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谥号有褒贬吗(桓是好的谥号吗)

时间:2022-08-19 21:51:24阅读:1099
提到“桓”这个谥号,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齐桓公,然后就是汉桓帝,这两位是名气最大的,恰恰也导致了人们对“桓”这个谥号的误解。先说汉桓帝,这是位有名的昏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提到“桓”这个谥号,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齐桓公,然后就是汉桓帝,这两位是名气最大的,恰恰也导致了人们对“桓”这个谥号的误解。

先说汉桓帝,这是位有名的昏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课本里有的句子,所以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他的谥号“桓”是恶谥,其实不然,“桓”是正经的美谥,虽然不是“文”、“武”这种最高级美谥,但也绝不是恶谥。

谥号是周朝创立的,用于给君主贵族大臣等盖棺定论,用一个或数个字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功过,所以谥号是含有褒贬的,谥号的议定准则《谥法》里的谥号可以分为三类,表赞扬的美谥、表怜惜的平谥和表批评的恶谥,恶谥存在的意义就是监督君主大臣等不要胡来,不然死后给你上了恶谥,遗臭万年。

周朝以后,除秦朝废除谥号,历代帝制王朝都言而用之,直到清朝灭亡才结束,期间也有不少人获得过“桓”的谥号,不论获得者生前表现如何,这个谥号都是表示对获得者赞扬的。

在《谥法》中,对“桓”的解释是“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满足这三者中一个及以上的,就可以获得“桓”的谥号,当然这是废话,符合不符合全凭一张嘴,像明清时期皇权极度专制,皇帝说先帝符合,谁敢说个不字。

从《谥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桓”的核心是“辟土”,也就是开疆拓土,而土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想要土地,就得调动民力,发动武力,去打,如此才能获得土地。

而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击败宋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是完全符合“桓”这个谥号的。虽然其晚年宠信奸佞,酿成死后齐国的内乱,但他的功业无可指责。

再说汉桓帝,他能得这个谥号一方面是因为群臣的谄媚,群臣甚至还给他上了个庙号,要知道在西汉也庙号的皇帝才四个,汉景帝都没有;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汉桓帝在位期间搞出了点名堂。

汉桓帝在位前期由外戚梁氏掌权,汉桓帝借宦官之手诛杀外戚,宦官专权,引发党锢之祸,同时汉桓帝荒淫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汉朝国力渐衰。但也是汉桓帝时期,汉朝持续对西北用兵,解决了困扰东汉百余年的羌乱,就凭这一点,群臣给他上了“桓”的谥号。

桓是美谥还是恶谥,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这个谥号?

齐桓公的“桓”是谥号,是一种美谥,是对齐桓公的赞誉。

所谓谥,就是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或批评。所以,谥号有褒号,有贬号,有中性号之别。

一般情况下,帝王、诸侯的谥号由大臣合议制定;卿大夫的谥号由帝王或诸侯赐予。

中国的謚法,起源很早,在周初就开始形成了,据载周公始制定謚法。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自从周孝王之后,就开始正式施行谥法。

春秋时期,孔子儒家认为谥法可以作为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一种手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大概认为这有失帝王威严,助长臣子的叛逆,所以,废除了谥法。汉朝时又重新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唐宋明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清朝废除了謚法。

据《逸周书謚法解》:”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就是说:开辟疆土使远国归服的谥号为“桓”,能慎重行事又勉励民众的谥号为“桓”,开辟疆土兼并方国的谥号为“桓”。

在上述三项事迹(也可称为功德)中,能占上一项的,就可謚为”桓“。

一、开疆辟土

桓公在即位前,曾逃亡时经过附庸国谭国,谭国对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了谭国 。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主持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平息宋国内乱。会盟前曾邀附庸国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二、使远国归服

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为表谢意,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送到了齐国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君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

这是驱逐戎狄,保护中原华夏民族不受侵犯,为燕国夺回被外族侵占的土地,也属于为兄弟之国开辟疆土的范畴;"尊王攘夷",勉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向周朝天子纳贡,这也属于使远国归服的范畴。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军队击退狄人对邢国的入侵,齐桓公又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又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齐桓公六年(前680),宋国背叛"北杏会盟"的盟约 ,齐桓公请示周天子后,会同周朝大夫单伯,以及齐、陈、蔡军队讨伐宋国 。宋国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第二年冬天,齐桓公与周天子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 ,诸侯国君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齐桓公还率军到达楚国边境,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其后与楚国签订了盟约,阻止了楚国对中原的称霸野心等。

三、慎重行事,勉励民众

桓公任用管仲实行改革,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实行合理的"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使得齐国经济繁荣,民众富足。

综上所述,謚齐君为”桓“,是恰如其分的,基本上概括了桓公的平生事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