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贰百炼千锤出铜炉
受平台邀请,开通了付费专栏。
《醉文明》为出版书籍,现将电子书籍发布至此收费专栏。如您更喜欢纸质书籍,请到京东购买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醉文明》。
为何内容阅读收费?
一册书籍的出版,需要众多工作人员的付出,策划、内容审核、校对、选图、排版、美编、装帧设计等等。购买付费内容,是对参与出版工作人员的支持,是对知识内容的尊重,谢谢理解!
以下为正文
本篇要说的是一件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物件——铜炉。说到铜炉,我们可能都有一个印象:古代的器物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瓷器、漆器、玉器等,而铜器的好像很少见。实际上,历史上中国人使用铜器并不少见,只是它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并不是说它不结实,容易腐烂,而是因为中国的古钱是铜钱,在铸造铜钱的时候,如果缺铜,就得把一些铜器化掉。史书上记载,明代崇祯年间中央政府直接化铜,崇祯皇帝把大量我们今天称之为“宣德炉”的香炉全部化铜做了铜钱。国家金融是我们的经济命脉,非常重要——不是只有今天金融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重要,古代也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铜器就被回炉铸为铜钱,所以说铜炉能保存到现在真是非常金贵了。
铜炉的外形因人而异,尽管有一些标准制式,但是很多人的偏好是不一样的。铜炉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功能,今天一般人想象炉子就是焚香用的,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功能就是熏香,另外也可以取暖。
明代 风磨铜三足冲天耳炉
口径14.5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图片展示的几个铜炉,形制、大小都不一样。它们就是我们常见的香炉,是焚香用的,只不过是搁在不同的环境中的。第一件是明代风磨铜三足冲天耳炉,有耳的一般都是祭祀用的,搁在佛像前,里面插三炷香,底款上写着“雪堂”二字。
明早期 铜蚰耳香炉
腹径19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明早期的铜蚰耳香炉一般是在书房里用的,它的底款“琴书侣”写的也是这个意思——以琴和书本为伴侣,显然是搁在书房里的。
这两款都是明代到清初的,我们统称为“宣德炉”,是因为宣德年间就开始制作。一般的铜炉底款都会写“大明宣德年制”或者“宣德年制”,而这两件却分别写着“雪堂”和“琴书侣”。从“雪堂”这个名字来看,喜欢这个炉或者定制这个炉的人应该是江南地区可以看到雪景的地方,比如安徽、江苏。
明代 铜桥形耳香炉
腹径24.8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15世纪 铜双鱼耳炉
口径12.8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明代 铜狮耳鼓式香炉
腹径28.8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宣德炉的制式不仅有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五花八门的很多种。明代风磨铜三足冲天耳是典型的冲天耳式,此外还有桥形耳式、鱼耳式和鼓式。桥形耳一般搁在讲经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而鱼耳式通常搁在卧房,双鱼代表“鱼水之欢”。
明晚期 铜“香音斋”镂空藤编式手炉
长12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明晚期铜“香音斋”镂空藤编式手炉,它的功能跟其他的不同——这是手炉,取暖用的。冬天的时候南方屋里阴冷,文人的手冻僵了没法写字,所以就把红炭放在这里头,冷的时候就捂着。古籍上有记载说,最好的铜炉置红炭而不烫,它的导热控制得非常好,摸着是热的但不烫。上面的盖子像藤编的,实际上是一整块铜做出来的。古籍上记载“用脚踹之不扁”,也就是说它的强度很大,不是软的,摸着很硬,但一点儿不颤悠。这是当年我在上海买的,买来的时候里头有一张民国人写的纸条,大意是说张鸣岐是明代嘉兴人,“善制炉,海内皆知”。写纸条的人名叫光禄,姓什么没有写,这是他的一个旧藏。
这个手炉的手工能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把这个盖儿盖到炉上,拿着这个盖儿整个炉都不会掉下来;把这个盖儿调转180度,盖上去,它依然不会掉下来。这就是严丝合缝,非常紧,可见它的质量多么好,我们今天有时候都很难做到。
宣德炉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主要是政治原因,因为它是由皇帝亲自下令铸造的,所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宣德皇帝下令铸造这种炉,主要是他看到了精炼铜,也就是黄铜。今天我们对铜的第一概念就是黄铜,但是古人不是,古人见到的都是青铜,青铜里杂有锡、锌、铅等其他物质,所以它的强度和颜色都不如黄铜漂亮。铜在高温下变成铜水,会去掉一部分杂质,有点儿像煮粥,煮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沫儿出现,这些东西过去都会溢出去或者撇出去。我小时候倒是没炼过铜,但我炼过锡,锡在炉子上是可以化的,我曾经把牙膏皮熬化过。熬的时候发现上面老有层脏东西,那就是杂质,不停地刮下去,每炼一次就少一点儿杂质。皇帝看到炼黄铜的过程,就问“怎么能变得这么漂亮呢”,炼铜的人就说要多炼,炼八道就这样了,不过很浪费。但皇帝不怕浪费,就说那干脆炼十六道。大家知道这会损失多少吗?炼八道的时候就损失一半,二分之一没了;如果炼十六道,又损失一半,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过去的标准计算,一斤是十六两,炼完了以后就剩四两了。按照今天的说法,一斤就剩二两半了。皇帝看到这样好的精铜以后,就下令制造宣德炉,第一次制作了3 000多个,龙颜大悦,然后又加量制作,史籍上记载共铸造了18 000个宣德炉。
黄铜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据史籍记载,这个铜不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而是由暹罗国进贡来的。当时进贡的铜已经是炼好的精铜,然后到了宫廷继续炼,炼得更精。
铜炉优雅的色泽和细润的质地是在熊熊烈火中千锤百炼而成的,这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更体现了我们古人对完美的无限追求。铜炉给了古人很大的精神慰藉,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是我们现代人非常容易忽略的。在今天这个物质时代,在这个更加注重经济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它的精神层面。
{!-- PGC_COLUMN --}观复学堂
1. “暹罗”是指现在的哪个国家?
