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陪伴我,熊出没伴我熊芯内容介绍

时间:2023-06-23 17:11:49阅读:3405
上周日去电影院看了《熊出没之伴我熊芯》。总的来说,熊强元叙事的转变让人惊叹,科技与伦理的呈现让人深思,爱之主题未落俗套。影院里咯咯咯的笑声让人愉悦。1影院里咯咯咯的笑声这是我第一次看《熊出没》的大电影…

上周日去电影院看了《熊出没之伴我熊芯》。

总的来说,熊强元叙事的转变让人惊叹,科技与伦理的呈现让人深思,爱之主题未落俗套。影院里咯咯咯的笑声让人愉悦。

1

影院里咯咯咯的笑声

这是我第一次看《熊出没》的大电影。

据说前两年有些成年观众想看,还得“借个孩子”,不然有点不好意思。

我不太想一个人去看,主要是担心影院里都是“熊孩子”,叽叽喳喳踢踢踏踏,要是我被环绕了可怎么办?

家属的工作跟“芯”有关,得,抓了一起去!

▲图:《我们》,陈冬兰作

没想到跟我们一样没有随身携带孩子的观众也有不少,而且整个放映厅也没遇到熊孩子。

倒是孩子们咯咯咯的笑声,让我觉得观影过程十分愉快!他们的笑点非常低,比如,大人觉得根本没有笑点的小互动他们也笑个不停。而且,笑是会传染的,有一个小领笑员笑了,咯咯咯声很快就会连成片。

也许,我们大人对很多事物已经缺少了惊奇感,得感谢孩子们带我们重新感受世界。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不过,我旁边有一家带了一个两岁多的女孩和一个四岁多的男孩,他们都在放映十来分钟的时候就表示不想看了。又挨了二十分钟,还是不想看,家长只好把他们带了出去。

孩子太小的确不建议看。首先还不是影片内容问题,而是一部电影一般时长一个半小时,太小的孩子也坐不住啊。再者,放映厅黑乎乎的,光源全部来自屏幕,长时间处于这种光照环境,对幼儿的视力发育不好(大部分资料显示,至少要五岁左右眼睛才基本发育成熟)。

一般情况下,上小学了再去影院更合适。学龄前的孩子,心智发展还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家长多给他们讲故事、读绘本、唱童谣,多一些身体互动和身体演绎的活动才更适合他们。如果要看影视作品,也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注意科学用眼,以及适当的解释。

总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可爱,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合宜的精神食粮,不必跟风。

2

熊强元叙事的改变

当年《熊出没》播第一季电视剧集的时候,就是光头强要伐木、熊大熊二要阻止,很简单也很套路,对于大孩子和大人都是没有吸引力的。

没想到,《熊出没》早就已经跳出了“伐木工人VS森林居民”或者“人类VS动物”这样的设定。

看完《伴我熊芯》之后我补了几番大电影。发现《熊出没》从第一部电影《过年》起,就开始重塑人物与矛盾了。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光头强是一个底层小人物,伐木只是他的工作。一个卑微的打工人,一年到头努力工作,却被老板拖欠工资,过年都买不起一张火车票,对父母依然报喜不报忧……

熊大熊二以前捉弄伐木工人,这是对家园的保护。现在,他们同情一个卑微的打工人,帮助他回家。

在这之后的电影,光头强的职业开始改变,变成护林员,变成导游……

如此一来,熊强元叙事就变成了两个天真的孩子和一个底层人物之间的故事,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熊出没》完成了从子供向的低幼动画到老少皆宜的合家欢的转变。

而且,光头强和熊大熊二的关系不远不近,奇幻、科幻和穿越也百无禁忌,故事架构的包容性极大。

在不断进化中,《熊出没》电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了!

3

科技与伦理的呈现

回到《伴我熊芯》。

看完电影,我和家属聊了一路人工智能。熊妈妈是能主动学习、并且有情感的机器人。这当然是目前所没有的强人工智能,也是故事里的反派想要夺取的技术。

联想到这几天 ChatGPT 带来的震撼,我不由得感叹起技术的强大。

但是,家属提出,既然有爱,那么也可能有恨。

我心中一惊,对啊!而且,不仅有爱有恨,还可能因此被操控。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熊妈妈就因为有了母爱,被反派篡改记忆,并用“孩子”来要挟。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熊妈妈被反派利用,追捕苏洛博士和光头强他们,后来又反抗反派的命令,可以说是违背了第一、二定律。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但问题是,第二定律——该听谁的命令?有正派与反派,但反派也是人。

于是阿西莫夫增补了「第零定律」: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可是,“人类的整体利益”,连人类自己也想不明白,更不用说机器人了。

在阿西莫夫之后,又有人补充:

机器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认自己是机器人。

熊妈妈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是机器人,才会被反派进行情感操控。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于是问题又回到:机器人可以有情感吗?

难怪威尔·史密斯说,“机器人本身不是问题,科技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问题。”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伦理问题一定是要被人类郑重探讨的。

当然,小观众不必懂这些,剧组可能也没想这些。我只是觉得《伴我熊芯》也许无意中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符码。

4

爱之主题未落俗套

元叙事和科技伦理都是题外话。那么,如果要解读,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爱”。再具体一点,是探讨“爱是怎样形成的”。

熊妈妈只是接受了“照顾两只小熊”的任务,为此,她要学习怎样喂养、哄睡和玩耍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小熊和熊妈妈互相有了感情。因此,等苏博士找到救护站收养小熊时,熊妈妈舍不得小熊,愿意继续照顾他们,主动当他们的妈妈。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对于熊大熊二而言,后来得知妈妈是机器人,并不是他们的亲生妈妈,那又怎样?

感情是以真心换真心,而不是以血缘、种族来定的。

什么是真心?

真心就是熊妈妈对熊大熊二,熊大熊二对熊妈妈啊!

真心是在行动中灌注了爱。

什么是爱?

爱就是熊妈妈说的那样:因为你们,我成为了妈妈,我感谢你们。

爱不是索取,不是奉献,不是居功,不是逃避。爱是感谢,感谢有你,让我有了真心。

否则我只是一个机器人。或者,我只是尚未遇到你之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我,而不是这个我。

▲图:《伴我熊芯》海报,来自网络

虽然母爱题材很多,但《伴我熊芯》对爱的理解是存在主义的,是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成熟的爱」,是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所阐释的爱。在这一点上,它也是不错的。

当然,这部电影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说反派和部分剧情让人想起《超能陆战队》;再比如说多主角会导致代入感较弱……

但是,不完美是恒常的。不必过分神话,也要相信进化。

回到我们自身,每个人也不完美。熊妈妈也不完美,然而磕磕碰碰的陪伴也终将成为最珍贵的回忆,成为永远的琥珀石。

感谢你读到这里。欢迎关注我: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硕士,希望用学术服务社会,十年中小学教育实践,多年开设童书阅读、儿童电影课程,即将出版儿童电影课程著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