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影单1920年的中国电影有哪些,各类电影汇总清单
①春香闹学
戏曲电影《春香闹学》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于1920年出品。该片由梅兰芳执导,梅兰芳、姚玉芙、李寿山等领衔主演。摄影廖恩寿。原著汤显祖。属传奇《牡丹亭 》又名《还魂记》一部分。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邀请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尽管当时还是无声电影时期,但各种外国影片和国产剧情短片已经变得比较普遍,单是技巧性的记录,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当时的中国电影,几乎还没有“导演”一说,所以有着成熟舞台经验的梅兰芳就成了“梅导演”。
不能说梅兰芳当时拍摄的这些京剧影片能对中国电影产生多大的影响,但确实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春香闹学》中春香出场以特写镜头拉开,舞台布景结合实景拍摄,是电影拍摄初期的有益的尝试。
京剧与电影,粗看关系匪浅,但其实差别真是大得很。京剧的表演程式,大都是依托虚拟的场景和环境而生成,尽管早期电影布景方面比较粗糙,但基本方向还是要靠现实感很强的场景和环境的。京剧中一幅幕布可以是千里江山,也可以是丈许庭户,马鞭当马、令旗当车,如果失去了对这些虚拟场景道具的认同,那很多优美的动作舞蹈都失去了实用的基础。梅兰芳在早期的京剧影片中,所做出的尝试,已经超出了一个京剧演员的职责,而是进入到一个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发展眼光的艺术家的层次。《春香闹学》中的“游园”一本中,梅兰芳将京剧舞台上所没有的“暗场”真正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不仅租用真实园景拍摄,而且增加了荡秋千、拍纸球等细节,大大增强了人物性格的表现。
梅兰芳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电影这一新生艺术形态的浓厚兴趣,为舞台表演转换为影片表现花了一番心思,显示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了一个被“认真”对待的时期。
②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根据宗教故事编写的神话剧:维摩示疾,如来佛命菩萨、罗汉等前去问疾,又命天女到维摩家中散花,“以验结习”。《天女散花》在舞台上演出时分6场,拍电影时分7场,梅兰芳有3场戏:众香国、云路和散花。梅兰芳扮演天女,创造性地利用胸前的两根飘带,以优美的动作表现出天女御风而行的飘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天女散花》所用的布景和舞台上差不多,“云路”一场迭印了天上云彩,在当时已经算是“特技”了。服装是采取古画上天女的形象设计的。
③车中盗
《车中盗》是由任彭年执导的剧情片,丁元一、任彭年、包桂荣、张绳武参加演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原译者:林琴南 编剧:陈春生。
强盗倪罗西、包尔德二人新近出狱,谋生无策。一日,在酒馆中得知鲁生铁厂经理奚律生将于某日携银乘火车来厂发工资,二人遂商量行劫。届时,倪、包二人化装登上火车与奚同坐,至一小站时,趁机将奚所带的皮包攫去后下车逃逸,藏于一女盗皮大娘家地窖内。警察局长请来著名侦探倪歌德访查此案。倪历经危险,几乎被害。后经一位卖花女引出线索,察破机关,终将倪、包二盗追踪缉获归案。
中国第一部类型片。中国版火车大劫案。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④荒山得金
《荒山得金》是1920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由任彭年执导。张绳武,包桂荣,洪警铃等人主演。
编剧 :陈春生 摄影 : 廖恩寿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宋家被盗贼洗劫,金郎由此沦为乞丐。船户刘有泉收留金郎,并将女儿宜春许配给他。宜春患病,金郎夜请医生,并因此染疾。有泉见女婿病重,一应事务均要女儿打理,更不能帮忙船务,于是和妻子设计将金郎弃之太湖荒山。宜春得知欲寻短见,被有泉拦下,从此一家四处寻找金郎不得。金郎进山后发现一匪窝,埋有自家财产。金郎又恰逢当初自己所救老人一家。经一番厮杀,匪徒逃散,金郎取回财产。后金郎与宜春在留园偶遇,二人得以团圆。
⑤任彭年
性别:男出生日期:1894去世日期:1968-02-23出生地:中国,上海家庭成员:邬丽珠(妻)IMDb编号:nm0719103