A. 印度 B. 尼泊尔 C. 泰国 D.缅甸
马未都评:暹罗就是泰国。有一种猫叫“暹罗猫”,它比较瘦,但很精神。一般人散步都是带着狗,猫很孤傲,一般不会跟着你,暹罗猫是唯一可以跟着人散步的猫。
答案:C. 泰国
2. “红袖添香”的典故出自下列哪一部典籍?
A. 《红楼梦》 B. 《花月痕》 C. 《镜花缘》 D. 《金瓶梅》
马未都评:这道题没那么简单。我们最熟悉的一定是《红楼梦》,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能也看到过这样添香的镜头。《金瓶梅》是一部明代的小说,它对清代的小说有巨大的影响,很多学者也认为《红楼梦》在写作方面受了《金瓶梅》很大的影响。《镜花缘》看的人还是挺多的,而看《花月痕》的比较少,但“红袖添香”这个典故恰恰就出自《花月痕》。
在香炉里添香,这个香是为了嗅觉的,所以一定要让香缓慢燃烧。我们今天的檀香也是缓慢地燃烧,如果说点上五分钟就烧完了,你会觉得这香质量很差。古时候的人为了使香燃烧得慢,就搁入香灰,与空气有部分隔绝,这样香就燃烧得极为缓慢。但它总有燃尽的时候,这时候侍女或者说心上人就来给你添上一点儿香。可以想象一下,夜深人静,你读书正读到最有意思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人又来给你添上最有意思的香,这就圆满了。但这只是我们想象有这样一件事,生活中却没这事。
古人非常有情调。铜炉有两个功用,一个是熏香,古人好像特别爱熏香,读书写字、沐浴更衣都要熏香。熏香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点燃的这种,还有一种是散香,不点燃,用来熏衣服。古人有时候在穿衣服之前,在衣服底下搁一个熏香炉,熏香炉多少有点儿像手炉,是上面带盖儿的。香散出来把衣服熏得很香,有点儿像我们今天喷香水,然后穿出去感觉很香,但是香味又不强烈。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很多香都非常强烈,但古人实际上不太提倡这种强烈的香。历朝历代对香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檀香、炷香,都是很晚的事情。在比较早的时候,比如在唐代,有一种香叫“印香”。所谓印香就是香粉,它有一个模子,把粉倒在上面一刮下去,把这个模子一拿开,它就形成了一个像迷宫似的图案,点住一头,它就慢慢顺着这个方向走,这就叫印香。它有点儿蚊香的感觉,但蚊香是事先做好的,而印香是临时做的,给你一种制作的乐趣,这就是古人的情调。
答案:B. 《花月痕》
3. 宣德皇帝以爱玩儿著称,他的外号叫什么?
A. 斗鸡皇帝 B. 猎虎皇帝 C. 蛐蛐皇帝 D. 木匠皇帝
明宣德 青花芦雁纹蟋蟀罐
马未都评:宣德皇帝确实以爱玩儿著称,他跟他的祖父永乐皇帝是不能比的,应该说他生下来就比较富足。他的父亲只做了一年皇帝,他很快就接了班。但是他很贪玩儿,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他喜欢斗蟋蟀,过去民间说“蟋蟀蛐蛐叫,宣德皇帝要”,就说的是他这一段。但宣德青花蟋蟀罐存下来的反而很少,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几千件宣德青花瓷器,却没有一个蟋蟀罐。为什么呢?明代大臣李贤记载说,宣德皇帝一死,太后就让把他玩儿的东西全砸了。20年前,景德镇偶然出土了一堆瓷器的碎片,拼起来以后有23件完整的宣德蛐蛐罐,这显然是人为打碎的,证明这段记载是真实的。所以宣德皇帝也叫“促织皇帝”,就是蟋蟀皇帝。
答案:C. 蛐蛐皇帝
4. “金木水火土”当中的“火”对应的方位是什么?
