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周星驰和孙道临的雷雨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

时间:2022-11-19 03:19:46阅读:3442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除了话剧之外,《雷雨》的剧本还曾六次被改编为电影,两次改编为电视剧。笔者有幸当年在学校时曾参与排演过一次话剧,在剧中笔者饰演的是鲁大海。就在笔者在学校里演出…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除了话剧之外,《雷雨》的剧本还曾六次被改编为电影,两次改编为电视剧。笔者有幸当年在学校时曾参与排演过一次话剧,在剧中笔者饰演的是鲁大海。

就在笔者在学校里演出话剧《雷雨》的同一年,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上映,在这部名叫喜剧看起来更像悲剧的电影中,尹天仇从头到尾都在坚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排演话剧《雷雨》。

我们习惯了看到中国人艺的《雷雨》,习惯了那些殿堂级艺术们排演的话剧《雷雨》,总觉得这部话剧和高度娱乐化的香港电影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因此不光是笔者,估计也有不少人对周星驰《喜剧之王》中这根贯穿头尾的桥段颇为不解,为什么他会选择《雷雨》?

《喜剧之王》的末尾我们还能看到周星驰版《雷雨》的演员安排,小混混洪爷饰演周朴园,大明星娟姐饰演繁漪,周星驰饰演周萍,柳飘飘饰演四凤,收保护费的小弟饰演周冲。很反叛,很无厘头,不是吗?

事情当然要从周星驰的偶像李小龙说起,周星驰很多电影中都会有向李小龙致敬的桥段和细节,但《喜剧之王》中的“雷雨”就没有光致敬李小龙那么简单了。

一、李小龙的《雷雨》

香港曾在1957年拍过一次电影《雷雨》,其中童星出身年仅17岁的李小龙出演周冲,当时还算小鲜肉的他出演这个角色确实挺合适的。现在说起这版《雷雨》来,大家都会冠以李小龙版《雷雨》,事实上周冲在片中有多大戏份大家心知肚明。

1957年香港的这部《雷雨》中更应该被铭记的是吴回、张瑛、白燕等人,《喜剧之王》里阿婆说了三个名字,除了李小龙,白燕在《雷雨》中出演了鲁侍萍,吴楚帆虽然没有出演1957年这部电影,但他演过话剧《雷雨》。

而在《雷雨》电影中出演周萍的张瑛则在《喜剧之王》中被尹天仇贴在了镜子旁。

1957年《雷雨》的导演吴回和周星驰同样有渊源,他晚年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在《九品芝麻官》里出演了包龙星的老爹。

周星驰之所以在自己的电影中铭记他们,是因为这些人代表了香港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吴回、吴楚帆、张瑛他们都曾是欧阳予倩的学生,而欧阳予倩则是在1935年就排演了话剧《雷雨》,受老师的影响,这批人都对曹禺、田汉等人崇敬备至。

五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充斥着神怪、色情、荒诞的元素,吴楚帆等人发起了“净化电影”行动,他们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的经典剧情片,如巴金的《家》《》《秋》等片,当然还有经典不衰的《雷雨》。

这是香港电影最文艺的黄金时代,对于出生在1962年的周星驰来说,他最早接触到的影片大部分都是这批精英的作品,这种追求艺术的电影风格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延续到周星驰自己开始加入电影行业的时候。

由此来看,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大篇幅全贯穿的致敬《雷雨》,绝不是仅仅为了致敬李小龙那么简单,他更像是在怀念和致敬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

二、周星驰的《雷雨》

《雷雨》的气氛是非常压抑的,是一种山雨欲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是像监狱一样的窒息。

《雷雨》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分裂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周萍,分裂、撕扯,面对父亲的软弱,面对鲁大海的凶狠,面对繁漪和始乱终弃和面对四凤的彷徨纠结。

这样一部剧,这样一个人,似乎和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周星驰八竿子打不着,事实上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安插雷雨的桥段,甚至于自己去出演周萍,当然也是他自己一种心境的体现。

