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散打李伯清,李伯清成都散打评书
2000年5月,李伯清为了进入体制内,哭着离开了成都,来到了重庆群众艺术馆,发誓再也不回成都。
同样是2000年,重庆“言子”吴文。为了同一目的,离开重庆,来到了成都,加入了峨眉电影厂。
李伯清
李伯清和吴文都是著名评书艺术家,竟然为了同一个目的—进入体制内,而离开了自己成名的城市,去到对方的城市,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
李伯清出生于1947年,14岁参加工作,在木器厂当过工人。
1973年辞职,花了50元,买了架架车拉河沙,第一份拉沙工作是从南门大桥下的羊皮坝往位于暑袜街的省物质局拉河沙。
后来又搞了一张6级厨师的假证明,在省博物馆当过临时工厨师。
这本来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结果因为单位放电影《攻克柏林》,正式工可以看,临时工不让看,心里不平衡,愤而辞职。
李伯清
辞职后蹬三轮车,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在1980年进入评书行业。
李伯清进入评书行业后,终于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在评书行业慢慢小有名气。
但是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舞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愿意到茶馆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评书行业开始走向衰败。
李伯清和徒弟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伯清挽救了评书行业,他改良了传统评书,开始专注于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散打评书”。
从1994年开始,李伯清突然就红了,从成都市辐射西南三省,大家都知道了“假打”李伯清。
李伯清很红,却依然很郁闷,因为体制内的人依然很看不起他,四川没有一家正式的曲艺团体愿意接收他。
巴蜀喜剧铁三角
东边不亮西边亮,就在这个时候,重庆群众艺术感向李伯清抛出了橄榄枝。
吴文,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出生于1959年,刚好比李伯清小一轮。
吴文18岁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因为从小就喜欢文艺,于是进入沙坪坝区曲艺队当故事员。
吴文
那是文艺百废待兴的年代,群众娱乐生活相对单调,说评书讲故事是社会上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吴文在文艺队就跟李伯清在博物馆当厨师一样,都是临时工,心中憋着一股气。于是他最终决定下海自己单干。
离开曲艺队后,吴文作为个体户继续在各个学校讲故事。并且它是整个川渝地区,唯一有工商局执照的曲艺个体户。
执照上写着演出个体户,经营范围曲艺,地点是流动,人数是一人,注册资金200元。就这一条,吴文就可以吹一辈子牛。
吴文
1997年,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李伯清依靠“散打评书”已经大火,重庆华夏音像公司老板觉得四川有了李伯清,那么重庆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评书代表人物。
于是他想到了嘴皮子很溜的吴文。
于是吴文将方言、俚语、俗语和歇后语统称为“言子儿”。然后他将这些言子儿通过故事、段子包装成脱口秀,一炮而红。磁带卖到脱销。
这些言子儿蕴含人生智慧、外加一些从生活里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通过本土化、通俗化、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广达重庆人的喜爱。
吴文
其实就和李伯清的散打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文火了但是他和李伯清一样,都只是民间艺术家,接下来的一件事,坚定了吴文进入体制内的念头。
吴文的师父凌宗魁、徐勍,师爷陈子贤都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也是民盟成员。
吴文在重庆文艺界有些名气后,师爷陈子贤觉得吴文在社会上做了一些公益活动,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准备介绍他参加民盟。
但由于民盟组织发展盟员的门槛必须是中高级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文艺界知名人士,而吴文虽然有一定知名度,只是个体户,惨遭拒绝。
吴文
经过努力,2000年,吴文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峨眉电影制片厂,终于成为了“体制内”的人。
吴文去峨影厂演员剧团报道时,在厂门口一支烟抽了半小时,抽的不是烟,而是回味这些年的为了达成这个梦想付出的努力。
李伯清到重庆后,担任了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群众艺术馆专门设立了“李伯清散打艺术办公室”,还给他评了国家一级演员,副研究员的高级职称。
吴文到了峨眉电影厂后,也评了国家一级演员。2003年如愿以偿的加入重庆民盟。
李伯清
2002年李伯清逐渐回归成都,2006年,吴文又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重庆九龙坡区文化馆,两人又各自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只不过再回来后,都已经不是个体户,而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头条创作挑战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