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剧和港剧,曾经风靡的新加坡电视剧

时间:2022-09-11 07:47:28阅读:87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内地电视剧还处于发展初期,题材相对也是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内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蒸蒸日上,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会引进一些港台地区及外国影视作品。而新加坡电视剧就是在这个时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内地电视剧还处于发展初期,题材相对也是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内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蒸蒸日上,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会引进一些港台地区及外国影视作品。

而新加坡电视剧就是在这个时空背景下被引进到内地,新加坡华语剧以其五花八门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又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商战剧、武侠剧、情感剧都是其杀手锏,非常受到内地观众的欢迎。

人在旅途》、《调色板》、《莲花争霸》、《东游记》、《三面夏娃》等经典新剧,以清新淳朴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在彼时赢得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成为两代人茶余饭后的美好回忆。由于经典剧集太多,现在就简单介绍其中的几部作品。

《莲花争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了众多盛极一时、影响深远的武侠剧,其中多为港台制作。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也顺应时代洪流,加入风靡华语世界的武侠大潮,拍摄出一批深受观众喜爱、市场影响颇佳的优质武侠剧。《莲花争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莲花争霸》由新加坡广播电台与山西电视台合拍的一部作品,它综合了古龙的《流星蝴蝶剑》与金庸的《笑傲江湖》,由李南星、塔琳托娅、朱乐玲、陈天文等联袂主演的古装武侠剧。

1993年,该剧在新加坡播出后反响并不好,甚至还遭遇了众多观众的指责。观众认为这部剧有东拼西凑的嫌疑,拍的也是不伦不类的。1994年,当这部剧引进到我国后,瞬间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剧情连贯不拖沓,程小东风格的武打设计是更是品质保证,演员的一招一式基本都是亲身上阵。(搞不懂当时新加坡观众为什么有这么多吐槽)

该剧偏重写意,充分再现了古龙的武侠美学。外景拍摄于山西,在五台山、云冈石窟、悬空寺等地展开一场场龙争虎斗,苍凉空旷的庙宇完美契合史诗般的影像风格,既描摹中原武林的龙盘虎踞,又突出江湖厮杀的凄艳之美。

特别是那首由金牌词人林夕创作、实力歌手罗文演唱的《江湖路》,气势磅礴的歌词加上荡气回肠的旋律,70、80后几乎人人都可以朗朗上口。

《人在旅途》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

这首曲子是不是特别的熟悉呢,有没有感觉瞬间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时光?相信大部分人对于这部《人在旅途》的剧情已经模糊,可是电视剧主题曲却铭记在心。这首歌甚至还被《夏洛特烦恼》引用,也是引起了一波回忆杀。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内地,热恋中的年轻人就是骑着自行车四处兜风,谈理想、谈人生、谈工作及谈生活。而这部剧围绕着几个有正义、有梦想、有爱心以及对生活充满热忱的年轻人,在家庭、工作、亲戚、爱情及友情里坚持自己的原则,通过自我的努力积极向前进的故事。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相符合,也成为了影响我们一代人成长的经典。

《人在旅途》不是内地最早引进的新加坡电视剧,但却是拥有最广泛观众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同时期最火的。该剧1985年由新加坡广播局出品,直到九十年代才引进到中国内地。

《调色板》

这部剧如果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一部生活与成长剧,整体节奏非常轻松。通过该剧让中国内地观众对新加坡有所了解,就像剧里的年轻人一样,美丽而又热情、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剧情讲述的是青春励志的故事,描绘了两个热爱美术的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家庭生活,爱情观和所面临的工作难题,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实现本身理想的过程。

由于集数限制,该剧对情感的刻画较少,吴启凡对黎碧西的爱还有铺垫,但对刘丽娟的爱简直就是一笔带过,感情也是来得有点莫名其妙。该剧的一大亮点就是主题曲《城市节奏》和插曲《心动》,为这部城市青春励志剧增色不少。

《东游记》

西游记》的知名度不用多赘述了,但在《西游记》之外还有一个《东游记》,讲述的是传说中八仙的故事。正如现在的仙侠剧玄幻剧当红,早些年的神话剧也是一种流行,八仙的故事被反复拍摄,《东游记》便是其中之一。

这部剧由新加坡与中国合作拍摄的作品,女演员基本都是选用的新加坡演员,如郑秀珍、郭妃丽、林湘萍等,新加坡四美在这部剧中便占了三美。深情偏执的牡丹仙子、英气精致的何仙姑、甜俏伶俐的龙三,各有各的韵味风姿,让观众看的是目不暇接,个个喜爱!

