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戏院繁华的台东福寺路4号的光陆大戏院

时间:2023-05-31 00:21:04阅读:2353
德占青岛后,以杨家村为界,在村东面修建居民区,称为"东镇",后扩建为台东区,这里属于旧青岛的市区北界,在向北就是城乡结合部的四沧。与前海一带不同,这里主要生活的,是中下层中国人。1920年代,随着地方人口的…

德占青岛后,以杨家村为界,在村东面修建居民区,称为"东镇",后扩建为台东区,这里属于旧青岛的市区北界,在向北就是城乡结合部的四沧。与前海一带不同,这里主要生活的,是中下层中国人。

1920年代,随着地方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生活娱乐和基本服务需求提高,1928年在东镇的台东一路附近,出现了一座大型综合市场区,集中了吃喝玩乐各项内容,除了售卖日用百货、果蔬副食品以外,还有落子(音涝,即评戏)、书场等文娱场所,就像是胶澳商埠区劈柴院的翻版。

这一年,有地方商人万仲义和刘德美二人,看中了这一块的文娱潜力,在市场内选择了其中一隅,投资修建了一座戏院,最初叫"商业茶台",表演项目主要是素衣京剧清唱,可供应茶水点心,后扩建为正式商业舞台,开始演出京剧和评戏、地方戏,场地设置为双层结构,总计观众席位七百余。

由于市场规模和层次需求所限,相对有些名气的演员对这里都不太感冒,认为这边的观众群体大多品味素质不高,因此在这里出演的演员,多数是在地方上的二三流演员,相对来说,票价也要比大型舞台便宜许多。对于喜爱听戏的群众,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1932年,"商业茶台"更名为"同乐茶园"。当时的座位票码,据资料载,白天的演出,头等座二角,二等座一角。夜戏则要贵一点,头等座四角,二等座两角,包厢全座是四元,单人是四角。提供水果干果等吃食,每盘两角,服务小费等由观众另外给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全国文娱事业遭受严重打击。青岛沦陷后,日本人成立了日伪汉奸政府,吕耕三、裴君衡等人买下了青岛所有的大小戏院,平度路上的大舞台改称"新光陆大戏院",东镇商业舞台改称"台东光陆戏院",海泊路上的广兴里电影院改称"光陆电影院"。台东光陆戏院由赵兰亭(天津天宝大戏院经理)任经理。

几家戏院走出联合经营道路,"光陆"之意,不言而喻。三家归一统之后,到青岛演出的名角们,有时也会按照场地的要求,在大舞台表演之后,再到中小戏院进行演出,由此台东光陆戏院也会接到名角的场次。

1944年2月,东镇的光陆戏院再次易主,由祖籍黄县的青岛华东商行经理吕富琛、上海慎源商行经理王逸尘,和祖籍蓬莱的原戏院经理赵兰亭,三人合资继续经营戏院。日伪时期,台东的光陆不仅承办曲艺演出,也会放映电影。虽然场地易主,但"光陆戏院"的名字保留下来。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光陆大戏院重新开张营业。最初的戏院经理仍是老东家吕富琛,次年中,改由青岛梨园公会会长周麟昆任经理。青岛梨园公会的地址在李村路8号,梨园行素有团结互助之传统,每年举办"义演",筹集善款救济贫困同行。会长周麟昆曾经救济过落魄青岛的评剧名家新凤霞。周麟昆逝世后,新凤霞不忘当年帮助之情,曾在《人民日报》刊文悼念。

会长周麟昆属于京剧麟派,是岛上著名京剧名伶,曾经主演过《徐策跑城》等麒派名剧及《狸猫换太子》等连台整本,技艺精良,颇有口碑。周麟昆与新凤霞在光陆合作时,采取了许多灵活的演出模式,比如"京评两下锅"的方式。

"两下锅"是两个不同曲种在同一舞台上演出的表演形式,如今在戏曲晚会、联欢晚会上,为了精简表演时间、营造演出气氛,还会采取这样的形式,在普通演出中已很难见到。如果是三个以上的曲种出现在同一舞台,就称为三下锅、四下锅。也有在同一部戏中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曲种的形式,也称为"几下锅"。

当时周麟昆与新凤霞采取的演出形式,确实也动了一番脑筋,一是他二人轮番压大轴,这也是由于新凤霞的唱功够用,才能够做得到;二是在同一台戏中,京评剧各唱各占一场,轮流上演;三是同在一台表演,却是京评对唱。这些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不少群众目光。1949年周麟昆离开青岛去了台湾,组建麒麟剧团,再没有返回青岛。新凤霞在青岛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前途,也离开青岛。

过去戏园子里,有自己专门有一套"班底",为走穴的艺人到戏院演出时,提供配戏龙套,这样外地艺人就不需要携带自己的班子,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一般地方上的"班底",都是通晓多个角色戏码的多面手,加上行头、锣鼓等搭配,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没有外地名伶邀演的时候,戏院也可以自行组织演出。

光陆大戏院的班底叫"共和京剧团",周麟昆委托刘德舜(他的儿子是麒派老生刘宝英)为主要负责,在青岛存续时间最长。当时的"永安"、"光陆"是一家管理,演员、布景都可以通用,一般大剧团来青,大都先在"永安"演出,完毕后再到"光陆"上演。许多名角,如女老生张少楼、海派武生周云亮、著名旦角杨荣环、武生袁金凯等,都曾在"光陆"献艺,配戏的班底都是"共和"。

在不断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共和吸取了许多演出经验,也排演了许多剧目,譬如《白毛女》、《十五贯》、《碧海扬州》、《刘介梅》、《搜书院》等,水平不断提升。

青岛解放后,光陆戏院重新进行改扩建,舞台条件得到改善,调整了座位,观演环境有所提升,此时,为了照顾工人地区的文化生活,剧团来青,除了在市南演出,到台东光陆戏院变成一项硬规定,从而结束了台东剧院缺少名角的历史。1959年,共和京剧团解散,部分演员并入青岛市京剧团,另一部分则改行。

1960年代,光陆戏院更名为"遵义剧场",改建后,建筑面积扩展至两千六百余平米,砖混改为钢架结构,设有座位1225个,舞台设备齐全,除了演出戏剧,也播放电影。

当时,剧院里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安排,种类丰富,如曲艺、歌舞和特色剧种等,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到"遵义剧场"看电影或看戏是很时髦的事情。"遵义剧院"的场地较大,适合集体活动,所以工厂和学校经常到这里包场,进行文娱活动和播放影片为,是丰富业余生活的好场所。

后来,台东地区的商业升级改造,戏院拆迁,原址修建了如今的万达商场。七十多年历史的光陆戏院就此成为历史。

(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限于学识,本篇图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