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文言文怎么说,古文观止名言读后感

时间:2023-06-21 23:46:59阅读:3247
昨天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假如像读其他书一样,给《古文观止》写一篇观后感,该怎么写呢?多么有趣的问题,《古文观止》是传世经典,敢对经典指指点点,简直就是亵渎,但想必书里的作者们,不会责怪后辈的鲁莽,反而可…

昨天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假如像读其他书一样,给《古文观止》写一篇观后感,该怎么写呢?多么有趣的问题,《古文观止》是传世经典,敢对经典指指点点,简直就是亵渎,但想必书里的作者们,不会责怪后辈的鲁莽,反而可能支持鼓励,毕竟读古文之人,越来越少了。

我是2017年注册B站,当时就有进站必看的一系列经典视频,说实话,一大半都看不明白,不知道火的点何在,在B站混久点,各种梗都熟悉了,再回看就懂了。某种意义上,《古文观止》和“进站必看”视频差不多,中学时代曾经翻开过,实在读不下去;如今人到中年,才慢慢品出味道。

把《古文观止》放到世界文学史上,就会发现,几乎找不到同类。“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极为核心的地位,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文章不仅是文人阶层的门槛,还能够当官,并且体裁不限,整本《古文观止》,有史、序、表、诏、信、碑,只要写得好,都能流传千古。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是论坛,那么《古文观止》就是精华榜、热搜榜、推荐榜、引用榜,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快速绿色通道,是阅读性价比最高的书之一。

第一个感触是:熟悉。就像走在大街上,临街商铺用大喇叭放着歌,这些歌是《半岛铁盒》《天黑》《爱的主打歌》《热带雨林》《蓝莲花》,恍惚间回到2002年。

被网络小说用烂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原来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经常挂在嘴边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出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原来是歌曲名字,应该写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中间还有两首《阳阿》《薤露》,代表中间阶层审美。

不由感叹,这就是汉语的“元宇宙”。

第二个感触是:沧桑。一本《古文观止》不过区区13万字,加上注释和译文也不过30余万字,几天功夫也就翻完了,可是2000余年就这么过去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热闹场面还没消散,只隔了五篇文章,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他在结尾处感叹:兰亭已矣;王羲之的兰亭已经成为废墟了。

前天读完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昨天看到王勃“屈贾谊于长沙”的感慨,今天就看到苏东坡的《贾谊论》。恍惚间,一千年就过去了。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第三个感触是:真情。古人对文字有种虔敬,文不仅载道,还要赋真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些千古名篇自不必说,另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藏着滔天的情绪,例如司马迁在《伯夷列传》里写到: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也在疑惑,为什么恶人享富贵,好人无好报。司马迁就是因为上书替李陵辩解,才遭受大难的,而李陵在《答苏武书》中详细写了他的事迹,以五千之众,对匈奴十万之军,不幸被俘。汉武帝埋怨他未能为国战死,杀光了他的家人。他在信里对苏武说:“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足下胤子无恙,无以为念,努力自爱”。

这要是拍成电影,该是多么伟大的传世之作。

虽然很喜欢苏东坡,但很遗憾没有看过他的全集,应该读但没读的书实在太多了。《古文观止》收录他17篇文章,算是系统性加深理解。

他年轻的时候,何等意气风发,胸中自有治国平天下的豪迈,他写了《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四篇人物品评,大大咧咧的指出这些人的错误,比如“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比如“古今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他自信不会犯历史上那些人的错误,一个闪闪发光的未来在等待他,他哪知道后来。

他是个有趣的人,古代文人,有时不得不写“拍马屁文章”,李白、韩愈都写过,也都很棒,但个人认为,苏轼的《上梅直讲书》是历史第一,他以特别的视角,不卑不亢的达到目的,比如“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既夸了欧阳修梅饶臣,还夸了自己,毕竟知音才能读懂知音。

苏轼是懂“摸鱼”的,在《喜雨亭记》中,他说: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幸亏下雨了,老百姓能有丰收之年,既没有饥荒,也没有盗贼,不然咱们可就没时间摸鱼了。

余秋雨写过《黄州突围》,专门讲苏轼在人生困顿之时的觉悟,其实我认为写的不好,因为余秋雨一生太过顺遂,在体制内外都取得了成功,是很难共情苏轼的。

虽然不敢自比苏轼,但也算经历过人生的波折,所以特别能够读懂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相隔只有几个月,但心境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何以至此,莫非中间发生重大变故?

其实人在困顿中的常态是:情绪的上下极端波动。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悟道,人生进入新境界,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恰是《前赤壁赋》的心境,人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是狗屁,“惟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但很快就会落入另一个极端,人生已经过去大半,年轻时的理想一个都没实现,“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这是《后赤壁赋》。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徘徊,这才是人生困顿之时的真相。

所以,人生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