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安导演的电影都是国外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华人导演李安为何如此会拍西方电影」
《理智与情感》是1995年英美合作,华人导演李安执导,艾玛·汤普森、凯特·温斯莱特、休·格兰特共同出演的电影,改编自简·奥斯丁同名小说。讲述各象征着"理性与感性"的姐妹俩曲折的爱情故事。李安使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日常化的叙事,诠释了细腻、浪漫的爱情,并着重表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安的诗意镜头语言
玛丽安与威乐比的故事,有三处呼应。第一处是相遇、诀别。李安导演借鉴中国古典艺术中"寓情于景"的手法,使用大远景建立距离感,将玛丽安"感性、外放"的特质投入空旷的大自然中。而色调却是灰暗的,暗示这段情并不明朗。
两次山坡的场景,皆是玛丽安的爱情写照。爬坡时乌云密布,瞬间大雨,而她却是欣喜的,这时遇见了威乐比。雨水是情感的象征,如玛丽安的爱情来势汹汹。
玛丽安第二次上山坡,是对爱情的诀别。李安还是给了大远景,同款乌云、大雨,广袤的绿色中渺小成一个白点的玛丽安,她的悲伤,也融进景色中。"最初"与"最后"的景还是一样,而情感却变了。
第二处呼应在威乐比出场、离场。他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山坡上,却被重重迷雾遮住,似乎暗示了这个男人无法被看清。
结局时,威乐比在山头眺望,含泪黯然离场。远处是玛丽安婚礼的喜庆场面,一喜一忧,形成鲜明对比。他策马消失在山坡尽头,同样是寓情于景,侧面表达了威乐比对玛丽安还是有真情的。
第三处呼应是诗。李安通过简简单单的一个"诗"的意象,就区分了三个男人的形象:爱德华的平淡无趣,威乐比的声情并茂,上校的稳重平实。
反复出现的那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正是威乐比和玛丽安爱情的象征——"心灵契合,突破阻碍,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
狂风暴雨,不正是前文提到的第一处呼应吗?可见李安在意象的安排上,环环相扣。从异口同声背诗,到玛丽安独自雨中诵诗,在诗的起落中,一次爱情俨然走向了落幕。
威乐比和玛丽安对"感性"的表达趋向一致,都是外放的。玛丽安心情不好,都是往出跑,跑进大自然去消解情感,天气也应景地随她变化;而她的对照组,姐姐埃莉诺,难过时却是习惯内缩,缩在房间里,理智思考,在压抑中消化。
这一点,转换为镜头语言,就是"门框"的存在,门框作为画面的"出口",随着镜头的拉远而逐渐变窄,代表埃莉诺宣泄感情的出口也在变窄。
玛丽安与埃莉诺的对比,在同一幕也出现过,读诗环节,色调为暖黄,烛光照明,而在这温馨的一幕中,设计小细节来显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比较容易忽略的。
玛丽安受不了爱德华的朗诵而直接打断他,并满怀热情地给他示范,背景中的妹妹已经睡着;镜头一转,我们看到爱德华的反应,皱眉,不太领悟的样子;下个镜头转到埃莉诺,她继续着手里的针线活,一副"干嘛为难他"的表情笑了笑,但什么也没说。李安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细节之处,彰显姐妹俩生活中的感性与理性。
忠实改编,被李安删掉的吻戏
扮演埃莉诺的演员艾玛·汤普森,也是本片的编剧,她花了五年时间打磨剧本,因此《理智与情感》在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她选择忠于原著的改编方式,保留了小说中的故事和冲突加以凝练,让每个人物从书中"立"了起来。
尤其是,最小的妹妹玛格丽特,小说中她并不是重要人物,形象也比较扁平。而电影中她的树屋、世界地图、击剑,还有她的一头羊毛卷,让她看起来活灵活现。这都归功于编剧的巧思,可见艾玛的演技与才气并存。
有趣的是,艾玛·汤普森的丈夫是饰演威乐比的格雷·怀斯。可是,艾玛在写剧本的时候,给自己和休·格兰特写了一场吻戏,不幸被李安删掉了。因为故事中,埃莉诺始终是克制情感的形象,吻戏似乎不太符合本片委婉的抒情特点。
休·格兰特的演技一直在线,在本片中饰演的英国绅士爱德华,总是紧张畏缩,被道德束缚着情感的内敛形象,戏份较少,只有开头和结尾出现。