在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说是周星驰时代都不为过,另外的一周一成似乎都压不过他的锋芒,但他始终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肤浅、搞怪、无厘头的形象,深度的角色和剧情和他是绝缘的。

但周星驰心里还是有做精品艺术电影的梦想,电影在他心中还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于是我们看到了他惨败而归的《大话西游》。

转型的失败让周星驰压力倍增,因此在《喜剧之王》中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句台词。

如果了解周星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心理困境,自然就会理解《喜剧之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让人窒息和悲伤的桥段,甚至于连片名都是分裂的,《喜剧之王》就像同时期的《没事偷着乐》一样,喜中含悲,实质上就算结尾都是喜剧的,究其实质,依然是悲剧。

《喜剧之王》中不仅有雷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也是周星驰的《雷雨》。

三、孙道临的《雷雨》

至今为止,电影版《雷雨》一共有五部,如果算上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可以说是六部。在这些电影中,笔者认为最经典的一部则是备受批评的那部,孙道临版《雷雨》。

1984年孙道临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雷雨》,他在片中出演了周朴园。孙道临对《雷雨》情有独钟,早在话剧剧本刚问世之时,他就自告奋勇想去演周冲,可惜被剧团淘汰了,其实那时候的孙道临演周冲简直不要太合适。

等到孙道临功成名就之后,他选择当导演,第一部作品居然就选中了《雷雨》,其实这是一个很不讨巧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选择。

《雷雨》改编成电影,自然就要有改编多少的纠结,对于孙道临来说,他还没开拍就几乎失败了。

不改编照搬剧情,拍好了,那是原著之功。拍不好,那是你毁了经典。

大幅改编剧情,拍好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参考张艺谋),拍不好,你又糟蹋了经典。

因此孙道临的迎难而上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最终他选择了小范围的改编,对待剧情和服化道他也是倍加用心,也多次向原著作者曹禺请教,可惜这部《电影》一出来依然是被骂惨了。

本身《雷雨》就是一个很难改编成电影的剧本,它遵从三一律,电影很难发挥。笔者个人认为孙道临的《雷雨》虽有瑕疵,但已经算是完美之作了。

孙道临版《雷雨》里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是实力派,孙道临的周朴园,马晓伟的周萍,秦怡的鲁侍萍、张瑜的四凤、梁同裕的鲁大海、胡庆树的鲁贵,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笔者心目中的最佳选择。

不得不提的是饰演繁漪的顾永菲,在众多版本繁漪中,笔者认为顾永菲是最完美的,如果说周萍还有濮存晰这样的选择,繁漪的终极版非顾永菲莫属,她的容貌、气质和演技是极度契合人物的。

笔者认为,孙道临的《雷雨》如果抛开原著去看的话,自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如果结合原著去考量,其经典意味则是其他版本不具备的。

还是上文所说的那样,比起电影本身,孙道临迎难而上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电影,其本身对艺术的追求更值得肯定。

不管是李小龙版《雷雨》的主创人员们,还是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雷雨桥段,还有孙道临经典版的《雷雨》,他们是在拍电影,更是在追求电影这门艺术的根本,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大众。

电影,说到底,并不光是娱乐,它承载的艺术更值得电影人去追求和探索。

李小龙周星驰和孙道临的雷雨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

李小龙、周星驰和孙道临的《雷雨》,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除了话剧之外,《雷雨》的剧本还曾六次被改编为电影,两次改编为电视剧。笔者有幸当年在学校时曾参与排演过一次话剧,在剧中笔者饰演的是鲁大海。

就在笔者在学校里演出话剧《雷雨》的同一年,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上映,在这部名叫喜剧看起来更像悲剧的电影中,尹天仇从头到尾都在坚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排演话剧《雷雨》。

我们习惯了看到中国人艺的《雷雨》,习惯了那些殿堂级艺术家们排演的话剧《雷雨》,总觉得这部话剧和高度娱乐化的香港电影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因此不光是笔者,估计也有不少人对周星驰《喜剧之王》中这根贯穿头尾的桥段颇为不解,为什么他会选择《雷雨》?