任彭年,中国早期导演。毕业于上海英华书馆。十六岁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起在该馆的活动影戏部工作。1919年导演短片《死好赌》。1921年为中国影戏研究社执导故事片《 阎瑞生》。1926年创办东方影片公司,同年拍摄影片《工人之妻》。
1928年更名月明影片公司,因拍摄十三集武侠片《关东大侠》,成为我国第一代武侠片导演。1935年导演宣传抗日的有声片《昏狂》,后又导演《女镖师》等武侠片。
1948年在香港导演粤语片,先后拍摄古装、时装女侠片《谍网恩仇》、《女勇士》、《神秘女侠》等。1960年重组月明影片公司,拍摄《秘密三女探》、《女飞侠黄莺巧破钻石案》等影片。1963年执导影片《雌虎关京华》后退出影坛。
⑥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资料一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位于上海,是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
中文名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成立时间
1918年
属性
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
代表作品
《莲花落》
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成立于1918年。最初是商务印书馆业务科的一个部门。由印刷所照像部负责拍摄工作。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为制片方针。主要摄制“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 5大类短片。教育片如《盲童教育》、《技击大观》、《养真幼稚园》,风景片如《长江名胜》、《浙江潮》、《南京名胜》,时事片如《第五次远东运动会》等。内容比较严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的教育效果。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920年出品的“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记录了梅兰芳的早期表演艺术。“新剧”片如《死好赌》、《柴房女》、《猛回头》、《得头彩》等多以滑稽打闹、宣扬封建道德的“警世”内容为主。由《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改编的影片《清虚梦》中有人走入墙壁、物体自己移动、水缸破而复原等简单的特技摄影,是我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
从1920年起,逐步扩大技术设备。自建摄影棚,制定摄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经营发行放映,租售影片器材、代制影片等业务。在中国最早实行自制自销的电影经营方式。
1922年,根据《郑元和落难唱道情》改编的电影《莲花落》曾由美国开发影片公司出6000美金购买,在美国放映两天,是最早在美国公映的一部中国影片。
由于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经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几次开会,于1926年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仅拍摄了《上海花》、《不如归》等5部影片后,由于营业亏损,于1927年3月停办。
资料二
我国近代第一家电影公司,是出版社里的一个部门。这个出版社,只要用过《现代汉语词典》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商务印书馆。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1917年,有一位美国商人携带好几箱底片和昂贵的电影器材,在南京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办电影制片厂,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不料,片子还没拍完,资金流就断了。恰巧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交际科科长谢秉来和这位美商熟识,便把他介绍给了商务印书馆。双方经过谈判,美商的电影器材以3000元的低廉价格全部被盘让了过来。从此,商务印书馆的兼营副业,成了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
资料三
