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次刺秦「历史上一共三次刺秦前两次都是一去不复还最后一次成就了张良」
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刺杀秦始皇,每一次都很悲壮,为了家国,为了朋友,为了自己忠诚。
第一次刺秦:荆轲刺秦王
图穷匕见
荆轲侠义为人,喜好武功。被人推荐给太子丹。在秦国铁骑灭了赵国之后,兵锋直指燕国南部。燕国比赵国还弱小,自然举国上下噤若寒蝉。硬碰硬是打不过的,只能派刺客了。
荆轲慷慨赴任,带了秦国叛将樊於(wu)期(ji)的人头,带了地图去见秦王。这之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
要说这次刺秦,其实距离实现最终目的是最近的。毕竟是第一次吗,秦王防备也少。可惜带了个废物随从:秦舞阳。胆小怕事,提前紧张,让秦王有了警觉。按常理说,这个秦舞阳的基因是不错的,他爷爷是大将秦开。可惜这个孙子把他爷爷的脸都丢尽了。说到这,是不是想知道这个秦舞阳最后的结局?可惜,司马迁老先生没交代。估计不是那么的壮烈,否则司马迁老先生是不会落下他的。
第二次刺秦:高渐离
这次刺秦貌似是知名度最低的。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是个音乐家。当年送别荆轲的就是太子丹和高渐离。高渐离击筑(演奏乐器),才有了那句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想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的演奏(没想到秦始皇还是位音乐爱好者),邀请高渐离到秦王宫。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害怕再次被谋害。提前做了准备:弄瞎了高渐离的双眼。还做了严格的安检。可惜,奇差一招,没想到高渐离把铅灌到了乐器里,演奏到半截,直接砸向了秦始皇,可惜砸偏了。高渐离也被杀。
高渐离这次行刺,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秦始皇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绝对不是专家,否则乐器里灌了铅,音色肯定会有变化呀。^-^这句纯属玩笑。
高渐离的行刺方式,给了第三位行刺者莫大的启发。
第三次刺秦:张良
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代,家族一直受韩国的恩惠。秦灭六国之后,张良决定要去报仇。张良刺秦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失败。有没有觉得这位谋士做事太鲁莽。其实,人家提前做了准备的。
1、用了投掷的方式。可能张良觉得高渐离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可惜自己不是个音乐家,不能靠近秦始皇。就找了个大力士,弄了一个大锤,埋伏在秦王出巡的路上,直接砸扁秦始皇。
2、天子出行是坐六匹马的马车。其他大臣是四匹马。张良还让这位大力士练习了精准打击。避免高渐离没砸准的问题。
可惜,此时的张良还是太稚嫩了。虽然考虑的很全面,可是人家秦始皇考虑的更全面。弄了两辆六匹马的马车。大力士也是砸准了,可惜砸的是那辆空车。
此时的秦王已经是统一天下了,搜捕力度是:全国通缉。张良是成功脱逃了,哪位大力士的结局不得而知,司马迁老先生也是没交代的。
这之后的张良开始学习兵法,终成一代大智之人。
对待这些刺客、游侠之士,司马迁是持正面态度的。从班固的《汉书》开始,对这些人一般是反面态度的,认为他们是不忠不孝,不学无术之人。
刺客,或许在有绝对实力的前提下,谁都不会去用此下策。这是势力弱小一方能够翻盘的最有可能的方式吧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