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拍摄的电影无名之辈「跟着电影去旅行我来寻找电影无名之辈里的都匀」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把《无名之辈》又看了一遍。带着比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得到的更深触动,我登上了前往都匀的高铁。
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关系,贵州我去过了不少地方,不过都匀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很多年前去荔波时,经过都匀的路牌,倒对这个名字留下了印象。从高铁站去城区的路上,我们经过了都匀的新城区。它和全国大多数新区一样,干净大气,却少了一点特色。我知道,拍摄《无名之辈》的老城区,才是我这次主要的目标。
住的港龙酒店门口就是一条河,吃过饭天已经黑了,不过时间还早,我当然要去河边上看看。这条河的名字叫剑江,是都匀的母亲河。沿江的路却叫河滨路,害得我老是把河的名字记成剑河。
河滨路一共有两层,下面的一层紧邻着河水,水面很宽,又和路几乎齐平,给人一种稍不注意水就会漫上来的错觉。上面的一层是车行道和人行步道,有时候会经过一条小支流的拱桥。桥的两头是一只威武的大石狮子,和桥栏杆上的一排小狮子相映成趣。
走在河滨路上,凉风吹动着沿路的柳树枝条从头发上扫过,对岸霓虹灯的倒影也被吹成了细碎的波纹。我一边走一边小声地哼起《无名之辈》里的那首民谣: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我难在们我喝不到酒,我扎实的舍不得,斗是这船家喊快点走,我拉起你的手,看你眼泪淌出来。
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宋朝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本是极为风雅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婉约词,尧十三用贵州话将它唱出来,讲述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我明明是刚刚才到啊,怎么会突然间感到离别的哀伤?
都匀被称为桥城,在电影里,“桥城”这个别称直接成了它的名字。在剑江上就有很多座不同的桥,它们各有特色,在秋天的夜色中亮着好看的灯光。
当灯火辉煌的西山大桥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激动了。它就是《无名之辈》里剧情最高潮处的场景。刘五为高明开的追悼会、肇红霞被押着来指认波仔、李大头来见心爱的人、马先勇来追查被偷走的枪、高翔为他爸来这里打群架、以及胡广生的落网,无名之辈们的命运全部交织在这里。
河滨路在桥下仿佛嘎然而止,正映对了电影里胡广生和马嘉琪的那段经典对白:
“你说为啥子会有桥安?”“因为路,走到头了。”“那桥也是路撒,架在河高头的路。”
西山大桥建于1966年,是一座少数民族特色的风雨廊桥。我曾经走过不少的风雨廊桥,但都没有这一座这样让我如此痴迷,我在都匀呆了4天,每天我都会去河滨路散步吹风,而且必会走到西山大桥,然后在它的二楼来回走上一大圈。从河滨路上西山大桥会经过一条涂鸦隧道,每次走在里面,我都忍不住拍照。
深秋的都匀挺冷,桥上人不多。这正合我意,站在桥上看看脚下的车来车往,坐下来欣赏当地人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偶尔几个外地游客在这里兴奋地拍照……这就是地道的都匀情调。
在都匀这几天,我每天都在城里逛。有热心的网友推荐我去秦汉影视城,我没有去,我更喜欢的是在一个城市的街头巷尾感受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石板街以及它周边几条街巷的建筑都挺有特色,装载的都是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因为在其中一条街,我发现很多弹棉花的店,还有铁器店。想象一下,哪个游客会扛着铺盖棉絮去坐火车和飞机呢?
我本来想买一些都匀当地内容的明信片寄出去,然而找了好几家书店和文具店,都没有。其中一家大的书店有明信片,你猜那是什么?李现、杨紫、朱一龙、华晨宇、迪丽热巴……最后在新华路邮局买了一套“我到贵州来看桥”寄了出去,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在桥城寄桥,也算是在理。
一直对贵州人都有很好的印象,觉得他们淳朴又热情,这次在都匀再一次得到了验证。我在石板街借了一家商铺门口自拍,老板娘满口答应,还给我推荐取景角度;在小十字等红绿灯,随口问了一句交通监督员这里是不是最繁华的地区,他笑容灿烂地热心解答。第二次经过时,还专门给我打招呼;在伟记虾酸牛肉吃饭,老板和老板的儿子亲热地来攀谈聊天,还赠送了一道当地特色的米凉粉;在邮局买明信片,工作人员热情又自然,那笑容感觉就像自家的亲戚姨妈,等着我对明信片拍照时不厌其烦;在深夜的杂酱面店,我试探地对煮面的小伙子说给他拍个工作照,他一边笑着答应一边腼腆地问我拍得帅不帅……
《无名之辈》刻画了小城市的小人物。跟着电影,我来到都匀,本以为会深刻地体会到电影里偏远小城的无名之辈们平淡又彷徨所构成的贵州愁。没想到,我感受到的却是小城的闲适和一个又一个普通人所带来的美好。
-走走停停,不如定定。
我曾走过许多地方,这次来都匀,我真的愿意多呆一段时间。
-你问我真哩迈?
-真哩!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