在商业投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电影业务开办的无比混乱,大量低俗的影片充斥了市场,电影也彻底远离了劳动群众。
就在这个电影业无比混乱的时候,1917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非常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正式进入了电影业,开始经营电影。
事情还要从1917年说起,在1917年,一个美国人看中国电影市场很有前景,火速前来南京开办电影厂,准备大赚一笔,结果电影厂不仅没办成,还亏损了一大笔钱,这个美国商人立刻觉得要退出电影业,这些刚买好的电影器材也随之不再使用,这些不再使用的电影器材便被商务印书馆创办人的儿子买下。随后在1918年,商务印书馆就正式成立了“活动影戏部”。
“活动影戏部”一经成立,就成为了上海电影的重镇,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也为上海贡献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例如任彭年,廖恩寿,杨小仲等中国早期导演。
而且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坚持着“表彰吾国文化”的宗旨,立志要拍出一些优秀的影片。可以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正经的经营电影。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当时大致一共拍摄五类影片,风光片,新闻片,教育片,戏曲片,故事片。除了这五类影片,商务印书馆影戏部还拍摄过动画片和广告片,可以说涉猎范围非常之广。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了非常多的短片,很多短片也很富有教育意义,例如电影《猛回头》,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勤的木匠这王二的劝说下,不再虐待母亲。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电影非常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风光片主要有《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影片,很好的宣传了中国各地的风光特色,使得民众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大好河山。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因为影片拍摄质量较高,很快就受到了上海,北京观众的欢迎,而且发行到了海外。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商务印书馆还承包了许多其他业务,帮助一些小公司拍摄影片,例如后来的《阎瑞生》等影片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代拍的。可以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门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所有商务印书馆拍摄的胶片都没能够保留下来,由于连年的战乱,在日寇的一次空袭中,所有的胶片都在商务印书馆的仓库中被焚毁了。
资料三
杨小仲: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
2014-09-16 作者:杨小仲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早经营出版书籍和印刷所的巨擘,到今年已有六十年历史a。我国电影事业萌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也起了些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馆1917 年在印刷所照相部附设活动影戏部,继改为电影部,1926 年初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1928 年初停办。这十多年中,我有过半的时间都亲历其间,所见所闻颇有一记的价值,以供关心我国电影史的同志作参考。惟因年代久远,缺乏引征文件,记忆所及,人名时日,或有错误,希知者不吝指正。
