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读书笔记「读书重读冯至让这条路越走越宽」

时间:2022-08-11 17:21:31阅读:2605
冯至文存(全七册)冯至著领读文化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视频观看详情介绍冯至文存共七册,收录冯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充满独特“自然观”的散文集《山水》;抒发对青春、爱情、生命赞美…
  • 冯矗1987―)四川成都人,现役中国体操队队员。1994―1999年,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

冯至文存(全七册)

冯至著

领读文化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点击视频观看详情介绍

冯至文存共七册,收录冯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充满独特“自然观”的散文集《山水》;抒发对青春、爱情、生命赞美的《昨日之歌》;蕴含着对生命和宇宙的思索、展现生命沉思的《十四行集》,以及冯至生前编订,反映其一生各个时期重要学术成果的《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上、下卷)。其中,《伍子胥》《山水》《十四行集》被钱理群先生誉为冯至的“三绝”。

冯至长女冯姚平为读者展示新出版的“冯至文存”

怀念冯至

“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在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冯先生是一个地位显赫的领军人物,因此他先后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执教,曾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虽然职务和头衔并不能完全跟真才实学画上等号,但在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这类人才多于过江之鲫的单位,没有一些学术实力恐怕也是服不了众,压不住阵的。

然而,冯至先生却特别谦虚。冯先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歌德研究专家,他的论文《论歌德》代表了我国歌德研究的最高水准,曾荣获德国颁发的歌德奖章。但他却表示并没有真懂歌德,因为他没有深入研究过歌德关于自然科学的论著。他的《杜甫传》在中国古典文学界有口皆碑,因为他写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唐人杜甫,而没有将杜甫现代化或政治化。因此,毛泽东当众夸奖冯至“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但冯先生却表示“工力此生多浪费,何曾一语创新声”,并不自诩为前卫先锋学者。鲁迅称赞冯先生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肯定他的“叙事诗堪称独步”,但他却说沉钟社的作家群中,罗石君的诗写得比他好。冯先生一生都处在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从不欺世盗名,把自己打扮成完人。直至晚年,他还在为他曾经写过批判艾青的文章而内疚,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这篇《论艾青的诗》已属相当温和,并没有那种致人死地的火药味。

在冯至先生面前,无论是学识,还是年龄,我都是晚辈。1941年,当他僻居在云南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观行云、沐山泉、听松涛、闻松香,创作《十四行诗》的时候,我刚刚在重庆的歌乐山呱呱坠地。据说冯先生很不希望有些人去打扰他,但当我去敲北京建国门永安南里8楼203室他的房门,或是拨打当时只有六位数的“502695”的私宅电话时,他的态度都是热情的。这跟我的个人因素毫无关联,唯一的原因是我当时正在研究鲁迅,并供职于新成立的鲁迅研究室,而冯先生是一个发自内心尊崇鲁迅的人。

青年冯至

鲁迅对冯至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坛,最初影响冯先生的应该是创造社元老之一的郁达夫。18岁的冯先生曾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听过郁达夫讲统计学,并为郁达夫的《沉沦》《采石矶》等名篇所倾倒。通过郁达夫的引荐,沉钟社成员陈翔鹤在1923年下半年拜访了鲁迅。再通过陈翔鹤、陈炜谟的关系,冯至也接触了鲁迅。冯至有一个同学叫戴昌霆,是鲁迅在教育部同事戴螺舲的儿子,他也向冯至介绍了鲁迅的情况。不过,鲁迅对冯至的影响主要还是来自他的作品和讲课。

冯先生告诉我,鲁迅最早对他产生影响的作品是1919年冬天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一件小事》,作品中那个满身尘土的人力车夫形象曾使他感动得流下热泪。1924年暑假之后,他又在北京大学旁听了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这门课其实并非专讲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旁及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讲的是“广义的象征主义”。鲁迅《野草》中有一篇散文诗《一觉》,其中追忆了两三年前有“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到北京大学教员预备室赠给他《浅草》杂志的情景,并对浅草社、沉钟社的成员寄予了殷切期望:“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文中提及的这个“并不熟识的青年”指的就是冯先生。鲁迅还曾把一本《当代英雄》的德文译本赠送给他,希望他把这部莱蒙托夫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我认为,冯先生以上回忆极有价值,就建议他写成回忆文章,发表在我们单位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上。这篇文章题为《笑谈虎尾记犹新》,我至今仍保存着冯先生这篇文章的手稿。

生命之路的探寻者和开拓者

当我缅怀冯至先生的时候,有些深感愧疚的事同时涌上心头。1980年代初,北京一些单位经常放映“内部电影”,外国文学研究所也经常组织外国影片的观摩。刚刚冲出精神禁锢的知识分子都感到了一种“文化饥渴”,所以每当放映“内部电影”时都是一票难求。冯先生是外文所所长,当然会有些赠票,他腿脚不便,自己又不去观看,因此“少不更事”的我就经常打电话去向他索票,而结果都是每求必应。我敲他家的门之后,经常是取完票就走,既不问候老人家的起居,也不向他请教学问,回想起来深为当年的孟浪而懊悔。

冯至十四行诗《深夜又是深山》手迹

行将结束本文的时候,不禁又想到冯至《十四行集》中那首关于“路的哲学”的小诗,每当读到,我都会联想到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也会联想起鲁迅的随感录《生命的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在生命的征途中,冯至先生是探寻者,也是开拓者。我们纪念他,就要珍惜他用艰难步履踏出来的路,让这条路不但不荒芜,而且越走越宽阔。

>>书摘:

《山水》文摘:山村的墓碣

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带是山谷和树林的世界,那里的居民多半是农民。虽然有铁路,有公路,伸到他们的村庄里来,但是他们的视线还依然被些山岭所限制,不必提巴黎和柏林,就是他们附近的几个都市,和他们的距离也好像有几万里远。他们各自保持住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方言,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建筑方式。山上的松林有时稀疏,有时浓密,走进去,往往是几天也走不完。林径上行人稀少,但对面若是走来一个人,没有不向你点头致意的,仿佛是熟识的一般。每逢路径拐弯处,总少不了一块方方的指路碑,东西南北,指给你一些新鲜而又朴实的地名。有一次我正对着一块指路碑,踌躇着,不知应该往哪里走,在碑旁草丛中又见到另外一块方石,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一座墓碣,上边刻着:

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

走到这里就死了。

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

请给他作个祈祷。

这四行简陋的诗句非常感动我,当时我真希望我是一个基督徒,能够给这个不知名的死者作一次祈祷。但是我不能。小时候读过王阳明的《瘗旅文》,为了那死在瘴疠之乡的主仆起过无穷的想象;这里并非瘴疠之乡,但既然同是过路人,便不自觉地起了无限的同情,觉得这个死者好像是自己的亲属,说得重一些,竟像是所有的行路人生命里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这铭语中的后两行更语重情长了。

由于这块墓碣我便发生了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兴趣:走路时总是常常注意路旁,会不会在这寂静的自然里再发现这一类的墓碣呢?人们说,事事不可强求,一强求,反倒遇不到了。但有时也有偶然的机会,在你一个愿望因为不能达到而放弃了以后,使你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得获。我在那些山村和山林里自然没有再遇到第二座这样的墓碣,可是在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时,一天我在一个旧书店里乱翻,不知不觉,有一个二寸长的小册子落到我的手里了。封面上写着:“山村的墓碣”。打开一看,正是瑞士许多山村中的墓碣上的铭语,一个乡村牧师搜集的。

欧洲城市附近的墓园往往是很好的散步场所,那里有鲜花,有短树,墓碑上有美丽的石刻,人们尽量把死点缀得十分幽静,但墓铭多半是千篇一律的,无非是“愿你在上帝那里得到永息……”一类的话。可是这小册子里所搜集的则迥然不同了,里边到处流露出农人的朴实与幽默,他们看死的降临是无法抵制的,因此于无可奈何中也就把死写得潇洒而轻松。我很便宜地买到这本小册子,茶余饭罢,常常读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听了,没有一个不诧异地问:“这是真的吗?”—但是每个铭语下边都注明采集的地名。我现在还记得几段,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着:

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

还有一个小学教师的:

我是一个乡村教员,

鞭打了一辈子学童。

如今的人类正在大规模地死亡。在无数死者的坟墓前,有的刻上光荣的词句,有的被人说是可鄙的死亡,有的无人理会。可是瑞士的山中仍旧保持着昔日的平静,我想,那里的农民们也许还在继续着刻他们的别饶风趣的墓碣吧。有时我为了许多事,想到死的问题,在想得最严重时,很想再翻开那个小册子读一读。但它跟我许多心爱的书籍一样,尘埋在远远的北方的家乡……

1943年,写于昆明。

《昨日之歌》动漫中为啥男主角自定义为一个社会局外人?

最近的新番当中《昨日之歌》是讲述一种初出社会的羞涩情感,是一部治愈系的新番。

有41%的人张望未来有51%的人回望过去有8%的人在路口徘徊

动漫男主角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忧郁的气质,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局外人。而且觉得自己面对生活抬不起头总觉得压抑,自己大学暗恋的女生,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默默的送女生回家,但是走在半路的时候突然间想表白,到了女主家门口又不敢表白,他一直在徘徊和犹豫,也表现出了一种青涩朦胧的情感。

什么是社会局外人?

社会局外人是自认为自己和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蒙蔽自己的情感,只是自己刚从大学大学毕业,并没有适应这个社会,也没有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当中,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情感还存在。

男主角为什么自动定义为自己是一个社会局外人?男主自己刚毕业并没有适应这个快节奏社会

男主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他并没有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为了逃避换工作的麻烦,只是简单的当一个餐厅的服务员,和大学青涩的时代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因为没有做好准备适应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大学毕业到社会需要一个过度阶段,也需要一个过程:

大学是一个青涩的时代,学习接纳知识的时间 这个大熔炉社会是快节奏,需要不断的去适应社会和大学中间的过度阶段需要男主去做好准备

并没有做出适应和出发的准备,所以男主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

男主面对自己的初恋不敢再次表白

男主面对自己的初恋,并不敢再次表白,因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初恋女友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自己同样是一起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好的工作,只是在餐厅做一个打工仔,就算女友多次邀请自己去参加同学聚会,他都没有去,认为自己没有发展的很好,所以不想去同学聚会,但是女友并没有嫌弃他,而是把剩饭给拿了回来,所以这一点让男主很感动,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心里惦记着他:

由于自己的胆怯不敢再次表白害怕难融入到女朋友的世界当中男主的自尊心在扰乱自己的内心

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会局外人,实际上是他的心理在作祟。

男主角在逃避自己是社会人的这个事实问题

男主因为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学和社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一直在逃避自己是社会人的这个问题,把自己缩在一个小黑屋里边,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想和这个社会接触,所以自己自动定义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局外人:

认为自己永远是一只小鸟,无法飞到社会这个怀抱中认为自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融入到这个大熔炉里面男主的心理作用在强烈的反应出自己是一个胆怯的人

所以他一直在排斥社会中的一切事物,把自己自动定位为一个社会局外人。

小小的误会让人擦肩而过彼此之间的感情错综复杂

男主把自己制定为一个社会局外人,所有的一切根源都在于他的自卑心态,无法尽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而且老是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想和社会接触,自己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标签,自动制定为社会局外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