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以上科幻片「51年前就拍好的豆瓣90科学大片你家孩子还没看过有资源」
#夏日生活打卡季#
赛先生相信,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航天梦。
“天的那边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星星会发光?”
“宇航员会看到外星人吗?”
那就跟随着赛先生
打开豆瓣高分纪录片——《阿波罗11号》
(电影评分来源:IMDB)
于2019年3月上映的《阿波罗11号》,采用了首次发现的65毫米大画幅胶卷拍摄的影像资料和超过11,000小时的原始音频资料,全景展现了阿波罗11号发射、登月和返回地球的全过程,磅礴大气,赢得了无数好评。
强大的镜头语言,能够直观地让孩子看到陌生神秘的宇宙,眼界大开;另一方面,搭配深入浅出的科普,也能让孩子学到不少物理、地理等知识,充实自我。
在宇宙面前,人类渺小又伟大
(工作人员与履带式运输车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纪录片,庞大机器似乎是主角,但是“渺小”的人类却是这里所有一切的主宰,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出为人类服务的庞大机器,能够成为地球的主人,未来还将驶驾驶着飞船征服宇宙。
宇航员走出休息室,平静地坐上运转车前往发射台之时,土星5号火箭却突然出现了点小麻烦,第三舱段的某个阀门出现了泄露故障,而此时距离火箭预定的发射时间只有2小时45分钟了。
发射控制中心立即派出了由三名技术人员和一名安全专家组成的小组前往现场,处理紧急情况。你看,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但是临危不乱就是他们异于常人的优点。
发射控制中心有条不紊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终于,在火箭发射前的第51分钟,故障被排除掉了。
你们看,再聪明的大脑都有可能会犯错,但具备抗挫力的人会通过冷静、严谨、细致的处理方式将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航天事业中没有超级英雄
不同于多数好莱坞大片的是,《阿波罗11号》并没有刻意塑造三位宇航员——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和柯林斯超级英雄的形象,反而是将他们个人的时刻融入到更大的图景中。
(火箭发射前,各小组确认已完成准备工作)
在伟大的航天事业中并不存在什么超级英雄,而是千千万万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推进控制人员、电气环境控制人员、制导控制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监督监察人员等,同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罢了。
跟宇航员一起漫步月球
与宇航员“大大”一起漫步月球、随着指令舱从大气层一同坠落一般。
《阿波罗11号》首次将真实的影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所有宏伟的场景,包括重达650万磅的机器、哥伦比亚号与鹰号的对接、伤痕累累的返回舱等等,都来源于真实的胶片记录,而不是电脑特效。
我们观看电影之时,就好像是我们自己也在火箭发射基地看着土星5号发射、在太空中回望蔚蓝色的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主创团队在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家档案馆合作的过程中,甚至还发现了一批未公开的65毫米影像合集。
生动再现太空飞船中的每项任务
家长会担心,90分钟看一部纪录片,宝宝怕是坐不住吧。NONONO,《阿波罗11号》的主线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是对人类伟大创举的展现,可这并不是影片的全部。
这里不仅有最振奋人心的时刻,还有高超的电影剪辑手法呈现的宏大的火箭发射画面。
贴心地为热爱科学的孩子们普及太空飞船中的每项任务:
点火、火箭升空、整流罩分离、绕地飞行、登月点火、绕月飞行、登月舱分离、着陆月球、与指令舱接轨、绕月飞行、点火回地球、着陆仓分离等。
换个方式让孩子爱上宇宙科学
影片的最后,当三位宇航员在太空最后一次与地面直播通信时所说的话,成了整部影片的升华。
他们说,“这趟征程的意义远远超过三个人踏上月球,我觉得这象征着人类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探索。”
“这次任务就像潜水艇的潜望镜,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我们三人,但背后却是千万人的努力……”
(阿波罗11号成员,左起: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奥尔德林)
人类所有的伟大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阿波罗11号登月行动一样,它离不开人们的异想天开和脚踏实地。
有些人异想天开,渴望把一个接近300万公斤的巨型火箭从地面发射出去,将三名宇航员送到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表面,然后经受太阳温度一半的高温后成功返回,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而另一些人脚踏实地,将所有的一切,包括助推器、轨道计算、指挥控制、通讯、食物和生存必需品等,全部都做到,这需要大量航天人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
这也是《阿波罗11号》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的启发,
也是赛先生想传达给孩子们科学精神:
异想天开和脚踏实地。
让孩子从小了解科学知识,
不仅能释放孩子的热情与想象力,
感受科技力量,
更能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开创性思维和
突破自我局限的勇气。
爱科学的孩子们,
不要错过任何与科学亲密接触的机会,
任何一点思想碰撞的火花,
都是未来你开创革新的起点,
戳下方“阅读原文”
领取你的第一节赛先生STEM课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