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影视基地「中国的东方明珠国内电影的发源地美国电影中的上海市」

时间:2023-06-25 11:04:00阅读:3720
上海既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城市。自1863年上海开埠以来,随着西方各国的相继介入,上海逐步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对外开放化程度高,也成为世界各国窥视和了…

上海既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城市。自1863年上海开埠以来,随着西方各国的相继介入,上海逐步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对外开放化程度高,也成为世界各国窥视和了解中国最方便简单的通道。

和其他的城市比起来,在美国电影史上,上海在用来表现中国这个大的地域范围时始终是首选。

一、上海何时开始成为国内电影发源地?

美国银幕中的上海经历了纪录片与剧情片,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近年来,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音乐、中国功夫、中国演员、中国城市等等中国符号都在电影中层出不穷,在观看电影时,我们一边惊喜中国元素在国际上的传播,一边又不禁担心,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的美国人,能够将中国元素的真正内涵传递出来吗?

在这些中国元素中,中国城市作为一个电影叙事的空间场所,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然而有幸“露脸”的城市主要是经济繁华的大都市,其中上海作为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特殊城市,一直被美国导演垂青。大概在19世纪末,上海就出现在美国银幕中。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诞生。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很快,电影便流传到中国,来到了上海,这就是1896年在上海闸北的西唐家弄的大众娱乐场所一徐园放映的“西洋影戏”。

电影最早在上海放映,具有非凡的意义。此后,电影与上海这座城市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二、上海在美国银幕中以什么形象出现?

中国城市出现在美国银幕中,最早不是通过电影,而是通过简短的纪录片来呈现的。

1896年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和《李鸿章乘车经过第四号街和百老汇》这两部美国纪录片是最早呈现中国城市的纪录短片。1898年,爱迪生派了一名摄影师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拍摄,他就在香港、上海这两座城市落过脚。

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电影中开始出现中国的城市,这些“城市”中,有的是导演在美国本土通过人工搭建的摄影棚,也有真正在中国城市实地拍摄的。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城市起初主要以上海、香港、北京等经济最发达的大都市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电影市场的需要,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内陆城市也逐渐在电影中“展露头角”。

如《间谍游戏》中涉及到的苏州、《天脉传奇》中的山东青岛与甘肃敦煌、《环游地球80天》中的兰州、《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中的桂林、《阿凡达》中的张家界、《木乃伊3:龙帝之墓》中的西安古城。

而在这些中国城市中,上海作为一个中西方结合的都市,最能体现中国城市的特色。

上海这座城市,既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之地,也是最早在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城市。

三、为何上海市会最先成为西方电影的落脚点?

西方电影选择上海作为中国落脚点并非偶然,电影总是喜欢较著名的、地理位置较优越的城市,尤其是人口众多、开放程度高、娱乐业发达的大城市,这里的人民对电影的到来更加喜闻乐见。

上海于1863年开埠,此后各国人民都来到上海。在西方的介入与侵略下,上海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中西交汇的都市。

六十年后,上海已经堪比美国的纽约市和英国的伦敦市,成为颇具实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对外开放化程度高,也成为世界各国窥视和了解中国最方便简单的通道,因此在美国电影中,始终将上海作为表达中国形象的首选。

在美国电影中一直不乏上海形象的掠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殊城市,具有东方巴黎、十里洋场的异域风情,这也正是美国导演偏爱在上海选景的一部分原因。

作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这里有法国租界、英国租界、德国租界、日本租界,具有明显的中西方混合文化,处处显现着异域感和风情感,这就吸引了美国的导演。

上海的文化氛围非常适合美国电影的创作需要,这种独特的东方景观,满足西方人对遥远东方的遐想,也适合作为故事的叙事容器。

在对上海的展现中,美国电影主要偏好选取三个不同时期,首先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上海开始飞速发展,是个中西交汇的十里洋场;

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个时期则是将上海作为未来故事的发生地,多见于科幻片中。

而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将新中国视为红祸烕胁,拒绝承认共产主义制度,抹黑新中国,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以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尚未回归的香港为主,而对上海的涉及非常少。