1917 年的秋天,商务印书馆由于该馆交际科长谢宾来的介绍,购买了一个美国人廉价出售的拍摄电影器材,在该馆印刷所照相部下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开始拍摄一些新闻纪录片、古迹风景片和一些文明新戏式的短故事片。1919 年底、1920 年初,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来沪拍摄连集长片《金莲花》一部分在中国的外景,该馆给予帮助,并将照相部设备供与使用。该摄影队返国时,将带来的煤精灯和一些摄影器材售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乃得到进一步的扩充,改名为电影部,直接由印刷所管理。1923 年开始拍摄大型故事片。1926 年,由该馆分出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以上经过,在《中国电影》第一期程季华同志所作《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简述》一文中已有阐述。现在就该电影部内部情形和出品情况,作一比较详明的介绍。
该馆活动影戏部成立之初,就请了一位编辑基督教教会报刊的陈春生主事。商务印书馆的发起人如夏粹芳(即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昌都是基督教徒,这时高凤池任该馆总经理,鲍咸昌任印刷所所长,陈春生对于电影和一切戏剧完全是个外行,他得到这个位置也是因人设事,照领的性质。最初拍摄一些新闻片风景片,只须有个较有能力的摄影师就可以应付,所以陈春生只是做些事务性工作,跟着摄影师叶某东奔西走而已。后来发展到要拍摄小型故事片时,陈春生遇到了该馆印刷所装订部的一位工友任彭年,他们是同乡,叙起来还是世交。任是印刷所工人俱乐部励志社游艺组的中坚分子,喜爱京戏,经常登台串演,也常排演一些文明新戏,这样陈就请求印刷所所长把任调了过来,做了他的有力帮手。这时叶某已离职他去,照相部技工廖恩寿改做了电影摄影师,廖与任同样是时常在工人俱乐部登台露脸、过过戏瘾的人,这样他们就把这活动影戏部搞得有些生气了。到1923年,他们已摄制了一些短故事片,内容可略分为民间传说,低级趣味的滑稽片如《戆大捉贼》《戆大女婿祝寿》,略有警世意义的所谓教育片如《李大少》《猛回头》《两难》《拾遗记》《得头彩》《死好赌》之类。《车中盗》已是武打片的滥觞,共六本,每本一千尺,是受到美国连集长片影响而摄制的。还有一部《清虚梦》是由《聊斋志异》中的《茅山道士》改编的,里面有一些浅易的特技摄影,如水缸破而复原,人走入墙壁之中,物件自己行动,这在当时已能得到一般人的欢迎。
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演员大部是来自游戏场演文明新戏的男女职业演员,按日计酬,同时又在工人俱乐部游艺组里挖掘了几个男演员,如演小生的张继武,演老生的包桂荣,演滑稽的丁元一,他们都是印刷所的工人,经印刷所所长批准,可以参与演戏,同时也能得到额外的酬资。拍片时所用布景很简单,最初是用绘画的软片,后逐渐改进用了立体布景。摄影方面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记忆中的印象,是阴暗不明、不分昼夜,人的动作行走有跳跃之感,颇类于卡通。原来摄影棚是附设在印刷所四层楼上玻璃屋顶的照相部内,1920 年在编辑所旁的空地上另建一座较为宽阔的玻璃棚,利用日光摄影。等到购得环球公司的煤精灯,就可以在夜间拍戏了。但因摄影师技术太差,煤精灯过于逼近演员的面部,演员拍一两天的夜戏,往往眼睛红肿,流泪不止,很是痛苦,直到后来在灯上加了玻璃铁纱,才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拍了梅兰芳先生主演的《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两部京剧短片,每部二本。当时是通过什么关系来拍摄这两部片子的?我那时在该馆机要科任职,据我的记忆,该馆协理李拔可先生的令弟李宣阁是梅先生的知交,也曾为梅先生写过剧本,似乎是因了李宣阁的介绍,乘梅先生在上海演出之便拍摄了这两部片子,是不计酬金的。我记得在影片第一次试演时,该馆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来观看,赞赏不已。因为是无声片,听不到梅先生的美妙歌喉,只看到哑剧式的舞蹈动作,唱词用字幕接入。散花的天女在天空飞行,也复印了一些移动的云彩。闹学的春香一人往花园里游玩,在舞台上是幕后不表现出来的,他们却有意识地突破舞台框子,让春香一人在花园中大游特游,荡秋千、捉蝴蝶、拍球。梅先生也表演了一些优美的身段,可惜这是个西式花园,墙外四周可看到一些洋房,还有人在窗口观望,这就未免美中不足了。还有一部未完成的纪录片,是周信芳先生主演的《琵琶记》,周先生扮的是蔡伯喈而不是舞台上的白须先生张广才,赵五娘是名旦角王灵珠扮演的,我看过几片段,如送别、赏荷。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完成就中止了。这个未完成的杰作,见到的可说是寥寥无几,知道的更是很少了。
