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担任摄影师「1942年毛主席与摄影师吴印咸闲聊你愿意当江青的摄影老师吗」
上世纪30年代,吴印咸离开了日军日益逼近的武汉,乘坐北上的火车,一路辗转来到延安。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能够被命运之神眷顾,能够有机会经常给毛主席拍照。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给吴印咸的艺术生涯注入了强大的新鲜的活力,使吴印咸有幸反映那个伟大的时代,真实地记录下这一代伟人领导中国人民战胜邪恶势力,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足迹。
同时也使吴印咸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彻底的变化。在追随、反映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吴印咸自己。
吴印咸刚到延安的时候,八路军总政治部为筹拍《延安与八路军》大型纪录片成立了电影团。
总政治部副部长谭政任团长,吴印咸担任摄影队长。说是电影团,其实人员不过六七个,再加上当时条件有限,不仅没有基本的冲洗设备,甚至连胶片也严重不足。
就这么几个人,就这样一种设备状态,要拍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困难太大了。
吴印咸为此常感到焦虑不安,信心不足。这时,毛主席竟于日理万机的繁杂公务之中抽身接见了电影团并请大家吃了饭。
当时,创建不久的延安革命根据地正处于百废待兴的艰苦年代,物质条件十分简陋。
毛主席一身粗布旧军服,头发留得很长,如走在延安街头,你很难将他同一般战士区分清楚,对此吴印咸感到万分惊讶!
“欢迎欢迎,牧之同志、印咸同志,我久仰你们大名。你们是名导演、名摄影师,能离开大城市,来到延安小镇,参加我们八路军的工作,不简单呀!”
握着毛主席宽大敦厚的手,听着他那真诚的话语,吴印咸的心被震动了。
主席的情绪饱满开朗,态度又极其和善,吴印咸开始体会到为什么延安的军民一提到他会那么尊敬,那么崇拜。他身上的确有着极大的魅力,使人感到自信与力量,能把人们紧紧地吸引在共同的事业上。
吃饭时,毛主席关切地询问电影团的打算计划,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当他得知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摄影器材严重不足时,毛主席作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动作:“这个忙我怕是帮不上了!”
风趣的回答引得大家轻松地笑了起来,“现在你们这些艺术大师也许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毛泽东话锋一转,“但将来总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现在要你们去拍长征已不可能了,但将来或许就可以,我们八路军没有别的可依靠,一切靠自己奋斗!”
毛主席微微笑了笑,注视了他们一会儿目光又转向窗外,凝视着远方的蓝天、宝塔。
毛主席似乎是有意创造出一段时间的停滞与固化,以便使他们这些初到延安的人能随着他的思路去体味八路军的精神,去选择自己今后的道路。
他就是这样,用几句言简意赅的话把延安的精髓注入他们的体内,把他们的工作纳入到八路军的整个肌体之中。
就是靠着这种“奋斗”的延安精神,电影团全体干部战士硬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完成了《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等纪录片的拍摄。
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部分片子的冲洗制作,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在之后为毛主席拍照的过程中,有几件事给吴印咸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凡在延安生活过的人都记忆犹新,1940—1942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最严峻的阶段。
苏德战争爆发,使泥足深陷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想尽快从中国战场挣脱出来,以便全力对付太平洋战场上的美英军队。
为此,它以百倍的疯狂不顾一切地进攻各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清乡”,惨绝人寰地狂轰滥炸,致使我根据地军民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加紧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那几年,不少根据地人民竟到了以草根、树皮充饥的地步。
1942年开春的一天,吴印咸带着摄影队的两名同志去给毛主席拍照,毛主席正要给一二0师晋绥干部做报告。
那天天气很好,黄土高原上阳光普照,会场里干部战士情绪振奋。毛主席身穿灰布棉军服,一双家制布棉鞋,引人注目的是裤子上还补了两大块补丁。
毛主席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晋绥边区英勇抗击日军春季大“扫荡”的战果,他要求晋绥干部要进一步发动群众,搞民兵、搞武装工作队,把敌人“挤”出边区。
毛主席以他一贯的乐观自信,评点政局,分析形势,大大地鼓舞了到会的干部战士。
受到毛主席那种处于恶境不慌乱,誓与顽敌争高低的将帅风度的感染,一种厚实坚固的自信、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迅速而悄然地在每个人心中升腾涌起,并将通过他们迅猛地扩散到各个根据地,形成一股更为强大的战斗力。
吴印咸也被会场里那种升腾涌起的士气感动着,为毛主席的大智大勇感动着,决心通过手中的摄影机,把这难忘的时刻记录下来,把毛主席的精神风貌反映出来。
在胶片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吴印咸只抓拍了四张。其中最满意的一张是毛主席的单人照,以半幢窑洞为背景,一张方凳和一个半旧的搪瓷茶缸点名了报告会的主题。
毛主席略显削瘦的脸庞和打补丁的裤子使人更增添了几分对那个特定的艰苦岁月的认识。
画面上虽然没有表现一个听众,但从毛主席的神色、姿态,你便可感受到会场上那群情振奋的气氛,感受到大兵压境时毛主席的乐观、从容和坚定。
建国后,毛主席看到这幅照片非常满意,他说:“这张照片表现时代精神是最好的。”
其实,正是毛主席自身的气质,正是他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为这张照片注入了极丰富的内涵,使主席质朴的装束和内在的力量高度统一协调,烘托出共产党人宏伟的气度,因此这张照片才具有了永世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报告会结束后,一二0师师长贺龙留毛主席吃饭,两位首长热情地打招呼:“电影团的同志一道来吃!”当勤务兵任昌玉收拾好摄影器材走进窑洞时,大家都已就座,只有毛主席身边还有一个空位子。
任昌玉坐下后,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话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生人,何时参的军?”