一直以来休·格兰特的角色多元,可以说是"可盐可甜"了。从1987的同性题材的《莫里斯》饰演爱上同性好友,不断在道德和自我间挣扎的男人。那时的休,唇红齿白。
1992年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情爱片《苦月亮》中,休饰演被勾引,又被双重背叛的可怜男人,结局惊人反转,休在其中像一只 "小狼狗"。
1999年大火的经典《诺丁山》,休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大谈童话般的爱情。那个帅气的书店老板形象,文艺气质浓厚。休总是在尝试新的角色,作品不断,看得出资源一直很好,倒是近些年作品渐少,有些可惜。
同样资源很好的凯特·温斯莱特,更多人印象中的她,还是《泰坦尼克号》中那个丰姿绰约的萝丝。而我认为在《理智与情感》中的她最漂亮,浑身充满浪漫气质的灵气和热情,拍摄时她只有19岁,满到溢出来的少女感。
当然,萝丝是成熟的美,就是更丰满了一些。本片中她形容威乐比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她抱起来了,就会自动对比联想到小李子(莱昂纳多)抱她的样子。
凯特·温斯莱特还有许多经典之作,2009年她终于凭实力之作《朗读者》拿到了奥斯卡影后。
女性意识的觉醒,平凡化的男性形象
李安之所以能把《理智与情感》拍得好,有一部分是他与简·奥斯丁文学创作风格非常接近,温婉、知性、细腻,又带些距离感,悲喜交加的情感模式也很相似。他们都能通过家庭伦理、婚姻生活,探入到人心的内核。
而这内核的驱动力,我认为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分别。
从埃莉诺与玛丽安可看出,两姐妹天生性格相异,虽然最终埃莉诺的一场爆哭,让她释放理性;玛丽安嫁给上校,也算收起了她爱情至上的心。看似两姐妹的性格互有调和,趋于中间值。可其实,都是人情世故罢了。上校也说,看清现实也有可能一蹶不振,能免则免。
18世纪的英国乡下,仍然是男权社会,女儿无法继承遗产,最好的方法只有嫁个好男人。因此女性在当时不被重视是常态,也没有资本。而《理智与情感》却着力塑造各样魅力的女性形象,电影也强化了这一表达。
勤俭持家,担起"一家之主"重担的埃莉诺,是理性、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玛丽安则敢爱敢恨、个性鲜明,是感性、聪慧、有才的女性形象。两种对立又统一的性格,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也体现在突破传统的婚恋观。埃莉诺厌恶为了钱而结婚,比起钱,她更看重人品;玛丽安与当时传统女子不同,她追求激烈、奔放的爱情,意在找寻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
李安将这两位个性与观念都极为突出的女性形象搬上荧幕,有意表达女性独立、自由,在理性与感性的天平上掌控自己命运的主旨。
传统的电影中,被注视的女性以动作、姿态满足男性的欲望,包括穿暴露的衣服。同时女性不被允许展现自己的欲望、需求。但女性主义的电影却反其道而行,女人可以为了被注视而展现自己的美丽,则女性有选择成为主导的权利。而男人也将屈从于女人的注视,成为被注视者。
本片中的男性形象,都不免被女性们"挑选"的目光所注视,玛丽安与埃莉诺在房间中讨论爱德华如何;一开始全家都很喜欢威乐比,而埃莉诺却说看他怪怪的;包含大家都说上校不错,和玛丽安很配,也会背后议论他的过往恋情。
爱德华、威乐比、上校,他们各有优缺点,配玛丽安与埃莉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并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其实是平凡化的处理,不算弱化,也非英雄化。李安通过真实呈现他们性格或行为上的缺陷,对比体现出男女的平等,并非只有一方有优势和权力。
结局姐妹俩的婚姻都摆脱了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束缚,李安以现当代的视角,富有中国艺术特色的镜头语言,与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完美地诠释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女性主义的觉醒。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