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镇的守正与创新柳林孟门镇再生资源服务站护卫黄河安全纪实

时间:2022-08-26 13:54:22阅读:4237
地处柳林县西北处黄河之滨的古镇孟门,因为大禹治水时在此疏通河道而留下“禹王石”的神奇传说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建成再生资源服务站,在疏通河道治理水患方面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柳林县孟门镇党委书记李国兵介…
  • 黄沾(JamesJ.S.Wong),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

地处柳林县西北处黄河之滨的古镇孟门,因为大禹治水时在此疏通河道而留下“禹王石”的神奇传说而名扬天下,如今又建成再生资源服务站,在疏通河道治理水患方面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柳林县孟门镇党委书记李国兵介绍说,“今年以来,我们孟门镇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结合‘六乱’整治、‘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重塑性、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宣传引导并行、分类处置并举、奖励惩罚并重’的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思路,建成了再生资源服务站,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鼓励和肯定,率先为全县乃至全市人居环境整治作出了有益探索,也为黄河增添了新的生态安全屏障。”

坚守治理黄河的优良传统

“河出孟门治水艰,禹王石印话当年,桀骜巨龙被驯服,方有如今岁安澜”。孟门地处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素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也因此得名“孟门”,自古就是守卫黄河安全的坚固屏障。相传,大禹曾在黄河流域孟门段组织疏通河道,治理水患,留下“禹王石”的神奇传说。《吕氏春秋》中描述“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

柳林县孟门镇党委和政府在疏通河道治理环境方面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多年来下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采购配备了垃圾挂壁车、垃圾收集车、路面清扫车、挂壁垃圾桶等垃圾处理设施……虽然经过多次人居环境整治,不间断治理农村“脏、乱、差”等顽疾,但效果不很明显,反弹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垃圾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人居环境得不到根本改观,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如果随着雨水流入黄河,轻者影响黄河水质,重者可能造成河道堵塞,成为黄河水患灾害的巨大隐患。

重压倒逼孟门镇党委政府转变思路,通过建立再生资源服务站,作为全镇回收垃圾的集中处理站点,利用积分兑换等奖惩制度,调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收集,然后交存到镇政府再生资源服务站获取积分兑换物品,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封堵河道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疏通河道的工作思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原有治理措施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孟门镇探索建立了再生资源服务站治理环境污染的新路径。具体做法是:镇政府再生资源服务站设立9类不同垃圾存放处,由专人对回收垃圾分类计量登记兑换积分,计入居民个人积分储蓄卡。根据积分数量兑换洗衣服等不同的生活物品,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一位曾经到镇政府上访的常客,现在只要看到有烟头纸屑,就主动收集起来去兑换积分。据悉,全镇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已经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随意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服务站对居民户、机关站所转运来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再放入设置的相应垃圾区域内。镇政府投资6万多元购买了垃圾分类处置和垃圾利用的机器,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发现乱扔垃圾的现象,要扣除居民户积分。

孟门镇通过设置再生资源服务站,运用创新性的“疏导”办法,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收回废旧布料16吨、塑料6吨、玻璃12吨、废纸3.4吨、金属1600斤、烟头230斤、电器160件及其他废品230余件。已兑换洗衣粉65袋、洗衣液30桶、香皂80块、洗洁净80 桶、拖鞋20双、牙膏30支、卫生纸88包、食盐86包、醋13桶、酱油15瓶、麻油22 桶和白面35袋。通过几个月的垃圾分类处置实践,往日随地可见的垃圾变少了,乱扔乱倒现象少见了,农村人居环境变好了,群众文明程度提高了,村容村貌随之焕然一新。

凝聚黄河安全的强大合力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镇政府再生资源服务站引导下,群众堆肥处理剩菜剩饭、瓜皮果壳、炉灰炉渣、枯枝败叶等不可回收垃圾40余吨;对上交的可回收垃圾,积极与大型资源利用企业对接,加工成玻璃制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工艺品等,实现了垃圾循环利用。目前,已向加工企业转运布料26 吨,金属1700余公斤;建立爱心超市,在回收的布料中,精心挑选较新衣服等物品清洗消毒后,捐赠真正需要的群众20余件,让资源得到了再生利用。

吕梁日报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