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三骁将之一33岁在江西战死彭德怀接妻女入京
1949年7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此时的彭德怀将军却愁眉不展,他的脸上写满了忧郁——他一心惦念的黄公略遗孀刘玉英及女儿黄岁新还没有下落。
当听到解放军即将进军湖南的时候,彭德怀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泛起了涟漪。他想起了昔日好友、那个时常与他把酒言欢的好兄弟——黄公略。
黄公略与林彪、伍中豪并称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三骁将”。
黄公略
每每想起黄公略遗孀及女儿至今下落不明时,彭老总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他害怕国民党会对革命遗属残忍报复,于是打电话让侄儿彭起超过来,要求他:
“你马上简装乘车去武汉,找到黄克诚或者王首道,跟他们进长沙后,去湘乡一带的黄公略老家,寻找他的妻子黄夫人和子女,找到他们后立即送往北京,就算没找到也一定要打听到下落!”
接到命令的湖南地下党组织几经周转与波折后,终于在香炉托找到了刘玉英母女,当听到彭老总要接她们去北京时,刘玉英立刻说:“走,马上就走”。
临行前,刘玉英提出要回老屋一趟,于是几个人打着火把翻山来到老屋。只见刘玉英急急忙忙跑到菜地里,不一会儿,她从菜地里挖出一个坛子来。
坛子里面藏着几封信和黄公略的照片,其中有一封信是周恩来叶剑英于1939年写来的,打开信件,“玉英妆次”四个笔挺有力的毛笔字,信中称:公略为了革命事业做出了牺牲,问她家里边有什么困难,家里是否安好等等。
短短的十几行字,却承载着党和国家对烈士遗属深切的关心与挂念。
在刘玉英心里,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深深感动着她,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她们。
当身在北京的彭德怀听到刘玉英和黄岁新被找到,并即将被秘密护送至北京时,这个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彭老总激动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那么这个黄公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妻女为何值得彭老总如此牵肠挂肚?
黄公略原名汉魂,1898年出身于湘军故里、楚南重镇的湖南湘乡。黄父是个读书人,黄公略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识字。因其生性刚烈,好打抱不平,黄父怕他闯祸便要他学习兵法韬略。
年少的黄公略对《史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其中的《留侯世家》,他更是爱不释手。对书中文韬武略的黄石公,黄公略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表达自己对黄石公的崇敬之情,也为了抒发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愿,他为自己改名为黄石,号公略。
1915年,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宏愿,16岁的黄公略弃笔从戎参加了湘军。在湘军中他认识了同样胸怀大志的彭德怀。
二人一拍即合,互诉衷肠,纷纷感慨相见恨晚。从此彭德怀与黄公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立下“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志。
青年彭德怀
在湘军期间,他们常常一起研究战术至深夜。当时的湘军,军官们都好吃懒做,整日以赌博为乐。黄公略对此深恶痛绝,他洁身自好,不屑与他们为伍,仿佛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黄公略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在湘军待下去的话,恐怕自己会离心中的夙愿越来越远。于是,他与彭德怀相约,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
在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后,黄公略返回湘军。不久后,因其在与大军阀赵恒惕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为连长。
1926年7月,北伐军攻破长沙,黄公略所在的湘军第二师被国民革命军收编,番号改为第八军第一师。
时任师政治部秘书长的段德昌在见到黄公略后,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段德昌成为了黄公略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人。黄公略的思想觉悟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有了极大的提高。
段德昌
在北伐军进攻武昌的战斗中,黄公略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城门,将宾阳门上的机枪炸毁,为大部队破城而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临行前,彭德怀赶来为他践行。当离别的船即将发动的时候,二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不愿松开,心里有说不尽的话。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黄公略觉得共产党才是唯一可以实现自己宏图伟志的队伍。于是1927年,他向共产党提交了入党申请,获批后正式成为党员。