美国电影热衷于讲述上海的城市故事,城市空间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在银幕之中,就像绘画的底色,可以渲染电影作品的基调、象征人物的性格、暗示故事的主题等。

选择上海作为影片开头时,往往能够令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走向产生期待和猜测。

伯爵夫人》电影一开头就展现了1936年老上海拥挤狭窄的弄堂,既直观地交代了电影所处的环境与故事发生的背景,又通过居住环境展现了人物地位,女主角一家是被俄罗斯上层社会抛弃的、流亡到上海的底层人民,居住在逼仄的里弄。

《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也在开头展现了1935年上海的夜总会,男主人公琼斯博士在这里和当地的一名黑帮进行交易,这位黑帮老大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一一努尔哈赤的骨灰后却不想遵守承诺给予琼斯钱财反而想杀掉他,于是双方在这里展开斗争,最终琼斯博士带着被无辜卷进纷争的夜总会歌手威莉,与小男孩一起逃往印度。

同样,《太阳帝国》中,开篇就将镜头对准黄浦江面:腕脏的江面上漂浮着花环、白色小花和几副装着尸体的棺材,镜头随即转到了江对面,在一片雾气中,导演又朦胧模糊地展现了江对面的上海景观,整个上海充满着灰色的雾气和灰暗的烟雾,奠定了影片阴郁的基调。

纵观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上海,可以看出其偏好选取街道、标志物、车站、码头和舞厅、酒吧等意象,展现这座东方城市的特色,或作为电影叙事的空间。

电影中经常呈现上海的街道,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和秩序。而美国导演对上海特有的标志物的选择,成为隐喻上海的影像符号,只要镜头里出现了这些标志性符号,有时导演并不需要加字幕提示,观众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上海。

早期美国电影喜欢选择苏州河作为老上海的标志,随后开始展现了黄浦江的工业区,而随着八九十年代浦东的开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建筑开始成为上海的象征,被频繁地运用在美国电影中。

例如《碟中谍3》这部动作片中有许多节奏快、场面刺激的场景。为了突出这种刺激感,导演在东方明珠塔、黄浦河和上海的其他代表性景观中安排了这些情节。

当男主人公从数百米高的建筑外的玻璃墙上快速滑落时,剧情的紧张和刺激就在高耸的建筑群画面中得到体现。《纽约客上海》与《上海之吻》中男主人公初来上海时居住的酒店和公寓都坐落在黄浦江边,在室内的落地窗中能清晰地看见东方明珠塔。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现代性过程,首先是从物质形式开始的。这些物质形式,构成了现代性在上海的外部表征,也体现了早期上海别样的“摩登风情”。

西方殖民侵略一方面书写了丧权辱国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上海的现代转型。

对于现代物质文化文明的到来,租界作为一种实存性的现代性启蒙空间,成为西方文明的示范区,再经由租界传播至华界,及中国内地。

在描绘上海的摩登场景时,美国电影主要将镜头对准舞厅、现代化赌场等交际与消费空间,这些娱乐场所由西方传入而来,借着这些镜头,导演似乎在表达着这样一种意图:

正是由于接收了西方文明,上海才逐渐步入摩登城市,拥有了时髦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

美国电影对上海的呈现,一方面可以唤起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让中国观众产生认同感;

另一方面,也通过异域情调的展现,激发其他地域人们的观赏兴趣,在地域之间的审美落差中丰富他们的欣赏视野和认识能力。

总体来看,上海在西方人眼中逐渐现代化、都市化、未来化的趋势已在作品中展露无遗。

四、上海市的形象在中国电影中的转变

在全球化范围内构建与塑造中国城市形象、输出中国城市精神,还是要寄希望于本国电影。

中国电影还要将工夫花在深挖深厚的本国城市文化之上,将城市文化与精神融入电影的叙事中,并且反思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习和借鉴美国电影创作与营销传播思维,成功建构和输出正面且接受度高的中国城市形象,输出富有文化内涵与城市底蕴的中国城市精神。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