任昌玉这才发现自己竟坐在毛主席身边,小伙子立刻显得紧张害羞起来,一边结结巴巴回答毛主席的问话,一边用手抹掉额头上的汗。
毛主席和善地哈哈笑了起来的“吃菜,吃菜!”大家都笑了,窑洞里春意更浓。
饭后,毛主席与吴印咸坐在一起闲聊,因为江青也喜欢摄影,但当时的她大多时候以自学为主,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
所以,在这次聊天过程中,谈及江青时,毛主席向吴印咸提出:“江青也很喜欢摄影,你愿意当她的摄影老师吗?”
吴印咸当然很愿意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摄影,喜欢摄影。后来,江青时常会去找吴印咸请教摄影方面的知识,但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又处于战争年代,所以这件事就先被搁置在了一边。
一直到了60年代,江青才正式开始学习摄影,后来还直接请吴印咸住到了10号楼里边,在吴印咸的帮助下,江青的摄影水平的确有了显著提高。为她后来继续学习摄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年的3月初,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张浩同志病逝。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他曾被中央派往长沙,积极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关系很密切。
他病逝后,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吴印咸曾在现场拍摄。
3月的陕北高原还很冷,一口黑漆的棺木放在广场中央,上面覆盖一面红旗。会场前方悬挂着张浩同志的遗像。
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的人们都臂戴黑纱,神情悲痛。吴印咸已记不清追悼仪式是谁主持的,只记得那天中央的领导几乎全部来为张浩同志守灵。
毛主席依然是那套旧棉军服,因天冷,加戴了一顶旧军帽。
他第一个走到棺木前肃穆地伫立片刻,随后便与朱老总、贺龙、尚昆、陈云还有康生一道,默默地将棺木抬起,放在肩头,一步一步走出会场,直到把张浩同志送到墓地。
张浩同志的夫人和儿子凄切地走在队伍旁边,后边则是成百上千的干部战士。
这是一支独特、浩大的送殡队伍!吴印咸内心受到的震动无疑是巨大的。张浩虽然资历深、但论职务、论威望,都无法与主席相提并论。
图丨1942年,毛泽东等为张浩烈士抬棺
但他死了,毛主席却亲自为他抬棺,为他送葬,这种植根于共同信仰、共同事业的友情,才是世间最平等、最宝贵、最值得尊重和珍惜的。
吴印咸再一次体会到共产党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奥秘。这张毛主席为张浩同志抬棺的照片,最终取名为《只见公仆不见官》。
1942年到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便开垦荒地200多万亩,大家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为此,边区政府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了劳模英雄大会,毛主席在大会上做了“组织起来”的报告。
在没有电灯照明的情况下,室内拍摄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摄影器材都很简陋,没有闪光灯,连胶片都是过期的。
但多次给毛主席拍照,吴印咸已熟悉了毛主席的善于用手势助语气讲话习惯,他每讲到重点之处,他的语音不仅更加抑扬顿挫,还常常用一些极夸大的手势,使语言的力量大大加强,似乎要用那些潇洒有力的动作把他的思想更好地灌输到听众心里。
所以听毛主席做报告,大家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正因为掌握了主席讲话这个特点,吴印咸抓拍毛泽东讲话就有了信心。
他拿好机子,放足光圈,耐心等待,结果用1/2到1/5 的慢速度抓拍了一组毛主席不同手势与表情的照片。
大光圈慢速度的效果使毛主席面部的光感在低调的衬托下十分清晰而突出,炯炯的目光、坚定的神态,以及那独具风格的手势组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毛主席恢宏的气魄以及作为领袖的独特魅力。
这组照片不仅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影响,在摄影艺术效果上也是极具特色的。
1945年8月26日,是延安军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毛主席从延安机场起程,前往重庆和国民党政府谈判。
大家心里明白,蒋介石电邀毛主席赴重庆,并无争取和平的诚意,但毛主席从民族大义出发,不放过任何争取和平民主的机会。
尽管谈判存在极大风险,他还是毅然决定亲赴重庆。
清晨,吴印咸随送行的人流来到机场,那里已聚集了上千的干部战士,他们有秩序地围在飞机四周,脸上露出既兴奋又紧张的神色,大家都为毛主席的安危捏了一把汗!