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结束后,黄公略返回湖南,那个最初他梦开始的地方。在湖南任职期间,他与阔别已久的彭德怀取得联系,在彭德怀的劝导下,本就觉悟很高的黄公略决定起义,这便是著名的平江起义。
1927年6月,黄公略率领部下前往嘉义镇,明为对共产党发动围剿,实际是伺机而动准备起义。
1928年7月18日,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被国民党突击,黄公略起义的事情被时任第五师师长的周磐率先发觉,他即刻电报副师长李慧根将黄公略抓获。
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黄公略暴露的事恰好被我党情报员发现,并及时将消息汇报给彭德怀,彭德怀火速带人前往邮局将周磐发给李慧根的电报截获。
平江起义纪念雕像
经过深思熟虑后,彭德怀将7月22日下午1时定为起义时间,并第一时间秘密通知身在嘉义的黄公略。
接到通知后的黄公略火速着手起义计划,期间再次被人发现,于是黄公略决定将起义时间提前至21日下午,担心起义计划暴露的黄公略,将所有企图泄露起义计划的反动分子杀死。
22日彭德怀如约发动平江起义,并成立红5军。次日黄公略率领部下与彭德怀在平江顺利会师,黄公略被任命为军党委委员。同年年底,彭德怀率红5军主力前往井冈山,而黄公略则留守当地继续发展根据地。
在黄公略的不懈努力下,湘鄂赣根据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眼看着黄公略领导的部队日渐壮大,国民党反动派坐不住了,1929年夏,国民党纠集5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发起围剿,剑锋直指黄公略。
面对悬殊的武力差距,黄公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虽然敌强我弱,但在黄公略的英明领导下,捷报频传。此时的黄公略也开始威名远播。
1930年,红六军成立,正式委任黄公略为军长。随后在黄公略率领下的红六军与红四军联合作战,在水南、赤家山一带的战斗中,取得了骄人的战果,歼灭金汉鼎部下1600多人,缴获枪支2000余把。
随后,黄公略将部队化整为零,在赣南地区打起了游击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红六军大多是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来,所以地方观念非常严重。战士们大多是农民出身,严重缺乏有思想觉悟的指战干部,就连军政委这个位置都空缺了很久。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公略也将红六军治理得井井有条。红六军在黄公略的积极引导下,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主力部队。
随着军政委陈毅的到来,二人联手,珠联璧合。他们要求部队关爱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子弟兵。
陈毅
在黄公略与陈毅的联合治理下,赣西南红区日益壮大。到了1930年秋,受共产党管辖的县区达到了34个,纵横大半个江西,人口更是高达400多万。
后来毛泽东为黄公略赋诗“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不难看出黄公略对建设革命根据地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要知道,这可是毛主席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点名赞扬一个人,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这位文韬武略的红军将领有多么器重。
1930年6月,红一军团成立,红六军被编入红一军团辖制。黄公略开始了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
8月,在文家市的战斗中,黄公略率主力部队率先发起攻击,抢先占领制高点。随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将做困兽斗的敌军歼灭,取得了红一军团成立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
红三军在不断的战斗磨练中越战越勇,成为了红一军团的王牌部队。这时,人们将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四人并称为 “朱、毛、彭、黄”,由此可见黄公略的伟大。
毛泽东和朱德
1930年12月28 日,国民党第一纵队司令张辉瓒率领部队气势汹汹冲着龙岗而来,红军在提前获知情报后,随即对黄公略作出指示,要他带部下率先赶赴龙冈,阻击敌人。
黄公略接到命令后便即刻赶往龙岗,在对龙岗地形做了详细侦查后,黄公略对各连队下达了作战任务。此时的黄公略手上只有1个团的兵力,却要正面迎战六倍于己的敌人,任务是危险且艰巨的。
在等候了一天一夜后,张辉瓒的部队出现在了黄公略的眼里。当敌人的先头部队刚刚到达小别村准备休整时,黄公略向战士们示意发起攻击,霎时间,枪林弹雨,硝烟席卷了整个小别村。
黄公略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战士们奋不顾身的气势压倒了敌人,此消彼长之下,红军不断前压,敌人不断后撤的过程中,敌人几乎被全歼。
张辉瓒
到了下午三点,接到包剿命令的红十二军和红四军、红三军团按照计划赶到龙岗侧面,将张辉瓒的4个主力团消灭殆尽。
随后,黄公略亲自率领200名战士,向着张辉瓒的指挥部奔袭而来,此时的敌人早已丧失了斗志,还没反抗便全部缴械投降了。黄公略将整个指挥所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张辉瓒。
