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走进现实「当科幻走向现实如何才能叫人身心沉浸」
科幻文化,在最近的数十年内,从过去的小众爱好,成为了最大众的流行文化之一。科幻从扁平的文字,走向宽广的荧幕,从读者们的想象,成为可视的体验。在近十年内,由于各类主题游乐园和文旅综合体对科幻题材和文化的开发,科幻进一步走入了现实,成为了能够亲身去感受的体验。
如果说,科幻产业1.0,是以科幻文学为主导的想象力消费时代。而科幻产业2.0,是影视和科技结合的科幻视听消费时代。那么科幻产业的3.0版本,就是以高科技应用为支撑的科幻场景消费。
如果说科幻1.0是故事驱动、科幻2.0是视听体验驱动,那么科幻3.0就是场景驱动。从科幻1.0、2.0再到3.0,科幻叙事元素逐步向科幻场景元素迭代,科幻载体从媒介空间向现实空间延伸。科幻不再仅仅是文本和屏幕世界中的虚拟场景和遥远想象,而是走进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沉浸体验,在高科技驱动下,实现科幻的“现实化”。
美国的环球影城将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探索、海洋冒险、地球灾难等特效场景运用3D4D5D等技术加以再现,将虚拟的科幻场景和真实的在场体验融合一体,让游客沉浸其中,成为和迪士尼齐名的文旅IP。
法国的未来世界,将科学和艺术结合,以探索未来为主题,通过声光电、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呈现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生物的科学世界和艺术想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休闲和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科幻新兴业态。比如贵州科幻谷、重庆科幻乐园、长春科幻影城等主题乐园和园内推出的沉浸式演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科幻文化体验;北京的中国科幻大会、南京的蓝星球等科幻赛事和会展活动,展出各种科幻概念、科学艺术设计和黑科技潮品,成为科幻迷的“朝圣地”;还有科幻主题的密室逃脱、剧本杀、餐厅商场等在各个城市开花,打造充满科幻元素和炫酷风格的城市新空间。
我们看到了林林总总的尝试,也看到了这些年来科幻产业的持续进步。如何让科幻越来越真实地走向现实世界,也成为了各类商业地产和文旅综合体的在一直探索的课题。新消费的热潮仍然在迭代,文商旅综合体逐渐“内卷”,内容升级、场景优化、运营创新都在进一步深化。
角色再拓展
科幻3.0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角色的再拓展:让角色在作品之外拥有更广阔、更丰富的背景,更具有现实互动的可能。这就已经可以让角色的生命从作品延伸至现实,也使得角色被进一步开发成为可能。
所谓角色再拓展,我们最常见到的方式,就是迪士尼里数百名角色共同进行的花车游行,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地走一遭,但也足够让粉丝们满足尖叫。
而更进一层楼的,就是要用角色和粉丝进行真实的互动,在充分表现角色在作品内特点的同时,也能和作品外的粉丝进行实时对话。这种互动的核心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现实世界依然Stay in character。
在北京的环球影城刚刚开业的时候,大多数项目都还处在“排队排队再排队”的状况中,但负责跟游客们拍照唠嗑的威震天已经完全成了网红。他完美表现了威震天角色中对人类富有敌意的性格,把爱吐槽的风格融入了和游客们的互动中,而且将分寸掌握得极好。
更关键的是,这种将角色拉到现实中的做法,让这个角色不再只是粉丝们的心头好,更吸引了众多从没有了解过《变形金刚》的游客。对一个十几年前第一次上映的科幻作品而言,这样的角色拓展再一次激活了原IP的的生命力,它的商业价值也得以在走向现实的角色中,得到提升与延续。
故事再体验
在科幻走向现实的过程中,故事的再体验,可谓是目前阶段商业探索的核心。其中,“沉浸式”这个理念,也在商业地产和娱乐版图形成一波热潮。
沉浸式产业几乎覆盖文旅新兴消费的所用领域,沉浸式夜游、沉浸式灯光秀、沉浸式展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餐厅等文旅消费新业态层出不穷。
在整个沉浸式娱乐产业版图中,从经济价值到业态综合性,主题乐园无疑成为了沉浸式体验的“头号玩家”。在过去几年里,主题乐园巨头环球影城和迪士尼相继推出数个“引爆级”主题景区,比如迪士尼的《星球大战:银河边缘》,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和国内华强方特《熊出没》乐园等。
主题乐园之所以成为“沉浸式体验”消费的头号玩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能提供的不止是一次“体验”,而能提供整套的深入人心的故事和场景与之配套。因此这些人气爆棚的主题乐园得以做到很多其他沉浸式体验做不到的事情:将IP中标志性的故事体验与科技赋能相结合,创造沉浸式极致体验。
这条发展路径,是国内外各类体验型消费都在做大力探索的路劲。借助AR、VR、MR等技术,无疑可以让故事的再现越来越真实,但是沉浸式的体验,一定不会止步于此。
场景再朝圣
“沉浸式”这件事,在满足了感官需求之后的新阶段,就是心理的沉浸。到这个级别的沉浸式体验,有点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心流”——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放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获得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要实现这种感受,就不仅仅是靠场景的重建就可以完成了。就好比每个去环球影城的人游客都知道,这个哈利波特园区和大阪的园区一样,都是场景复刻再搭建,游客的代入感也依赖他们自身的“信念感”,并不会有去到一个真实的科幻拍摄地的“朝圣心态”。偏偏大多数的科幻迷,都是热衷于在现实世界里抓到科幻世界的一鳞半爪的。
在豆瓣上有个#跟着电影去旅行 的话题,有600多万的浏览量,其中大部分就是各种电影的粉丝在寻摸,各种电影都是在哪里取景,或者运用了现实世界的什么地标。其中不乏大量的科幻片和动画片。
这种需求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英剧Sherlock爆火的时候,就有一个女生做了一份分析,解析剧情中Sherlock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借用了取景地的那几栋楼房的视线死角,是如何拍摄的。最终这份分析衍生成为了一个300多页的《夏洛克英国漫游指南》,并在粉丝间广为流传,成为他们自己游览英国的重要指南。
很可惜,这类需求存在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能够被主题乐园或者其他商业地产所重视。这种“朝圣之旅”,也一直只被当做旅游行业的一种需求。
实际上,主题乐园和商业地产可以围绕此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因为科幻内容的制作,就是可以把第一现场放在未来供粉丝游览的地方的。在科幻内容中的标志性场景和道具,将是这类乐园或者地产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真的能有这样一个地方,那么粉丝去拜访的心态,也就不再只是“游玩”或者“打卡”,而会成为真正的“朝圣”,其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比之前单纯的场景重塑,更是高出了几个级别。
尽管现在国内外大部分的科幻再现,还停留在“故事再体验”的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技术日臻成熟的未来,精神层面的寄托和认可,将成为科幻文化走向现实更核心的元素,也将带来更大的价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