这一版本的东游记主要围绕吕洞宾集齐八仙对付穿山甲的故事,虽然吕洞宾是男主角,但对其他7仙的成仙经过也有所描述。这八位神仙看似是以凡人的身份经过种种磨难得道成仙,其实不过是下凡镀个金而已。

童年看剧时,坚定站着吕洞宾与何仙姑这对CP。到如今又有了新的理解,男女之间是否只有爱情这回事呢?剧里吕洞宾和何仙姑肝胆相照,总是在另一方有危险时全力相救。何仙姑为救吕洞宾断臂,他将她拥入怀中;吕洞宾血咒发作,何仙姑带他入天地之极,共经磨难。小时候想,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了吧。

结语:由于新加坡的电视市场就只有一家公司 -- 新传媒,在长期垄断市场及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节目质量得不到提升,拍的剧集也是一成不变,新加坡电视也是逐渐在走下坡路。不得不承认,相对日新月异的亚洲影视产业而言,曾经立下显赫战绩的新加坡剧如今已鲜为人知,影响甚微。

那些年我们追过、爱过的新加坡剧,曾经绚丽如烟花,美好而短暂的盛放照亮了整个九十年代,惊艳了无数内地观众年少的时光。如今,却比烟花还要寂寞。往日辉煌只剩下昙花一现的记忆,以此缅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新加坡剧和港剧,曾经风靡的新加坡电视剧

新加坡剧曾经在国内风行一时,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了?

现在的影视市场百花齐放,除了本土的电视剧之外,美剧、泰剧、韩剧、日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也是备受观众追捧。但这里面却唯独少了新加坡的电视剧,这是为什么呢?


新加坡曾经打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每一部都可以说是经典。

比如刘秋莲和李南星主演的《莲花争霸》,它可以说是集合了《笑傲江湖》、《流星蝴蝶剑》的大杂烩。看似是一锅乱炖,实则是一部神作。



剧中除了男女主之间的爱恨纠葛令人回味,白玉川这一角也让人难以忘怀。

修炼《莲花宝典 》之前,白玉川是飞鹰堡的白少爷,英姿飒爽。


挥刀练就神功后,他变成大理公主段素素,妖娆妩媚。


剧中还有很多大胆的情节。比如当白玉川还是少爷的时候,就已经有男性对其心怀不轨,偷偷给他下了曼陀罗花粉,企图把他变成女人。


情丝万缕》也同样经典。这部剧的主演是新加坡的国宝级美人潘玲玲主演的。当时,她一人分饰芸娘、范勤两个角色。

当芸娘的时候,她只顾追求享受、高冷又毒舌,还出轨钢琴师。演范勤的时候,她率真活泼,至情至性。

潘玲玲

这部剧的剧情虽然有点像琼瑶剧那样,带点苦情和狗血,但当时很多观众还是吃这一套。潘玲玲更是因为这部剧成为很多人的女神。

潘玲玲

《东游记》更是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该剧借用了中国的古老神话故事,由马景涛、郑秀珍、郭妃丽、林湘萍等两地明星倾情演绎。


剧中吕洞宾和牡丹仙子、何仙姑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穿山甲对何仙姑的痴恋,八仙救苦难济苍生的道义,直到现在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像前段时间播出的《小娘惹》也是翻拍的2008年新加坡出品的。


欧萱主演的2008版《小娘惹》在新加坡播出时引起空前轰动。它打破了新加坡电视史上15年来的收视记录,每天有110多万人观看(新国总人口400多万)