A. 东 B.西 C.南 D.北
马未都评:当我们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时,就容易找不着思路。比如东方,日出的时候是万物生长的时候,木是生长的,可以这样去理解,容易记住。南方是很热的,肯定是跟火有关。西方是日落,日落以后要周而复始,是变革的时候,那么是属于金,所谓金命是指这个方面。最后一个是水,水是凉的,是北方。东南西北,大致是这样。
古人非常讲究五行,说到铜炉,就说到了炭火。我们现在有很多简单的取暖工具,我小时候用得最多的是热水袋,今天有一种用电的,插上电以后,五分钟就很热了。古代的人用手炉来取暖,好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铜炉里面装的是炭火,烤过炭火的人都有一种感觉,炭火烤久了容易头晕,好像挺危险的。但古代的房屋不像今天这么密封;另外古人也知道炭火可以引起煤气中毒,到一定程度就会通风;再有一个就是它的量太小,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里头能搁的炭很少,产生不了多少一氧化碳。我记得我前些年冬天去浙江乡下,去找那种很古老的房子,就看见一个老婆婆拿着这样一个炭手炉。我觉得特亲切,跟她聊了半天,老太太上来就把这东西给我了,说:“你拿着,暖和。”
答案:C. 南
古玩门诊
| 古玩一 |
清乾隆 鼎式炉
这是一件清代“乾隆盛世”时期典型的香炉——鼎式炉。我们常说“山河九鼎”、“一言九鼎”,常见的这种圆形的鼎都是三足,三点可以固定一个平面。早期的鼎,耳一定是在边缘上的;战国以后鼎的耳就成为附耳,在旁边。所以这种仿商周的鼎的盖儿就有一个问题——它得有一个缺口才能盖严。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耳往下移,所以从理论上讲这种造型就晚于耳在上面的这种。明代后期到清代流行仿古,跟我们今天的态势差不多。乾隆时期国泰民安,大量生产这种香炉。不过它未必跟宗教有太大关系,就是放在书房里焚香。焚香除了供奉以外,还有很多是为了调节室内的空气。这就是一般书房里用的焚香器,很雅致。
| 古玩二 |
清中期 象牙人物
我们看到名贵材质的文物,第一件事就是先确定它的材质。什么叫名贵材质呢?象牙、犀角都属于名贵材质,但是每说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必须重申,身上有名贵材质的动物都曾遭到猎杀,所以现在全世界都有保护动物的公约,一定要保护它们。
这件藏品以重量感来看,跟象牙的区别不大,就是说手头感觉非常吻合。如果超重或者过轻,就要考虑它不是象牙了。象牙其实不太难辨识,牙是有纹理的,人物肩膀这个地方看得很清楚,这是牙纹。我们今天见到的象牙大部分都是奶白色、奶黄色的,一看就是牙质的,这个颜色是很均匀的深棕色。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呢?是因为它经过熏制。为什么要熏制?因为象牙搁的时间长了颜色就会越来越深,这是一个规律。在清代“康乾盛世”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很多人也愿意买明代的东西,也愿意把东西作旧,这就应该是那时候的作品,距今也200多年了。从制式上讲,它的人物制式、题材以及熏色都是仿明的。过去熏牙是单独有一科,不是说随便放条烟就能熏的。要熏得这么匀、很旧的,看着很舒服,这是一个技术。有人不喜欢它白,看这样一个带有胡须的人物长得跟杨贵妃一样白就不舒服,就喜欢这种旧劲儿。从牙质上讲,这么大一颗象牙跟人牙没区别,人牙中间是空的,象牙也是空的。象牙只在牙尖部分是实心的,所以牙尖部分最为名贵。这件东西从刻画上讲,羽毛扇画得非常细致,身上带着阴阳云,有八卦图案,也显得非常古雅。这应该是孔明,摇着羽毛扇,也像张天师,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象牙作品。
| 古玩三 |
日本仿龙泉香炉
这件东西比较复杂。先说这四个字“龙马负图”。我们传统图案叫“海马负书”或“海马负图”,而这个上面写“龙马”,可见这事多少有点儿差异。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呢?因为这件东西是典型的日本工艺,是一个熏香炉,里头是搁香的。为什么它让人觉得像龙泉又不是龙泉呢?这是日本人仿中国的龙泉。日本人对龙泉的认知和追求,在明清的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日本有个非常著名的古董字号就叫“龙泉堂”,一见龙泉就磕头。这是日本仿照中国龙泉所烧造的、有他们文化特征的一个香炉。我们的香炉一般情况下不会做成这种四棱四角的,显得很笨,但他们喜欢,还配了这样一个金属的盖儿。
这件东西距今也得有几百年了,但不是中国人做的,是日本人做的。这在日本的文化史上,或者说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
汉字对我们的邻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朝鲜。在400年前,日本没有假名,朝鲜的文献中也全部都是汉字,使用的都是我们的汉字,所以它用这种汉字来装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不是中国的瓷器,但是作为日本仿中国的龙泉,这种东西不多见,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