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嘉宾蒙,新兴戏曲与古老戏曲的分水岭
粉墨春秋,光影传奇。
11月初,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在绍兴举办。不论是活动中的高峰论坛或者是在鲁迅故里内举办的红毯秀上,都不乏年轻观众的身影。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因为戏曲电影认识了戏曲演员和中国传统戏曲,从而爱上戏曲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
那么,戏曲电影有何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大众喜爱?戏曲演员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挑战和新发现?梨园和蒙太奇的完美结合,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的思考的问题。
银色的光,给了传统戏曲舞台新的生命
中国戏曲电影自诞生以来,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各重要节点皆留下印记,既创造过辉煌,又经历过低谷。
“银色的光,给了旧的舞台以新的生命!”戏曲改革事业先驱田汉曾这样说。
如今,戏曲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题材品种繁多,民族文化浓厚,美学特征独特,独具地域性等特征。一大批兼具古典情怀与电影实力的创作者正不断尝试创新,让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蹚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曲电影发展道路。戏曲电影正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向着更成熟的方向迈进。
“戏曲电影拍出来可能没有多少排片也没有多少人看,但戏曲电影人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他们有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对文化的热爱和情怀,始终支撑着自己不放弃,越是艰险越向前。”国家一级导演尹大为说。
这两年,电影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但戏曲电影却在蒸蒸日上,这其中离不开从业者们的认真勤恳。“他们在上台表演之前每一个动作要练上千遍,所以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那些经典唱段的拍摄就十分顺利。”国家一级导演王一岩在拍摄越剧电影《钗头凤》时看到了越剧演员们的敬业精神。“影片由戏剧‘梅花奖’得主扮演,连丫鬟也是‘梅花奖’得主,她们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化妆,一场一场地拍摄,有时候遇到天气原因还要再延期拍摄,但她们从来没有怨言。”王一岩对此赞不绝口。
致敬传统,戏曲电影让传统艺术通过影像保存流传。“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艺术心血,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档。”尹大为说。事实证明,戏曲加电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传承创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曲电影
电影和舞台最大的区别,就是坐在大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都成为了C位。每一个镜头的表达都要更加细腻,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戏曲电影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电影化的手段,甚至使用科技方法呈现出不一样的作品。
“舞台上表演,一遍就过去,距离舞台远的观众看不清我们演员的手部动作或者面部表情,但电影不同,它会把所有动作表情都放大展现给观众,每一秒钟都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我们的每一面都是完美的,每个表演都要非常精细化。”著名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说。
每一个剧种与电影结合,都有着相近的挑战。绍兴与中国戏曲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回顾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从新中国第一部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1960年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拍成彩色电影、拷贝远销72个国家与地区,荣膺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再到越剧电影《李慧娘》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绍兴戏曲人、电影人,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之笔。
绍兴的戏曲人和电影人也在不断地传承创新着。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让他们打心底爱上戏曲艺术,绍兴戏曲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越剧电影《鉴湖女侠》采用了全实景拍摄,影片在电影化的同时保留了重要的戏曲元素,创作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电影音乐则采用了交响乐,它与越剧唱腔完美契合尽显秋瑾的英雄气概。
“我希望将这部影片打造成,在十年二十年以后,观众再看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它是一部好作品。”宁敬武导演说,《鉴湖女侠》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进行了艺术提炼和艺术交融,通过实景让大家看到绍兴的人文积淀。
去年上映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是第二部绍剧猴戏电影,其融入了流行音乐和特效技术,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吸收了流行乐的元素,运用了大量特效,也融入网络流行语。”影片导演钱勇介绍。10场点映,场场爆满。“我原本以为绍剧只适合爷爷奶奶看,没想到还挺新奇、挺好看的。”一名观影学生说。
前两天,越剧电影《钗头凤》举行了首映仪式。“第一次看越剧电影,从一开始的看陆游唐琬的故事变成后来的欣赏越剧唱段,是一次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一位年轻观众表示,相比戏曲舞台,戏曲电影或许会更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本民族的就是最具时尚魅力的。戏曲电影人要关注生活、落脚当下、放眼世界、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戏曲电影的繁荣发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