翻着手中那厚厚一沓古田会议80周年报道策划,细数着似曾相识的那几个字眼——“红四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九月来信”,我反复尝试着拾起曾经在历史书和政治书中读到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讲述。然而那些残缺、破碎的记忆,终究难以在我脑中织起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片段。那段峥嵘岁月虽风云变幻莫测,但却承载着厚重的精神积淀。12月初,陈孜主任带着我,来到了闽西这片充盈着英雄传奇的红土地,重新追寻当年革命先驱们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足迹。
参加工作这几年,闽西龙岩也拜访过多次,而到上杭古田却是头回登门,瞻仰过古田会议会址,再参观了古田会议纪念馆,总算对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脑海中原先残缺的记忆也被逐渐串接了起来。晚上回到驻地,请来“谷歌”、“百度”二位弟兄共同梳理白日里的所见所闻。可随着信息的聚集和材料的整合,加上专家、杂家们的各持己见,电脑屏幕上的采访提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可怕的聚变,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历史讲述像蠕虫一般在我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上挣扎扭动,好端端的几条新闻策划,怎么就被我折腾成了“史诗”。然而该系列每条新闻预定的长度只有三分钟。
在随后的几天中,我被许多个疑问纠缠着——红四军为什么来到闽西?从红四军的第一次党代会到第九次党代会,从撤销军委到恢复军委,从撤销毛泽东的前委职务到请毛泽东回到部队,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古田会议决议为什么不是毛泽东在古田而是在新泉所作?在离开红四军的日子里,毛泽东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和毛泽东有关,而如果能解开这些问题的因果,也许创作思路也就能豁然开朗,也许,毛泽东在闽西曾经去过的地方,我都该去看看……
追寻着伟人的足迹,我们来到了新泉、长汀、才溪等毛泽东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寻访中陈孜教给了我一种“化整为零零上加零”的工作思路。每到一处,除了解毛泽东以及红四军当时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之外,还要结合毛泽东曾经在此处留下的重要著作,进行写作背景的分析研究,甚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在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点滴的细节,都可能为整篇报道增添魅力。于是,老人、专家、导游,甚至是依稀留在老房子墙上的标语,都无一能幸免于我们的造访。
随着采访的深入,原先的一个个疑问也迎刃而解。在新泉,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红四军内部存在的军事、政治矛盾;从老人的讲述中得知当时战争情况的复杂,毛泽东在新泉起草《古田会议决议》后的被迫转移;在长汀和才溪,从毛泽东的两部著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才溪乡调查》中透露出当时毛泽东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查,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再次梳理素材,整个系列报道中用于搭建历史框架的材料已一一具备,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远不在于古田镇上那小小的廖氏宗祠内,而是从1928年4月红四军第一次党代会到1929年12月第七次党代会这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在红四军内部发生的曲折反复的争论以及最终确立的正确原则,这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发生在毛泽东身上的故事,构成了系列报道第一集的主线;同时,毛泽东在闽西期间深入田间地头、乡间农舍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也让第二集要表达的主题浮出水面。
在闽西的这次红色之旅,为正式拍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发生在80年前的那段历史不再久远和陌生。现在系列报道已经圆满完成制作并且播出了,每一集都承载着浓重的历史分量和不朽的革命精神。而这次采访对于我来说也超越了一般的主题性报道或一套命题作文,它更像是一次时空穿梭的体验,以至于把自己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我,至今也无法自拔。

 近日,参加“红色寻访”活动的同学发起了“百名寻访同学进百个团支部上百堂党课”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团支部学习活动,将自己在寻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悟传递给更多同学。目前已有60多名寻访学生走进各个团支部。
  讲台上,浙大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研究生罗刚满怀激情,与同学们分享着他寻访中共一大会址的感悟。“一大的召开就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重新探寻中共一大的历史,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
  讲台上3位同学真切地将自己的寻访感受与大家分享。电气工程学院08级本科生白杨赞,来自一个“党员之家”,寒假时,他们一家3名党员走访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作为一名党员,面对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前的党旗,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入党,我说,我想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很多以前无法体会到的感受,在那一刻都涌现出来,我为自己是一名党员感到自豪。”白杨赞激动地说。
  今年寒假,跨越南北5000公里,从家乡黑龙江来到深圳,浙大工科信息大类大一的学生徐磊追寻着深圳的发展步伐,感悟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徐磊动情地说:“我们年轻党员肩负开拓未来的重任,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新老传承的使命。”坐在前排的学生连冰洁一直听得很专注:“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特别和生动的一堂团支部党史理论学习课,3位同学讲得非常精彩。这一段段红色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要更加努力提升自我,更好地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今年1月,由浙江大学与本报联合发起的“红色寻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寻访归来,同学们自发组成了“红色寻访”报告团,举办专题报告会、感悟分享会、座谈会。据悉,下一阶段,同学们还将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和其他高校,分享寻访感悟,播撒红色信仰,在“红五月”里再增一缕青春气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