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蓝鲸死亡游戏教唆他人自杀自残涉嫌违法可举报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近几年,爆发的“蓝鲸游戏”引发全球关注。这种游戏可以看成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一种体现,游戏组织者教唆玩家,使其产生自杀想法进而实施自杀行为导致死亡的结果。
尽管在各国的联手打击下控制住了游戏继续蔓延的形势,但是该游戏仍然造成了大量游戏玩家的自杀死亡结果。
“蓝鲸游戏”起源于俄罗斯,早在2013年就有传言,在近几年更是出现大量相关的自杀事件印证了这一说法,被称为“死亡游戏”。
近年,俄网络又重新风靡起这款游戏。这款游戏建立在社交群的基础上,想加入者必须注册登录“VK”网站,填写真实身份信息来申请加入。
成功加入的玩家,社交群的管理员会下达任务命令,完成一个后再接着按指令完成下一个,比如:每天凌晨4点20分起床,在手臂上用刀刻出蓝鲸的图形,看一整天恐怖电影,步步深入,直至完成最后的自杀任务。
长达50天的游戏中,玩家要随时上传相关照片或视频,报告自己的进度,在渐进式的要求下这些青少年的意志被消磨殆尽,也失去对生命的渴望。
调查结果显示,“蓝鲸游戏”的玩家很大一部分是十岁到十四岁左右的青少年,即主要是未成年人。
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俄境内未成年人自杀事件多达130起,大多数都与“蓝鲸游戏”有关。
尽管俄罗斯对相关的社交网站进行管理,屏蔽了相关话题和社交群组,但仍然造成了不少的死亡结果。
虽然早在2016年11月,俄警方就逮捕了游戏的操控者菲利普·布德金,他在2017年7月被法庭宣判,一共被判处三年四个月有期徒刑,成为在俄因为网络煽动青少年自杀而被判刑的第一人。
尽管已经被判刑,但是类似游戏屡禁不止。随着网络的全球化,类似游戏蔓延到墨西哥、英国等其他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有网友举报称在我国发现类似游戏及社交群组。
“蓝鲸游戏”通过攻破玩家的心理防线最终达到让玩家自杀的结果,该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教唆他人自杀的方式,表面上看似在做游戏,不属于法律规制范围,实际上利用游戏进行教唆,侵犯了自杀者的生命权利,特别是利用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理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引发了民众的恐慌,该种游戏已经触犯了法律。
【案件分析】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违法性违法性最根本的体现是法益侵害性。教唆他人自杀行为会侵害到被教唆者的生命法益。
法律只对基于自由意志而对自我生命的放弃不加以强制干涉,但并没有放任他人对自杀者生命权益的非法处置。
教唆他人自杀行为是一种受到教唆者教唆进而实行的行为,是他人的违法教唆行为对自杀者的生命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教唆他人自杀行为也会侵害到社会、国家等法益,造成了社会公序良俗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破坏。
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这个社会、国家的集体中的,教唆他人自杀行为中教唆者想通过诱导、欺骗等手段达到被教唆者自杀的目的。
这种行为扰乱了教唆者、被教唆者与自身的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家庭的破碎、社会的混乱甚至是国家的不安定。
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危害性第一是教唆他人自杀行为本身的客观危害较大。行为人在教唆他人自杀行为中实施去劝诱、欺骗等教唆行为,让被教唆者产生自杀意图或加深自杀决心。
虽然不是直接杀害被教唆者的生命,但这种教唆行为很可能促使教唆者产生自杀想法而去实施自杀行为。
第二是教唆者的主观恶性较大。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行为人主观故意既包括教唆的故意,也包括对被教唆者产生自杀想法后实施自杀行为导致死亡结果的希望和放任态度的故意。
这两个故意中涉及到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故意,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
第三是教唆他人自杀行为造成的后果危害较大。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人目的不仅是想让被教唆者产生自杀意图或加深自杀的决意,而且想让被教唆者实施自杀的行为。
如果被教唆者在教唆下产生了自杀意图,会对被害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自杀想法多是在消极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即使随后没有进行自杀行为,也可能会在被害人心里埋下自杀的隐患,对其生活和成长极为不利。
如果被教唆者接受教唆产生自杀想法后进行自杀,就会造成伤害或死亡后果,不论是伤害或是死亡都是对生命的侵害。
“蓝鲸游戏”造成的大量青少年自杀死亡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恶劣的影响,该游戏严重危害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权益。
对此,您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呢?
欢迎留言评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