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兵力对比,此时的张辉瓒一定不会走太远,于是黄公略吩咐下去,让战士们分散开四处找寻,最后在树林中发现了躲在草丛里的张辉瓒,将其俘虏。
面对敌人的全面溃败,战斗欲望正盛的红军乘胜追击,在龙冈、东韶战斗中将一万五千余敌军全部歼灭,这一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此战是中央红军自建立后以来取得最大战果的一次战役。
黄公略及其率领的红三军参加了大大小小所有的战斗,尤其是在龙冈一战中,更是以少打多,有力地为兄弟部队提供了作战时机。
龙冈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围剿”总指挥羞愧地对蒋介石说道:“龙岗一战,十八师片甲未还。”
蒋介石
1931年4月,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对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经过大家的深思熟虑,决定由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对进犯福田的敌28师发起进攻。
5月5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时,黄公略便指挥着红三军按部就班进入预先设定好的攻击阵地。毛泽东也于当晚赶到红3军军部,同黄公略一起勘探地形。
最后,他们决定依托白云山将军帽的有利地形对敌人展开伏击。翌日10时后,敌军的部队开始进入红三军的伏击范围。
黄公略见时机已到,便示意司号员吹起冲锋号。在激昂的号声鼓舞下,红三军斗志高昂。他们从山上冲下来,顿时喊杀声枪炮声充斥整个战场。
面对突然袭击,敌人毫无准备,仓促间,敌师部指挥机关也被红3军团团包围,敌人被斩头去尾,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师长公秉藩随即发急电求援。
然而,他连发3次电报,消息传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自知援兵无望,他只好带了十几个人逃命。此次福田战斗,红三军取得了重大战果,敌28师近乎全军覆没。
公秉藩
毛泽东更是用“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的豪言壮语来盛赞黄公略。自此,黄公略被称为"飞将军”。
1931年7月1日,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再次集结大批军队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大军。黄公略率红三军与兄弟部队联合作战,在战莲塘、良村战斗中,均取得丰厚的战果。
8月8日,红军主力准备向龙岗发起进攻,途中获悉龙岗守军已有准备,此时不是打硬仗的好时候。而又得到消息称败退的毛炳文率领部下撤回黄陂,于是经过商议后,改为对黄陂之敌实施打击。
为了不让敌人警觉,黄公略率红三军对龙岗守敌发起进攻,看似进攻猛烈,实际上是佯攻,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进攻黄陂。
毛炳文
在听到龙岗的炮火声后,原先准备前往黄陂的周混元第5师不仅按兵不动,还向毛炳文发电,电报称龙岗遭受红军主力攻击,并请求支援。
就在毛炳文还在为派谁去驰援龙岗的时候,自己的阵地上便传来了枪炮声。战斗声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该师就被红军消灭了。
9月4日,自知此次围剿失败,继续下去不过是徒添伤亡的蒋介石下达了撤出苏区的命令。驻扎在兴国的蒋鼎文第九师和独立旅准备撤回吉安,韩德勤的第52师也想一路窜回。
毛泽东收到情报后,决定乘胜追击。接到命令的黄公略率红三军经过一天多的奔袭,在敌人之前赶到兴国的老盘营提前打好埋伏。
蒋鼎文
第二天,敌人开始进入攻击阵地,黄公略亲自指挥战斗。在他的指挥下,红三军表现神勇。他要求战士们争取在1小时内结束战斗。在经过50分钟的战斗后,蒋鼎文的1个旅全部葬身于老盘营下。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向瑞金、宁都转移,意在开辟新的革命红区。在六渡坳遭到了敌机的偷袭,为了给兄弟部队打掩护,他指挥战士们英勇反击。
这时,1架敌机俯冲下来,对着黄公略疯狂扫射。黄公略猝不及防下,身中3颗子弹。这位铁骨铮铮,文韬武略的将军重重摔在了地上。
经抢救无效,33岁的黄公略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为他终身挚爱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得知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袖悲痛欲绝。毛泽东甚至在黄公略的追悼会上悲叹道:
广东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后,党和国家一直放心不下他的妻女,在随后的几年里,彭德怀多次派人秘密打听他们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彭德怀和党组织的努力下,黄公略的遗孀和女儿终于在1949年被找到。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感人的一幕。
是啊,在国家存亡之际、民族危难之时,正是千千万万个黄光略这样的人,他们的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才换来了今天的河山大好。
斯人已乘黄鹤去,但党和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烈士的英魂必定会为后世所敬仰,他们的精神终将永垂不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