引进内地之后依然掀起收视狂潮。大家族的恩怨情仇+南洋的娘惹文化+男女主的忠贞爱情,俘获了大批观众。


《小娘惹》

此外,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人在旅途》、《三面夏娃》、《真命小和尚》、《青蛇与白蛇》、《莲花童子哪吒》这些,都是很多人心中的回忆。



曾经的新加坡剧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现在没落消失了呢?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1、电视剧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剧之所以那么风靡,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电视市场贫瘠。国产剧产量低,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而新加坡剧正好钻了这个“空子。”

而现在影视文化市场已经发展起来了。光国产剧就已经刷屏各大卫视了,再加上网络上被港剧、泰剧、日剧、韩剧、美剧等轮流轰炸,所以新加坡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莲花童子哪吒》

2、固步自封、没有创新

新加坡电视市场的大佬是一家叫做新传媒的公司。新传媒在长期垄断市场、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没有提升电视剧的质量,一成不变,也没有跟不上观众的需求,逐渐落伍。

许美珍

而且现在的新加坡剧,剧本很多时候沦为“造星”的工具。为了捧新生代的演员上位,在剧本里加了一堆可有可无的角色来分散主线,以至于讲不好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剧本不行,自然没有观众愿意买单。


郑惠玉

3、演员青黄不接

当年带新加坡电视剧走向巅峰的演员,有不少已经出来自立门户。比如范文芳、李铭顺两夫妻。像当年演《小娘惹》的欧萱也有自己的制作公司。

范文芳、李铭顺与赵薇等人的合影

有的已经离开演艺圈,比如郭妃丽、郑秀珍等人。也有些转战综艺节目的。


现在的郭妃丽

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演员已经过了他们的巅峰时刻,很难再挑起大梁,而且她们大部分做起了幕后,过着佛系的退休生活。

潘玲玲

而新生代的演员,无论从颜值还是演技来说,都很难和当初巅峰时期的那些演员相比。看看之前的“新传媒八公子”的颜值就能知晓一二了。

新传媒八公子

反观泰剧,剧情虽然狗血,但是演员的颜值真的没得说。剧一播出,照样能吸引大批粉丝。

泰剧《吹落的树叶

4、片酬不高、人才外流

新加坡的演员并不像我们国内那样,享有高昂的片酬。它的市场比较小,对演员压榨也比较狠,片酬也不高。所以,90年代中期,人才就开始外流。

左一潘玲玲,右一谢韶光

比如第一季的《才华横溢出新秀》季军刘琦,第三季《才华横溢出新秀》季军李月仪(就是昆仑奴红绡),都是很早就转行了。

《才华横溢出新秀》

ps:《才华横溢出新秀》这档节目可以看做是超女、快男选秀,只不过比拼的是演艺才能。像李铭顺、郑秀珍、郑惠玉都是从这个节目脱颖而出的。

范文芳和李铭顺

5、资金不够

随着电视观众老龄化,观众越来越少等因素,电视剧的赞助商也越来越少,拍片预算也开始缩水。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电视剧的质量也比以前差了一些。

林湘萍

再一个新加坡剧舍不得拿钱出来宣传,他们也不注重宣传。就算拍了一些不错的剧,我们也很难第一时间知道。

郑惠玉

6、不再重视中国市场

新加坡对于中国市场不太关注。这几年,他们更倾向于向东南亚邻国。如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推销自己的作品。毕竟文化、社会背景相似,接受度更高。


而且新传媒近年新出品的剧集只配有英文字幕,马来西亚引进后也是只有马来文字幕,都没有配华语字幕。

再加上剧中新加坡式华语英语混杂的语言使用,也没有配音,所以观众观感不佳。

范文芳

7、政策

广电规定黄金时间段(19点-22点)不许播放境外电视剧,所以新加坡剧就更少了。

郭妃丽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大概知道新加坡剧为什么近年来销声匿迹了吧。

虽然新加坡剧的繁华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创作的经典依然留在观众心中。或许这样,已经足够。