商务印书馆电影部已有比较完备的设备,但自己出品不多,因而想出了代人摄制的办法,借用一切设备,代摄代洗代印,拍摄的胶片按尺数计算代价,其他如人力、布景均另行计算。据陈春生说,虽不及自行拍片获利优厚,但代摄一片,足敷数月的开支,也还是可以得到很多利润的。这里说一下两部代摄片《阎瑞生》与《红粉骷髅》。
《阎瑞生》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程季华同志在《中国电影》第一期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惟关于摄制这戏的动机,并不是由于该电影部的同人,而是由当时几个洋行买办陈寿艺、施彬元、邵鹏等因这案件轰动一时才发起的。“中国影戏研究社”似乎也是由他们的拉拢才竖起这块牌子的。我记得该社最初成立时,设在现在南京路中国百货公司对面的一条里弄里。也正是筹设拍摄《阎瑞生》的同时,我被任彭年拉去参加编写剧本和撰写字幕说明的工作。任彭年担任了这戏的导演。主角阎瑞生由陈寿芝扮演,阎原来也是一个洋行的买办,和陈是至友,据说面貌也非常相像,陈的一些动作,很能表现出阎的神韵;王莲英是由一个妓院出身但已从良的小姊妹某所扮演,她的丈夫朱某亦在戏里扮演了阎的朋友、朱葆三的儿子朱老五;邵鹏是当时的足球名将,也在洋行供职,他扮演了帮凶吴春发。这戏拍成以后,“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没有什么下文了。这里需要一提的,就是以后在电影界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能编能导,大中华影片公司的发起人,联华文华各公司的管理人陆洁,他也是“中国影戏研究社”发起人之一。他那时正和顾肯夫合编《电影杂志》,他一生献身于我国电影事业,淡泊自守,方正不苟,现在仍居沪上。《红粉骷髅》是新亚公司出品的,管海峰导演,是将法国发生的一个案件加以改编而成的。内容是讲一个秘密组织“十姊妹”,由一些流氓歹徒利用美貌少女,设下圈套,使人投保寿险,再让这些少女用引诱手段,促此人灭亡,而骗取保险费。影片里有侦探武打场面,主演人有殷宪甫、柴小云、陆美云、洪警铃、王桂林等,片成后颇受观众欢迎。管海峰为我国最早从事电影事业的前辈之一,亚细亚公司时代他就参加了工作,现年已七十六岁,在上海居住;王桂林、洪警铃也均已六十多岁,现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可以说是电影界的老前辈了。
自从《阎瑞生》上演出现空前盛况,一般资产阶级的心目之中,便认为电影事业大有可为,于是崛起了一些新兴的影片公司。原来附属于照相部的活动影戏部,扩充为印刷所直属的电影部后,增强了管理机构和对外营业的独立,但艺术创作人员却一仍其旧,虽然拍了几部大型故事片,但仍然因袭以往的一些陈旧方法,平铺直叙,艺术性较差,未能引人入胜。当时一般人对该馆的出品,产生了淡漠的感觉。1923 年共拍了三部故事片。第一部《孝妇羹》(计八本),是由《聊斋志异》中《珊瑚》改编,由游艺场文明新戏班出演,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作品。第二部《荒山得金》(计六本),是采用《今古奇观》的故事加以改编,由张继武主演,第一次到苏州拍取外景。片里表达了男女坚贞的爱情,但过于强调强盗追赶武打的场面,喧宾夺主,反而把主题意义减弱了。从这部影片开始,演员不再用游艺场文明戏班了,每片都另行物色男女人选。第三部《莲花落》是由郑之和教歌故事改编,由张慧冲、张惜绢夫妇演出的,片长十本,成绩平平。以上各片,虽多采自古代民间文学,但服装置景均是现代的,如《莲花落》里的郑之和,西装革履,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这几部的剧本都由陈春生选定,把情节用幕表式排列出来,写了简单的戏白,就由任彭年执行导演。在摄影场里,由陈对他口述剧情对白,任就凭此分镜头拍摄,演员事先完全不明白今日临场所要演的戏,只是听从导演的意旨指挥而已。
由于明星公司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演出以后舆论一致推崇,刺激了商务印书馆当局,使其不得不对自己附设的电影部的出品作一番检查。其感觉到以往剧本,实在是简单浅薄,这样下去,是不能和其他公司竞争的。再有一个理由,商务印书馆是标榜提倡教育的,它附设的电影部,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于是决议以后的剧本,不论外来的或自编的,均须经编译所所长高梦旦审定。但此时仍不能看到导演在一部戏里所处地位的重要,以为只要剧本好,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在1924 年,电影部共拍了《大义灭亲》《好兄弟》《爱国伞》《松柏缘》四片。《大义灭亲》就是经过审定的剧本,内容说一个青年在一个大资本家手下做职员,和这资本家的女儿发生了恋爱,这资本家却和外国人勾结,盗卖国家的矿山(虽然不点明是哪一国的人,从服装和外表上可以看出是日本人),最终在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努力下,阴谋被揭穿。