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中的海南因素与华语影片的文化转型论文,论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海南这一中国最南部的小岛,以其独特的热带海岛和多元的民族特色,已成为华语影视领域最具有识别性的一张“文化牌”。
海南既是华语影视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框架,又是一个以椰林沙滩为背景,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黎族、苗族为代表的多元民族特色,呈现出这个岛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遗存。
与此相应,海南的人文影像也呈现出一种图像变迁和一种文化转型:一种是海南岛在1950年获得自由,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以后,将海南影视融入到“十七年”红色影片的整体框架之中,使海南的红色的历史和文化要素得以呈现。
第二个是自海南于1988年成立“自给自足”以来,海南影视呈现出较多的黎族和苗族等民族的特色,呈现出“原始”的影视文化特征。
第三个发展阶段,自2010国家确定海南建设“世界旅游”战略目标以来,海南影视呈现出多元繁荣的旅游文化要素和国际化的人文风貌。
从华语影片中的海南要素的演变和文化转折入手,探讨其在海南图像中的传播机理,展示其在全球范围内所传递出的海南的多元文化图像。
一、第一个阶段:海南因素在“十七年”中的荧屏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所拍的影片,在华语影坛被称为“十七年”影片。这一阶段的影片,在特定的时间和政治背景下,更多的是以“革命性”和“解放性”为题材的影片。
在“十七年”的电影史上,以海南为背景和主题的华语影片有1955 《南岛风云》,1957年《椰林曲》,1960年《红色娘子军》,1962年《碧海丹心》。这些片子都是以海南岛上的奋斗和革命史为主线,融入了《十七年》中的解放战争和奋斗的主题。
此间荧屏上呈现的海南的要素,多是以岛屿特有的地理要素,例如,南方的自然景观,如大海的蓝天白云,椰林的蕉叶。
这部电影把历史上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和充满岛屿特色的影像融合在一起,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同时也展示了在剧烈变化中海南的一种社会的转型。
海南的山川地理和椰林沙滩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一个普遍的故事情节。比如《南岛风云》,就是一部由白晨执导的电影,讲的是一九四三年抗日战争中,护士队长符若华,在被敌军包围的情况下,带着八名受伤的士兵,和一支庞大的军队,一起战胜了敌军,取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最后荣获了文化部在一九五六年的“最佳电影”第二名。
由王为义导演的电影《椰林曲》,开场就是大片的沙滩,船队,和一片椰树,然后用一段文字指出,在抗战期间,由于琼州运河被敌军封闭,海南成为一个“孤岛”。
本片以谭真、张陵为主线,讲述了琼崖军参谋长、上士、等人乘船前往雷州,运送无线电的过程,以及张陵夫人林秀梅与其父分离重逢的家族经历。
最后,这部电影通过军队和共产党重新建立起联络和家人的关系,暗含了海南回到了国家的胸膛,欢迎家人和家人再次相聚的红色历史。
谢晋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以“椰林寨”这个具有特殊地域意义的地方为背景,讲述了黎族奴隶吴琼花(祝希娟)在被人欺负后,历经苦难,在中共党员洪常青(王心刚)的熏陶下,蜕变为一名强大的革命者。
这部电影是根据30年代在海南岛所组建的一支部队改编而成,在音乐、场景和人物塑造等多个层面,具有海南岛特有的特点。
王冰执导的电影《碧海丹心》,在描述人民军队从雷州海峡横穿大海,夺取海南全岛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海南特有的元素,在电影的结尾,人民军队将战旗高高飘扬在海南特有的“天涯”和“海角”两块巨石上,暗含着将海南岛融入到了国家的解放之中。
在“十七年”华语影视作品中,以海南的革命性和解放性为主题,融入了浓厚的海南地域特色。
首先,就名字而言,《南岛风云》中的“南岛”二字,既有区域象征意义,又有《椰林曲》中椰林湾,《红色娘子军》中的椰林村,《碧海丹心》中的广袤南海,都
有强烈的热带雨林特色和人文特色,既有海南岛特有的地理位置,也有人文象征意义。
其次是电影的视觉要素,电影从开头便展现出岛屿特有的地貌,有五指山,有槟榔林,还有波涛汹涌的白沙,处处都是南方的美景。
三是在电影里的音乐要素方面,电影里的插入歌曲吸取了山歌,民歌和其他黎族的一些民族的歌曲。
比如《椰林曲》里的一首《吃椰子,想阿哥》,就把带有民族性色彩的歌曲和带有革命色彩的歌曲相融合。
可以说,它既展现了海南的岛屿地理特征,又展现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革命史,同时也是海南岛最后融入到了祖国的一部分,使1950-1960年代的海南因素融入到整体的“统一”的“民族身份之中。
海南于一九八八年建立后,华语电影便以表现黎族和苗族为代表的海南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涌现出一系列反映海南原始民族风貌的影片,例如《白沙恨》和《青槟榔之味》。
“原生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族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所产生的一种文明的原始状态,或者是一些在近代之后,才被外面世界所了解到的一些文明形态。
它包括意识形态,社会风俗,文化产物,物质成果等等。以海南的原始文化为背景,以黎语和黎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使海南的民族文化更加富有民族特点,体现了海南民族的特征。
例如,周康渝导演《白沙恨》(1992年),描述了1943年海南黎族和苗族因无法容忍国民党残酷的政权而爆发的黎族大首领王国兴率领的“白沙”暴动。
《黎寨》展现了壮丽的苗寨风光和黎苗风情,并荣获了中国民族影视作品“腾龙奖”一等奖。
2006年,由韩万峰执导的电影《青槟榔之味》以海南一个黎族村落里的一对黎族姊妹为题材。
这部影片是国内首次以黎语对话为主的黎族影片,同时也将黎族百姓的“文面儿”的日常日常生活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很有原始的味道。
