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及其运用有哪些类型,古代女性服饰盘点

时间:2023-05-26 09:45:39阅读:1856
标题: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及其运用有哪些?前言: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服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个人符号,更是民族符号、文化符号。在华语电影作品当中服饰造型是最重要的影视道具和视觉元素之一,是影片塑造…

标题: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及其运用有哪些?

前言:

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服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个人符号,更是民族符号、文化符号。在华语电影作品当中服饰造型是最重要的影视道具和视觉元素之一,是影片塑造人物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变革,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的女性服饰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华语电影中的女性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首先对华语电影中的女性经典服饰进行分类阐发。按照地域划分有东方气韵女性服饰造型和西方元素女性服饰造型;按照年代划分有古装类服饰造型和时装类服饰造型;按照美学风格的不同划分有写实类服饰造型和表意类服饰造型;除此以外还有女扮男装和后现代主义两类特殊服饰造型。

从叙事的角度,可以运用女性服饰造型在电影中进行灵活地叙事,不仅可以反映时代背景、阐释作品主题,还可以参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其次,从视觉的角度,可以运用女性服饰造型营造东方唯美、玄幻的视觉奇观。

在意象隐喻中,女性服饰造型可以推动认知聚焦、引导逻辑自洽。在情感隐喻中,女性服饰造型影响着电影中情感表达的方向和浓度。华语电影女性服饰不仅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传播效应。

华语电影女性服饰作为“性别凝视”与“性别物化”的文化标志,与女性主义的主体诉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而产生争议。

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华语女性服饰造型结合古典文化与现代审美,形成了东方服饰文化标志,进而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同时,在社会中产生时尚与消费效应,树立时尚典范并削弱时尚差异、引导大众的视觉审美并提升其文化品位,但也在某些程度上具有助长消费主义蔓延的消极作用。

华语电影女性服饰经历初期以旗袍为主,到中期以革命服饰为主,而到了后期种类多样、风格多元;在美学观念上,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也经历了从追求视觉之美到追求叙事功能,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变化。

当前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的发展正不断进行民族化本土化的探索和创新,但目前围绕服饰主题的电影题材欠缺,奖励机制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服饰的进一步发展。女性服饰造型设计上存在着注重意境而忽视内涵,存在迎合商业性大于追求艺术性的问题。

所以华语电影在女性服饰造型设计与运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华语电影女性服饰造型及其运用有哪些?

一、地域:东方气韵造型与西方元素造型

不同地域的女性服饰具有不同面貌,同一个地域不同年代间的女性服饰也有很大差异,地域与时代的不同使得女性服饰种类复杂繁多。因此不同国家地域的电影服饰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满足不同题材类型、人物角色、美学风格、主题表达等创作需要。

电影作品中女性服饰的设计更是种类繁多,成为电影作品的一大看点。华语电影中的经典女性服饰必然具有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结合特定的时代与地域背景,是中国电影表情达意的特有手段,蕴含了特定的艺术功能与文化内涵。

而这样的思想对其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服饰风格。

二、年代:古装类造型

古装类女性服饰造型古装类女性服饰造型是华语电影女性服装造型的一个重要类型,“古装”的概念是相对于“时装”而言的,它服务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或题材。如部分武侠片,神怪片时代背景不详,因为改编自古典神话或以东方古典神话为创作原型,也会采用“古装”。“古装”年代范围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远古到十九世纪清朝以前的服饰。古装不仅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汉服”,也包括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没有具体年代和地域的古典服饰,且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服饰都千差万别。因此,虽然都是“古装”但是在不同的题材、风格和类型的电影作品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电影作品中的古装服饰风格也相应会拥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三、时装类女性服饰造型

生活中的时装通常是指近现代社会在人们生活中所流行的服饰,但是这里所探讨的电影时装与现代生活中时装的概念有所区别,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单单指现代社会的流行服饰,而是相对于电影随拍摄的时代而言的时装。

从上个世纪初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这一百多年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时装。从黑白到彩色,从阮玲玉到章子怡,华语电影女性时装造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伴随着封建制度瓦解,女权主义的兴起,女性挣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不再像过去一样被厚重繁琐的服饰所束缚,在服饰上不断追究突破,越来越大胆、自由地展现个人风格,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穿衣打扮。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最光辉灿烂的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开始影响女装的风潮,无数的观众涌进电影院接受美的现代启蒙。

电影中,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是三十年代旗袍的主流。影后蝴蝶穿的高开叉旗袍因其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而风靡中国。

四、女扮男装造型

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在中国流传着不少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比如,花木兰扮成男装替亲父从军;祝英台扮作男装进书院读书与梁山伯相识相恋;冯素贞为救丈夫扮作男装进京赶考,考中状元成为女驸马。

“女扮男装”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在第六十六回中写道:“及至此时,才想起他原是女扮男装。”虽然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但是在夏朝便有了关于该词的文字记载。

华语电影作品中“女扮男装”的角色类型大致有:迫于现实的无奈而女扮男装。女性在古代社会中行走江湖会有诸多不便,扮成男装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如影片《笑傲江湖》中,岳灵珊在父亲死后扮成男装造型与师兄一起行走江湖。

以女扮男装的形式批判封建文化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影片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女子扮作男儿身才有机会追求自由的人生。如影片《梁祝》中的祝英台为了可以进入书院读书只能女扮男装。

影片《川岛芳子》中,川岛芳子为民国时期的女汉奸,她常常女扮男装徘徊于明国政府与日本人之间,被称为男装女谍。影片《咏春》中的严咏春也是以传说中咏春拳的创始人严咏春为原型,通过女扮男装更显灵气逼人、气宇非凡。

为了制造卖点或者达到喜剧效果。影片选用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如影片《钟无艳》中梅艳芳饰演齐襄王,在满足了观众对于角色易装的猎奇心理的同时又达到搞笑娱乐的作用。

五、后现代主义服饰造型

后现代主义是指 20 世纪中叶到晚期的一种广泛的思想运动,通常表现为对现代主义的宏观叙事及意识形态的怀疑态度或拒绝态度。其主要特征为自我意识,自我参照,认识论和道德相对论。后现代主义美学观念为电影服饰设计提供了更多元、更大胆的设计思路。

具体表现为一些虚幻的、反常规的服饰造型,瓦解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显现出随意、反叛、费解的美学观念。

比如在电影《2046》中,王菲在其中饰演的机器人造型极具后现代主义风格,它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机器人,而是将服饰设计的有棱有角,带来一种虚幻之感。表达了已经心有所属的人就像是机器人一样迟钝冰冷木讷的隐喻含义。

而电影《蜀山传》中张柏芝饰演的孤月大师的形象则来自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飞天”的造型。《洛阳伽蓝记》校注中说:“飞天伎乐者,诸天侍从也。”

影片将这些风格各异的服装融合在一起,没有参照明确的历史定式,这样的设计理念便是后现代艺术理念所倡导的突破传统的束缚而重新组合,这也是这部影片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

结语: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个人身份的符号、是电影艺术当中的重要视觉语言。华语电影当中的女性服饰造型经历了从旗袍到列宁装、中山装、军装等革命服饰;再到西装、运动服、牛仔裤、蝙蝠衫、职业装等现代服饰;

最后到复古与前卫、东方与西方服饰兼容并蓄的不同阶段。这些都成为相应年代华语电影中主要的女性服饰造型,为电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除此之外,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和服饰变革。

中国古代服饰更是被赋予了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文明礼仪、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等多重文化内涵,出现在众多以古代为时代背景的影片当中,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