紧急关头,青年枪杀了资本家,他的女儿并没有因她父亲的死而怨恨青年,反说他为国家做了一件大事,两人仍相爱如初。在当时的影片中,这类情节还算是别开生面。外景取自江西庐山,用游历方式将各古迹名胜一一拍入片内。由张继武、陈丽莲、包桂荣主演。此片曾得到好评,被认为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好兄弟》是我第一次从事创作的电影剧本,其实也是尝试性质,内容很简单,着重抒情描写,叙述兄弟二人同爱一女(是他们的表姊妹),彼此不和,待后来相互得知,又于不明言中相互退让,但女却专爱其弟,不肯舍去。弟欲成全其兄,不得已投湖自尽,被兄奋不顾身救起。兄察其哀情,默然留信远走他方,成全了其弟的爱情。这剧本在编译所审定时,被批为甚有教育意义,其以五十元购买了不满三千字的故事梗概,写成对白,分幕本又得到二百元的酬劳。此数在当时颇为可观,激起我对电影剧作的兴趣,对我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没有想到我终身事业却由此剧种下了根源。这部影片在拍摄时,每场由我在摄影场中口述剧情,由任彭年任执行导演。外景取自杭州西湖,主演人是张慧冲、汪福庆、张惜娟,摄影是周诗穆,这是他由照相部学徒升为摄影后第一次的作品,成绩很佳。(周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特技摄影师,在他手中,培植了难以计数的摄影人材,虽已白发盈头,最近还拍摄了一片,尚有余勇可贾也。)在拍摄外景时,曾发生一个有趣的插曲,在以往,西湖上从未有人拍过电影,一些人对外景工作是陌生的。有一天,在西泠山庄拍这样一幕:哥哥追求表妹被她所拒绝,而哥哥不舍,一定要她说明原因,表妹迫不得已而哭泣,这时的造型化装不很高明,男主角也是敷白粉、擦胭脂,嘴上也有一唇口红,当时围看的人很多,内中有多数是大学生模样的人,见得这种情形,不禁破口大骂,说:男人擦粉点胭脂是不识羞耻的人妖,胆敢在光天化日下出现,还敢侮辱女性,不容分说,围着喧噪殴打,两个演员骇得逃回旅馆,群众紧追不舍,冲进旅馆房间,定要拖往警察局,由我出去解说,并将剧情向他们说了一番,方才释然散去,但已受了一场虚惊了。《爱国伞》成绩平常,在我头脑里已不留存任何印象,只记得是编译所国文部里的一位姓郑的先生所写的剧本,说教气太浓,感到非常沉闷。但这位郑先生却说是导演未能体会剧本中的意义,把剧本搞坏,深表不满。《松柏缘》也并无什么意义,叙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军阀战争中的悲欢离合,情节平铺直叙,虽然有战争、逃难、盗劫、决斗等大场面,但并不能引起观众兴趣,舆论亦颇冷淡。这剧本是由陈春生征求外
来投稿决定拍摄的,未经编辑所审定,也是任彭年所导演。
在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最高领导方面对电影部的措施有着很大的矛盾,经理张菊生不满电影部的成绩,虽经编译所审定的剧本,质量仍不能提高,感到电影部的负责人陈春生、任彭年的作品不能与一些新兴公司的出品相抗衡;尤其在教育上不能起任何作用,更是辱没了商务印书馆的盛名。但陈、任两人是总经理高凤池一辈教会帮所支持,地位相当牢固,而且一时也无适当人选。这时我正在该馆机要科任服务股股长,业余时间写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刊载在该馆出版的《小说世界》,两年来尚能博得一些时誉,更因我写过“好兄弟”剧本,张菊生经理向我征询改革电影部的意见。其实我从未学习戏剧电影,对理论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仅因喜爱电影,所有来沪放映的美国、德国以及各国的影片都不肯放过,看了之后就和几个朋友高谈阔论,有时写些批评文字投登报纸发表,这样就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大言不惭地写了一篇不知所云的万言意见书,呈报给张经理,意外的却受到他的赏识,以朱笔批注,认为中肯,交与高总经理,高却淡然视之,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教会帮多少是有些宗派主义的。谈论的结果是决定由我主持,试拍一片,用来作个比较,看是不是能比他们好一点。这样我就筹备了我第一部自编、自导、自写对白、自找演员,连广告、海报、传单都自己设计的《醉乡遗恨》。编撰《好兄弟》剧本还是出于一时兴趣,这次却因为对电影的喜爱,决心投身到这新兴的事业之中。虽然并没有什么把握,却有一种力量,鼓舞着我,支持我勇于接受下来。
《醉乡遗恨》是个家庭悲剧。主人公中年男子刘子明是一个普通职员,他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儿女,过着美满的家庭生活。他性嗜酒,妻子屡次劝诫,但因性之所好,不能戒除。有一同事赵某,艳羡其妻,百计陷害,向公司经理进谗,使他遭到斥责。他心怀愤懑,往酒店中痛饮浇愁。赵某又在其面前散布流言,说其妻与某有私,故设疑问,使他深信不疑。他赶往家中,怒逼其妻,妻遭此不白,激于义愤,投河而死。待他次日酒醒,
