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电影分析,泰囧电梯美女
文/阿瑶说
编辑/阿瑶说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为了与“泰囧”系列影片分庭抗礼,在国际影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影片工业正在向纵深发展,而影片的类型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2012年底,喜剧《泰囧》以其惊人的票房成绩,成为一部“类型电影”的成功之作。
本文试图通过从商业化的视角,简要地回顾了“类型片”的起源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好莱坞“类型片”对当今中国“类型片”的影响,并对中国“类型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电影体裁的起源“类型”是一种对各种类型或风格的规定和要求,有很强的模式化和风格化的电影。
它的起源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下,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电影公司会复制很多流行的电影,然后总结出几种成功的电影,因为这种电影在票房上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公司都会把它当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电影来对待。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类型片的产生是基于观众与制片商的认可,是两者达到共赢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类型片”是一种以满足受众的市场需要为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影片。
由“大制作”衍生出来的“大制作”,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统治全球的“经典”,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影视类型发展的可借鉴之处“内容为王”,这是电影和电视剧的金科玉律。但是,目前,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是在故事上都是一成不变的,恶搞、山寨、拼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导致了电影的同质化和低俗化的趋势非常显著,这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比如,在冯小刚的“新年喜剧片”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的同时,光是在09年,就涌现出了几十部诸如《大内密探零零狗》、《非常完美》之类的贺岁片,这些电影都是单纯的靠着低级的噱头,夸张的角色,以及毫无节制的对电影进行拆分的。
类型片是大规模工业化的结果,传播学家本雅明曾说,大工业化的年代,就是机器复制的年代,因为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的文明,艺术已经不是不能被复制,而是可以被大量复制」,而影片就是机器复制的典范。
但是,机械化的仿制和大批量的制造并不等于抛弃质量。唯有坚持质量,真心实意地创造,切合现实,把好的故事讲出来,才能迎合市场,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获得更好的效益。
《泰囧》就是一部很贴近生活的电影。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关系,通过艺术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来,使观众在这种似曾相识的利益斗争中,最终体会到一种善良的力量。
电影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社会批评与道德倡导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仅能让人发笑,还能让人在笑后产生深思。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比如《蝙蝠侠》、《星球大战》、《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这些都是好莱坞的招牌,也是影视行业走向工业化的一种方式。
凭借着高质量积累起来的观众,以及观众们对自己的审美心理,制作出一部连续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自从九十年代的《黄飞鸿》之后,中国的电影人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而《非诚勿扰2》、《画皮2》、《泰囧》的成功,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部好的电影,可以通过连续剧获得更高的利润《人在囧途》最近起诉《泰囧》等公司,就是因为《泰囧》是连续剧)。
中国电影应当学习好莱坞类型片的工业化和标准化,以质量来塑造品牌,以质量来塑造中国的类型片。我希望能在近期内见到“韩囧”、“日囧”、乃至“好莱坞囧”。
网上流传着“贱”字徐峥、“赖”字黄渤、“傻”字王宝强等词语。以下是一段简短的文字,用来概括三个喜剧演员在影片中所饰演的角色。
在一部影片里,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一个演员则是一个人的个性与个性的体现。美国电影理论学家斯坦利·卡维尔曾说过:“电影的种类很大程度上并不受人物的影响,而受演员的影响。”
在中国喜剧和武侠电影中,类型明星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趋向。比如,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御用男主演葛优,一看他,我们就会想到他是一个有些小机灵,语言幽默,带着京腔的秃顶中年人;在甄子丹主演的古代电影里,每一部都有一个“侠”字。
笔者以为,这种“刻板印象”在受众的心里构架下,对受众的影响大于对其的影响,因为受众可以从这些受众那里获得一种替代的发泄和满足。
而当观众们看到希区柯克的时候,就会想起惊悚片,冯小刚的时候,就会想起冯小宁的时候,就会想起战争题材的时候。
为适应多元化的观影需要,类型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也就是,它不受传统类型的限制,而是将其它类型的影片的要素,进行了重新的重叠和组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类型的混杂。
类型片的融合不仅表现在类型片之间的互相渗透,还表现在与其它电影的互相渗透。体裁的混杂,使其能表现出更多的题材,因此也能吸引喜爱各种体裁的人。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新好莱坞”时代起,影片的风格就呈现出一种“混杂”的特征。
《邦妮与克莱德》这部象征着新好莱坞诞生的电影,兼具了匪夷所思、浪漫和高速路三种风格。
从新世纪开始,好莱坞的电影就已经将各种类型都玩得很溜,像《2012》这种集灾难与科幻于一身的电影,还有《盗梦空间》这种集悬疑与科幻与恐怖于一身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种综合了。在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和对类型化的探索后,中国类型片也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局面。
比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就是一次成功的将中国功夫和东方魔法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
《人在囧途》也是一部喜剧和高速路电影的结合体,让大家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还能欣赏到一段沿途风光。
当前,中国电影的类型化仍处在摸索阶段,既要学习和借鉴各国、各区域的优秀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又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心态,虽然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
但是,这个世界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电影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其进行持续的创新。
同时,历史的教训也表明,单纯地模仿好莱坞的经典类型,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是行不通的。比如,《歌舞青春》,《歌舞青春中国版》,全盘抄袭好莱坞电影,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被称为中国西部电影的《西风烈》在公映后就备受争议,而事实证明,它缺少创意,只是一味地照搬好莱坞的西方电影,是无法迎合中国电影人的口味的。
同时,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对我们国家的观众的审美心理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比如《画皮》和《画皮2》这两部充满了中国色彩的新魔法电影,并没有模仿好莱坞的吸血鬼和狼人,而是以《聊斋》里的狐狸精为灵感,用高科技的方式,创造出了一部中国魔法电影。
而如今,很多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影片,已经走上了类型化的道路,并且在拍摄过程中,对类型化的选择与运用,也越来越多,例如《秋之白华》、《杨善洲》,就很受观众喜爱。
我们一方面要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表现主题,寻找好的创作素材,同时也要关注现实,体现民生需求,顺应中国大众的审美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调整和充实,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影片进行持续的创新,以推动中国影片的类型化进程。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我们必须在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同时考虑到受众的不同喜好,并充分借鉴和吸收好莱坞影片的成功之处,创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影片,推动中国影片的“类型化”和“产业化”,从而使中国影片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当然,中国的电影类型还在摸索之中,还不够成熟,但我们应当以一种更为宽广的眼光来看待其发展,并对其前景抱有一定的自信。
参考文献:
1、杜思梦.《画皮2》给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启示—— 中国商业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综述[N].中国电影报 ,2012~09—06.
2、李小丽.类型与超类型 :国产大片的商业美学风格[J].鸟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6(08).
3、斯坦利 ·卡维尔.看见的世界—— 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 [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0:187.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