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原型,求一部讲老上海片杀汉奸的电影

时间:2023-05-27 04:10:47阅读:4690
在整个中国电影的“老上海”时代,最耀眼的无疑是一个叫做“明星”的公司,以及那些在银幕上走红并迅速成为市民街头最佳谈资的“明星”们。最初,是王汉伦、宣景琳、杨耐梅和张织云这第一批赶潮女的走红;随后,则是…

在整个中国电影的“老上海”时代,最耀眼的无疑是一个叫做“明星”的公司,以及那些在银幕上走红并迅速成为市民街头最佳谈资的“明星”们。

最初,是王汉伦、宣景琳、杨耐梅和张织云这第一批赶潮女的走红;随后,则是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真正留下时代印记的明星。她们,确实是真正能在电影艺术殿堂里屹立的人物。

但问题是,她们是如何成为真正“明星”的呢?

侵华日军列队行进在上海街头

成也炒作败也炒作,你是风儿我是沙

还得一个字,那无非就是一个捧字。在电影明星出现之前,走红其实是梨园的专属。而一个角要走红,要当名角,那就必须无数个数九寒冬的磨炼,唱念做打样样都得行——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能红,必须要有一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来捧你,拿出大把金银来供着你,金口玉言地赞美你,你才会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可能。

而在电影这个舞台上,因为隔着光与影,观众无法直接与电影演员面对面,换而言之,那些角们,其实比梨园戏子显得更神秘、更有诱惑力。

然而,还是得有一股势力,充当大众与明星之间的媒介。

所谓花边小报,便是当时上海滩明星崇拜风行的助推剂。有人曾言:“小报是香风,是蜜雨,是赤裸裸的挑衅与挑逗,它像一团粉色的云,笼罩在女明星们的周围,伺机而动。”因为有了那些电影明星,上海的小报有了太多可以炒作的话题;而也正因为这些小报乐此不疲地炒作,上海滩的明星们,也进入街头巷尾大众的议论话题,化为百姓茶余饭后嘴边的唾沫星子。

中国曾有一种饱受非议的文学派别,叫做鸳鸯蝴蝶派。而实际上,民国电影恰与这一派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小报,据说也与这一派关系非同小可。

民国时期盛行数十年的鸳鸯蝴蝶派,其实到21世纪的当下仍有巨大数量的观众,如当下的流行剧

正如后世某个同样鸳蝶味十足的电视剧插曲唱的那样:“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民国时期明星与小报乃至于整个观众群体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小报与部分影迷,他们确实就是听风是风、见雨是雨,明星尤其是女明星,正是因为他们的热捧,这才得以腾云升仙,在社会顶层嫣然一笑。而另一边,也可能因为小报的歪曲报道,受伤乃至于毁灭。阮玲玉的悲剧,从某种角度而言,便有这个因素的存在。

拿捏影片的观众缘,自有个中高手

把握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微妙关系,张石川是个中高手。他深知什么叫做票房的号召力,什么叫做稀缺资源,什么叫做小市民粉红色的梦。他曾培养所谓四大名旦,也就是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和宣景琳。可是当这最初的海棠与迎春逐渐凋零,走人的走人,没落的没落,张石川便执行了一生之中最得意的一次挖角。据说他这就从天一影片公司里挖来了胡蝶,要知道张织云的那个时代,胡蝶是给她来配戏的。而此时风云大变,极具东方气质、美丽颜值显然胜过上述四人一筹两筹许多筹的胡蝶,终于成了那个电影时代独占鳌头的女星。

有力捧,便有打压。胡蝶的全盛时代,便是阮玲玉的安史之乱。其实胡、阮二人关系不差,也曾联手演绎佳片,可凡事总有个比较。阮玲玉这个人,据说性格不如胡蝶那样的圆融委婉,甚至可以说有那么一点刚烈滋味,这也就造成处事待人的不够温润,最终居然得罪了明星老总张石川。

而张石川又是如此对待阮玲玉的呢?不得不说,哪怕是巨人的慧眼,也不免被傲慢与私欲、偏见所遮蔽。最严苛的那个时候,阮玲玉甚至半年都进不了一次摄影棚(这种事,在后来的娱乐圈也曾发生,没有半点奇怪)。