2006年,一部展现黎族风土人情的电影《黎歌》,张弛别出心裁,以黎族的“王大老先生”为主角,以“王大老先生”的声音,将观众带入黎族特有的生活环境,也讲述了黎族姑娘王丹梅,最后从黎寨中逃出来的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后华语影视作品中海南的因素主要是黎族“原生态”的黎族特色,体现了海南的民族特色。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要素,大多选取了海南的黎族作为题材,展现了他们特有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要素。
其次,在摄影技巧及艺术表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黎族生活元素及文化元素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
例如《青槟榔之味》的中文面条,黎家老人穿黎族长袍,黎家姑娘穿黎族长袍,跳黎族的轻快舞蹈,《黎歌》里优美的黎族民间歌曲,既体现出黎族独特的服饰、语言、生活元素,又体现出新时代海南的多元文化意蕴。
三、第三个阶段:自2010起海南电影的电影化随着《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在2010年国家出台,海南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非诚勿扰》系列和《私人订制》等一系列电影的涌现,充分展示了海南新时代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新风貌和新的人文精神。
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2》于2010年度正式公映,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时尚、现代化、休闲度假胜地海南的新面貌。
这部电影,以秦奋跟潇潇之间的恋爱为主线,将一段跌宕起伏的《2017/22》,配合着海南的美景,令人记忆无比的震撼,更是取得了将近五千万的好成绩。
伴随这部电影的上映,电影中优美的场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电影开头,以海南秀丽的风景作为一个象征,时尚,休闲,华丽的现代都市的象征,在电影里震撼的出场。
在电影的开头,男主角穿过一条充满了温暖和温暖的森林,最终来到一座像是天堂一样的度假村,这使得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绚烂,更增加了电影的浪漫气氛。
除了这些,电影中还能看到豪华的酒店,泳池沙滩,还有比基尼,让海南变成了一个浪漫的地方。
而在冯小刚导演的2013年度《私人订制》,给了这个地方一幅更为梦幻的、关于消费者的文化的图画。
影片采用三段式的集锦叙述方式,来叙述一家公司为不同的角色构建自己的理想的故事。在电影中,角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具有未知的地理特点的虚拟场景,而角色的理想的完成也是一个幻想。
电影中的热带风景,海口观澜湖,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蓝天白云,泳池沙滩,这些都是这座奢华的私家俱乐部背后的一块时髦的背景。
这些以海南为取景地的电影,除了着重展现海南的时装和文化,更是将这个乌托邦般的地方,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消费性的文化象征:
比如,拿海南的大海和天空和内地的雾霾作比较,用大自然的要素来凸显当地的生态文明;
又或者以海南近几年建设的富丽堂皇的人造风景为主,比如大型的机场,热带风格的酒店和俱乐部,以及衣着时髦的人,这些都体现出了一个国际上的消费世界,这与居里·德波所谓的“景观社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这种幻想和现实中的海南仍有一些距离。在这一年的第一天,冯小刚就来到了海南,他的新电影《芳华》,严歌苓的剧本,就在海口上映了,这部电影的取景地,就是海南。到那时,海南的新要素将会在荧屏上展现,而海南的影像将会更加绚烂多彩。
四、结论:海南因素和华语影片的文化意象“形象”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他们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果,所表现出的一种形式,它还是一种通过各种最有特点的文化符号和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非客观性的东西,它能够通过各种传媒、文艺作品,特别是通过影片进行重新塑造的各种真实的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形式。
而影视是一种大众传媒,在区域形象的形成和地域文化的传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华语影视中海南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得出如下结论:在“十七年”时期的华语影视中,椰林沙滩和南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要素与红色的历史题材相结合,形成了海南充满着革命性和抗争性的民族文化意象;
在建国后的第2期华语影视作品中,更是以其对少数民族的大量表现,形成了海南特有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图像;
在华语电影发展的三个时期,带有浓厚的商品性和现代性的文化色彩,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海南的新的民族文化意象。
可以说,华语影片中所包含的各种海南的色彩,是海南各个民族在图像层次上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的一种价值追求的体现。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目前华语影片所展现出来的海南形象,与海南的真正面貌尚有较大的距离,必须对海南的要素进行深入的发掘和扩展,才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海南,塑造海南文化形象,发挥其文化软力量。
参考文献
1.海南片子初探
2.定义和保存原始文化
3.中国国家主题影片的发展史
4.民族意象与影视文化意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