悔已莫及,他被公司停职,从此潦倒沉沦,艰苦抚育子女长大。后他得重病,临死时方将母仇告知子女,其子女卒将此事揭露,赵某获得应得之谴责。这故事来源于我在童年时候见到的一件事:一个中过举人、做过知县官的人,娶了一个美貌妻子,爱情甚笃,但他生性多疑,又喜饮酒,他疑心妻子和他的表兄有私,在一次大醉后,打了他妻几下耳光,说出心事,其妻不能明白,愤然投河而死,他从此灰心仕途,更沉溺于酒,潦倒佯狂,日趋没落。我曾看到这人,可是他并无子女,孑然一身,病死一古庙中。《醉乡遗恨》就是由这故事孕育而成的。在这部戏里,首次用电力大风扇布置了风雨之景,首次用了模型与布景结合的火烧场面,还运用摄影的技巧,拍摄了一些陪衬人物感情的自然景色。演员是由一些学校中的教员和大学生担任的,他们组织了一个“志一电影研究社”,完全是新人。扮这位丈夫的是敬业学校一位体育教员马可亭,其反派朋友是一位算数教员沈培世担任,饰妻子的是某医院里的护士长张琴云女士,饰他女儿的是爱国女校文科毕业生沈展华。这片子拍摄了半年多,中间我生了一次重病。1925 年五月下旬初次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映出,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时报》《申报》《时事新报》都连篇登载了批评文字,大捧特捧,誉其为不可多得的影片,还刊载了我的照片。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头重脚轻,不知天高地厚了。我记得《醉乡遗恨》演出以后,在明星影片公司会到郑正秋先生,他对我说:“你这部戏是与中国电影前途大有关系的。”我不解,问是什么缘故。他说,中国电影界并没有很大的投资,电影事业因而得不到发扬光大,商务印书馆有雄厚的资本,又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以前的出品不能使它有信心在这方面求什么发展,你现在把这部作品拿了出来,一定使他们有了充分的信心。他们一定能投入更大的资本来从事电影事业,这岂不是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更广阔的前途吗。当时我连连道谢,觉得颂扬过甚。但郑老先生的话并没有说错,商务印书馆董事会果然在这部戏上演以后,就建议把电影部来个彻底的扩大改组。但这计划经过多时的酝酿(也就是他们内部意见达成统一),直到次年初方始实现。在这年的年终,任彭年还导演了一部《情天劫》,讲述一个青楼歌女的悲惨遭遇,仍然是以往的水平,未得到舆论的重视。
1926 年初,商务印书馆电影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完全脱离了商务印书馆的羁绊,划出一部分的资本,自立门户。陈春生辞职,任彭年自去组织东方第一公司,自做老板,自己出片。国光公司任鲍庆甲为经理。鲍是商务印书馆最早发起人鲍咸恩(已去世)的儿子,印刷所所长鲍咸昌的侄子,某教会大学毕业,原是印刷所某部的主任,曾游美考察印刷事业,到过好莱坞,对电影事业也作了一些调查,该馆最初购买美国人的摄影器材,也是由于他的建议才成功的。其在电影部一直居于辅助顾问的地位,现在被调来专职经营新成立的影公司。我担任了编剧、导演兼制片主任。我自1913年考进商务印书馆,由学生而职员而股长已有十三年,自此真是脱离了商务印书馆,投入电影艺术创作,并以此为我的终身事业了。照他们的话来说,我是改行了。
国光影片公司成立后,有了一番新气象,和以往大不相同。经济完全独立,自负盈亏责任;对剧本也不再加干涉,可以由我们自由选择;添置了机件设备,设立了宣传、营业各部门,俨然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宏伟的独立公司。商务印书馆做了国光公司的后台资方,而且是取之不竭、财力雄厚的资方。
在当时我确有一股雄心,决心要为新兴的国光公司做一番事业。这时上海的影片公司已是风生水起,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各公司之竞争更为激烈。我约请了陈趾青(原在编译所英文部做翻译工作)、孙师毅为编剧,汪福庆为演员兼导演,张伟涛为宣传,组织了编导部。第一部作品名《母之心》,原作是小说家程小青的来稿,陈趾青作了改编。陈初次从事电影剧本写作,前后四易其稿,此片由我执行导演。这是一部宣扬母教题材的作品,讲述一个青年由他的母亲守节抚养成长,踏入社会后受损友的引诱,走入歧途。其母察出其子日渐变化,乃多方设计,使之悔悟,最后拯救其于最危急之时,其子方得觉悟,痛改前非。此子由汪福庆饰演,严个凡饰损友,子之未婚妻由沈展华饰演。此时“志一电影研究社”因各人职务关系,已告星散,沈为仅留之一人。最无法解决的就是母亲一角,这时期电影界最缺乏这类角色,没有适当人选。以往重要一些的老妇人角色,大都由男角扮演,如郑正秋演过《报应昭彰》里的母亲,天一影片公司《立地成佛》里的老太太是新剧演员萧正中扮演的,周空空则演过《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但《母之心》里的母亲是这戏主要的角色,决不能由男角来演。我正为这事踌躇,被我母亲知道了,她自告奋勇演这戏。我母亲一直担任学校教员,我相信她可以胜任这角色。但她守节抚孤二十多年,封建旧意识非常浓厚,她提出了几项现在看来可发一笑的条件:第一,这戏里的人家必须姓杨;第二,戏里的儿子不能由自己的儿子来演,要由她的干儿子来演;第三,戏里不能出现和这儿子的父亲在一起的场景。我和陈趾青商议了,同意把戏里的人家改姓为杨;汪福庆自愿登堂拜认我母为她的干妈;戏里的父亲是不出场的,可是有一张遗像在戏中颇为重要,我只得赶回乡间,把我父亲的遗容请了出来,和我母亲一同上了银幕。这戏尚能激动人心,获得舆论的赞美。