新加坡剧和港剧,曾经风靡的新加坡电视剧

新加坡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电视在新加坡早在1960s开始电视制作,新加坡广播局自黑白电视时代,既有意思发展戏剧组,先后拍了不少黑白单元剧及后来的彩色连续剧,如家在大巴窑及绿野同心等,得到了好评.为了增加戏剧组的阵容,在1982年,请了不少香港电视制作人来新助阵.这些人才包括在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著名的《浮生六劫》的江龙,还有欧丁玉,蔡宣,台湾资深望重的音乐制作人翁清溪等.
新加坡电视台前名是RTS(RADIO AND TELEVISION SINGAPORE)在1980年从政府指定为法定机构开始,才真正大事发展色彩的华语戏剧组,希望在电视制作上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华语连续剧.第一部由这批海外神兵打造的连续剧是实里达大劫案.这些海外人才发觉这里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拍戏,完全没有拍戏的概念及不认识拍戏所需要之不同的环境。这第一部配音连续剧在1982年5月27日开镜拍摄,剧情里拍摄飞车和开枪镜头都是本地头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实里达大劫案得到令人鼓舞的收视率后,开始雄心勃勃开拓创新开拍其他剧钟.第二部连续剧是与国防部合作讲述新兵生活的新兵小传.新兵小传.开始播映后,得到观众们一致好评,年青的演员王玉.阿龙(原名林春泰)很受观众的欢迎,新广的明星偶像也就开始此逐渐形成.后来也接着拍摄圣淘沙之旅和晚来风急同样短集连续剧,另外一方面开始办新广第一届演员训练班.1983年大名鼎鼎香港电视制作人梁立人也加入新广为戏剧处处长,他的走马上任就大展拳脚,实行双线发展戏剧节目.第一线提议拍摄很有历史意义的大戏雾锁南洋由于牵涉的背景和人物都很庞大,他提议建设一条新加坡早期开拓者初期的街道,以供往后拍摄用途。
自1984年在我国播出的《雾锁南洋》开始,我国引进的新加坡电视剧至今已逾60部,新加坡电视剧曾经也像现如今的韩剧一样,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红极一时,其引进高峰处于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连续剧以其五花八门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国观众欢迎。这同新加坡人口多元化有关系,其通用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度语以及马来语等等,每个语种的人群都比较广,所以在从事电视剧或者电影创作的时候这些都会有所照顾,多元文化因素使其在海外发行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加坡的影视制作其实是深受香港电视特别是邵氏公司、丽的电视以及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电视剧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与港剧的编剧、灯光、画面、剪辑乃至字幕方面都有某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有人评价新剧就是港剧的复制品。
1983年,大名鼎鼎的香港电视制作人梁立人加入新加坡广播局,成为戏剧处处长,《雾锁南洋》就是他担纲制作的,《雾锁南洋》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其气势磅礴的情景,同时,该剧非常注重主题歌的创作,还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征选,这也为其增色不少,自《雾锁南洋》开始,新加坡真正地发展起了华语连续剧。我国在1984-1993年期间引进了新剧26部,其中反响比较大的有《人在旅途》、《调色板》、《出人头地》、《法网情天》等等,大部分电视剧集中在30集左右,但《悲欢岁月》则长达130集。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创作有意识地将中国背景和文化融入其中,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并且由于文化的亲缘性,使其当时非常有人缘。从1994到1999年期间,我国引进新剧22部,包括《新上海假期》、《都是夜归人》、《神雕侠侣》等等。
1994年10月,新加坡广播局企业化,并重组为控股公司──新加坡国际传媒私人有限公司(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edia Pte Ltd,简称SIM)和7家子公司。重组后的特点是电视和广播“分家,不再属于同一家机构,“新视”正式成立。1999年6月,新加坡国际传媒机构改名为新加坡传媒机构(Media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简称新传媒、Media Corp)。
2000年6月,新加坡电视业历史上的揭开崭新的一页——6月5日,政府宣布准备发出电视台经营执照给报业控股,6月8日,报业控股宣布成立本地第二家电视台“报业控股传讯公司(SPHMedia Works Limited, 简称报业传讯)。
2001年,新传媒机构改名为新传媒集团。为了加强并统一企业形象,新视改成新传媒电视,新加坡广播机构改成新传媒电台等等。与此同时,报业传讯的中英文频道也分别于5月6日和20日正式起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