阮玲玉

所以,阮玲玉只能从“明星”出走,在别处成名——显然,对于以造星为本方专长的张石川而言,这实在是个极大的遗憾。

但,实际上张石川还是成功的。因为胡蝶的辉煌,显然远胜于阮玲玉。从进入有声时代的《歌女红牡丹》开始,一直到胡蝶当选影后,到《脂粉市场》、《姊妹花》这样的巨片,胡蝶确实人如其名,就是在民国影坛翩翩起舞几乎不曾败落的“魅力之蝶”。

晚节不保!张石川的人生迷途

明星公司真正的危机,出现在30年代。首先是老搭档郑正秋的病逝,其次是鬼子的入侵。失去重要臂膀的张石川孤力难支,以至于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当沪上电影界同仁投身于抗战的热潮之际,他却渐渐迷失了方向。

{!-- PGC_COLUMN --}

1937年,日军占领了明星公司在枫林桥的总厂,甚至将其改造为日军驻南市部队的司令部。而张石川,带着残存的部分设备,辗转于一些小公司,拍片求生存。譬如说一家叫做国华的影片公司,1940年在上海成立,主持创作的便是张石川。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如《孟姜女》、《杨乃武》、《董小宛》,还有一部《金粉世家》。

许多年以后翻拍的《金粉世家》,依旧收获大量粉丝

随即,上海的“孤岛”也终于完全沦陷,当此时,日本开始积极拉拢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文艺工作者。其中,便有张石川,而他,居然在最紧要的问题上,模糊了需要坚守的界限。半推半就地,他参加了伪中联——所谓中联,其实全名叫做中华联合制片公司,是日军攻下租界之后,当地十多家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电影公司。

这显然引起很多人的困惑,他们为什么会甘做汉奸?

其中一个回答,是说他们其实是一种“无间道”。尤其是领头人张善琨,有人说他其实是应国民政府的指示,留在上海假装和鬼子合作,而真正目的是为了避免电影业完全落入鬼子之手。

这里要说的是,那个年代做演员可不容易,大咖级别的明星主角,确实还能维持高薪,甚至主演一部电影,可以获得几十万伪币的收入,可是小演员就悲催了,譬如当时的华影公司,就规定必须演满六部电影,才能获得一千五百元的日薪,结果就是很多演员就跟普通人一样穷,最悲惨的时候,甚至说男演员没戏拍会去做小工,若是有点本钱就做小生意。而女演员,会唱歌的就去卖唱,身材好的就去做伴舞女郎,若是嫌这些挣钱少,那就只能做后来很多女明星都做的勾当了。

而张善琨,也借这个乱局大捞油水,他拖了很多电影演员下水,拍一些向日本鬼子献媚的电影,结果演员们被国人痛骂,他却得了不少好处,他们曾拍了一部《万世流芳》,据说单是这一部,张就获利二十万。还有一部《春江遗恨》,更是公开宣传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因此深得日本人欢心,被称为是中日电影界合作共存共荣的象征。

春江遗恨剧照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清国同治年间,一名日本武士来到中国的上海,看到了英国人控制下的租界。而此时太平军进逼上海,英国人与太平军开始谈判,这名日本武士则遭遇一个中国人,该中国人支持太平军,认为英国会与太平军友好合作,而日本武士则指出,英美对中国有掠夺野心,不是太平军的朋友。随后英国人果然背信弃义,支持清朝,攻击太平军。于是日本武士回国参与攘夷运动。在电影结局,武士与他的中国朋友于战场话别。

粗看《春江遗恨》,好像没啥问题,但结合当时的时局,其实就是日本希望中国投降,联手对付英美的这样一个思路。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当抗战胜利,张石川便毫无疑义地被列入了汉奸的名单。老张听闻此信,立即多种疾病全部发作,真个是万分惊且惧。虽然因为他女儿的缘故(据说当时的上海是副市长吴某,爱上了张石川的小女儿),这事终究不了了之,但他还是难以自安,常常卧病不起。1948年一度出山,拍了一部《乱世的女性》,随即便辗转病榻,直至50年代辞世而去。

也正是这样的背景,造成了电影事业在上海的逐渐走向衰落,一大批电影从业人员,早在抗战开始后便前往香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