不一会儿,毛主席、周副主席、王若飞等人以及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一行人来到机场。
毛主席身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一顶灰色盔式帽,与延安的灰布军服相对比,人们感到即将远行作战的毛主席更加风度超然,看他与机前的人们握手告别,不时发出朗朗笑声,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感到有些松弛。
在延安,不论多艰苦,只要毛主席在,人们就觉得有安全感,有信心,这也是一种延安心理特征吧!
登机的时间到了,毛主席踏着登机板,稳步进入机仓口,随后,他转过身,面对送行的群众摘下帽子,只见他将帽子慢慢地举起,超过头顶后使劲一挥,在空中停住了。
屏息静观的群众顿时发出雷动的欢呼,机场沸腾了,延安沸腾了!大家祝愿毛主席一路顺风,吴印咸立刻按下快门,将这一刹那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此时也在机仓口,正在毛主席身边微笑着向送行的人们拍手致意。
与毛主席身材相比,这个美国人更瘦高,整洁挺括的西服上还打着领结。人们都知道,毛主席不喜欢赫尔利。
他是一个多变而顽固的人,在国共两党关系上他起的作用很坏。
在他到延安前不久,主席两次发表文章,严厉批评他违背罗斯福总统在世时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站在“赞助中国反人民势力和如此广大的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上,推行“赫尔利式的政策”。
在给毛主席拍照的过程中,吴印咸深深感到主席不仅有超群的智慧、博大的胸襟、指挥若定的风度,他也有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也有细腻奔放的情感世界。
记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由于会场小、光线暗、人员又太多,吴印咸始终没有拍摄成功,心里十分焦急。
不拍摄好现场,损失将无法弥补。吴印咸决定向主席求援,希望会后能补拍一下。
“好嘛!”毛主席一边环顾会场,一边点头“唔,我看里边不好照,外边院坝蛮大,我们干脆来一张集体照留作纪念,你看怎么样?”
一听毛主席要和代表们集体照相,会场上立刻炸锅了,大家那股兴奋劲儿一下就起来了。
如今,照片中许多人已先后故去,而照片依旧挂在当年会场的外面,参观的人们大多要在照片前停步,仔细观看,仔细体味。
比起一般人,这张照片留给吴印咸的记忆更多,更浓。主席的音容笑貌,主席的关怀理解,犹在眼前。
1942年,为了解决囤民党经济封锁所造成的严重物质匮乏,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距延安100里外的南泥湾军垦屯田,在那片沉睡了上百年的荒芜地区创造出一个生产的大奇迹。
电影团也于一年后开进南泥湾,克服了无数困难,拍摄并制成了《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南泥湾》)大型纪录片。
考虑到这部片子是紧密配合大生产运动,对敌人的包围封锁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只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电影团提出毛泽东应在片子里出现。
吴印咸走进毛主席住的窑洞,汇报完拍摄制作过程之后,鼓起勇气对毛主席说:“主席,片子近期就能在延安放映,大家希望在电影中能见到您,这样对我们,对全体人民都是一个鼓舞。”
吴印咸显得很紧张,很不安。没想到主席一听,脸上立刻漾起由衷的笑意:“马上就能看到电影了?太好了!你们希望我能上镜头,这倒是机会难得呀。”
主席饶有兴趣地望着吴印咸:“怎么个上法呢?”一听就有希望,吴印咸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我们想了一个意见,请主席为这部片子题词。”
毛主席马上点头笑着说道:“这个主意不错,既题了词,又上了镜头,一举两得,一举两得,你们不愧是搞电影的,主意就是多。”
说干就干,大家动手把桌子笔墨搬到窑洞外的院坝里。这里阳光明媚,光线、背景都很理想,毛主席一边用手抚平桌上的白纸,一边微皱眉头思忖片刻,随后将笔蘸足了墨,挥毫题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摄影机刚一关机大家便兴奋地鼓起掌来,对主席的精彩题词表示钦佩。毛泽东反而有些腼腆地笑了,招呼大家坐下来休息,拍摄现场显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
那天毛泽东情绪非常好,对即将放映的《南泥沙》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谈着谈着,他突然转身拿起题词,“印咸同志,你们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的这题词就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吴印咸没有想到,大家也没想到,但都感到很激动,很受鼓舞。
吴印咸郑重地接下题词,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主席!”此时吴印咸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延安之路是正确的,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能为毛主席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有所贡献、此生不虚度。
在毛主席离开后,吴印咸在延安拍摄的许多人物都已先后作古。但每当打开当年的影集,一种无尽的思念就会涌上吴印咸的心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