第二部滑稽片《马浪荡》是一部失败的片子。我的原意是仿照卓别林滑稽影片的形式,用笑料来写一个失业的穷人,在社会上经历着各种不幸的遭遇,过着非人的生活,隐寓讽刺之意。但因过多地采取低级趣味,又因摄影技术太差,在炎热的夏天拍摄,胶片画面在洗印中损坏,但演期预先排定,不及更改,演出后得到一致的批评。我在国光公司的威信,也受到很大损害。我们感觉到国光公司的摄影掌握在几个旧人员之手,他们故步自封,不求进步。这时张非凡从法国百代公司学习摄影回国,由孙师毅介绍,就在汪福庆导演的《上海花》新片任摄影师。张一变以前的摄制情况,改换布光方法,洗印间也作出改革的计划,但以廖恩寿为首的原来的摄影洗印人员,都不愿接受。《上海花》是汪福庆首次导的片子,演员由他在外组织的“小小电影研究社”里的席芳蒨、贺志刚、曹元恺等担任。在编剧、导演各方面,我们都予以协助,现在又得张非凡摄影,成绩斐然。但因内容讲一乡间女子踏进上海,走上堕落道路,这类题材在当时已成陈腔滥调,未得到更大的成就。不久,在我筹拍第三部《不如归》的时候,国光公司内部就暗潮汹涌了。当我们提出的公司内部的改革计划遭到拒绝后,更加严重。我们认为不适当的人可以仍调回印刷所,旧的管理方法也应当改善。廖恩寿技术水平浅薄,不能充当摄影主任,应另调他职。鲍庆甲包围在他的老一辈人之中,不接受我们的申请,并且指出孙师毅在外活动过多,有挑拨行为,要将他同张伟涛一同解职。当然这是我们不能答应的,这样两方面就各走极端。我和陈趾青、孙师毅、张伟涛、张非凡、汪福庆一共有九人提出辞职,等到《不如归》拍摄完成,就登报声明一同离职(但汪福庆后来仍又回去,实际离去的只七人)。这时是1926 年终,距国光成立还不足一年。
我和陈趾青、张伟涛进了长城画片公司,其余的人则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这时我曾受到商务印书馆当局的责难。李拔可先生对我说,不拍电影就回来,为什么把我们培植了十多年的资格抛弃,你能靠拍电影过一辈子吗?但我已是决心从事电影,其他得失利害就并不计及了。
自我离去以后,国光影片公司汪福庆拍了一部《歌场奇缘》,耗费了很大成本,拍了许多繁华场面,但成绩平平;另又延请了秦臻如为导演(秦曾在某小公司导演过一部影片《芦花遗恨》,现在上海为领港员,是我国航海业中的老前辈),徐公美为编剧,拍了一部《侠骨痴心》,这已是每况愈下的作品了。其后又拍摄一片,历时甚久,未得完成。至1928 年,国光影片公司亏蚀甚多,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就决议将其解散结束。待一• 二八战役,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毁于炮火,所有已往拍摄的影片,悉行焚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当我写完这篇文字,不得不检讨一下:如《醉乡遗恨》拍成后郑正秋老先生对我说的,商务印书馆电影部果然因了这戏扩大组织,成立国光影片公司,但却没有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一丝作用,反而很快解散,我是不能不负一些责任的。主要是我的戏剧知识太差,加之没有远见,操之过急,只是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一言不合,即拂袖而去。假如能利用时机,求得逐步改善,就不致遭鲍庆甲、廖恩寿等排挤,国光影片公司或也不致像这样昙花一现了。
【作者简介】
杨小仲,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1899 年12 月生于江苏常州,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执导电影近百部,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1916 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后进入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后改为国光电影公司),主持编导方面工作。他执导的第一部独立影片《醉乡遗恨》,对于初创时期的中国电影有一定的革新意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