《喜剧之王》的末尾我们还能看到周星驰版《雷雨》的演员安排,小混混洪爷饰演周朴园,大明星娟姐饰演繁漪,周星驰饰演周萍,柳飘飘饰演四凤,收保护费的小弟饰演周冲。很反叛,很无厘头,不是吗?

事情当然要从周星驰的偶像李小龙说起,周星驰很多电影中都会有向李小龙致敬的桥段和细节,但《喜剧之王》中的“雷雨”就没有光致敬李小龙那么简单了。

一、李小龙的《雷雨》

香港曾在1957年拍过一次电影《雷雨》,其中童星出身年仅17岁的李小龙出演周冲,当时还算小鲜肉的他出演这个角色确实挺合适的。现在说起这版《雷雨》来,大家都会冠以李小龙版《雷雨》,事实上周冲在片中有多大戏份大家心知肚明。

1957年香港的这部《雷雨》中更应该被铭记的是吴回、张瑛、白燕等人,《喜剧之王》里阿婆说了三个名字,除了李小龙,白燕在《雷雨》中出演了鲁侍萍,吴楚帆虽然没有出演1957年这部电影,但他演过话剧《雷雨》。

而在《雷雨》电影中出演周萍的张瑛则在《喜剧之王》中被尹天仇贴在了镜子旁。

1957年《雷雨》的导演吴回和周星驰同样有渊源,他晚年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在《九品芝麻官》里出演了包龙星的老爹。

周星驰之所以在自己的电影中铭记他们,是因为这些人代表了香港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吴回、吴楚帆、张瑛他们都曾是欧阳予倩的学生,而欧阳予倩则是在1935年就排演了话剧《雷雨》,受老师的影响,这批人都对曹禺、田汉等人崇敬备至。

五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电影充斥着神怪、色情、荒诞的元素,吴楚帆等人发起了“净化电影”行动,他们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的经典剧情片,如巴金的《家》《春》《秋》等片,当然还有经典不衰的《雷雨》。

这是香港电影最文艺的黄金时代,对于出生在1962年的周星驰来说,他最早接触到的影片大部分都是这批精英的作品,这种追求艺术的电影风格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延续到周星驰自己开始加入电影行业的时候。

由此来看,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大篇幅全贯穿的致敬《雷雨》,绝不是仅仅为了致敬李小龙那么简单,他更像是在怀念和致敬那个逝去的黄金时代。

二、周星驰的《雷雨》

《雷雨》的气氛是非常压抑的,是一种山雨欲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是像监狱一样的窒息。

《雷雨》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分裂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周萍,分裂、撕扯,面对父亲的软弱,面对鲁大海的凶狠,面对繁漪和始乱终弃和面对四凤的彷徨纠结。

这样一部剧,这样一个人,似乎和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周星驰八竿子打不着,事实上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安插雷雨的桥段,甚至于自己去出演周萍,当然也是他自己一种心境的体现。

在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说是周星驰时代都不为过,另外的一周一成似乎都压不过他的锋芒,但他始终给大家留下的都是肤浅、搞怪、无厘头的形象,深度的角色和剧情和他是绝缘的。

但周星驰心里还是有做精品艺术电影的梦想,电影在他心中还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于是我们看到了他惨败而归的《大话西游》。

转型的失败让周星驰压力倍增,因此在《喜剧之王》中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句台词。

如果了解周星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心理困境,自然就会理解《喜剧之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让人窒息和悲伤的桥段,甚至于连片名都是分裂的,《喜剧之王》就像同时期的《没事偷着乐》一样,喜中含悲,实质上就算结尾都是喜剧的,究其实质,依然是悲剧。

《喜剧之王》中不仅有雷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也是周星驰的《雷雨》。

三、孙道临的《雷雨》

至今为止,电影版《雷雨》一共有五部,如果算上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可以说是六部。在这些电影中,笔者认为最经典的一部则是备受批评的那部,孙道临版《雷雨》。

1984年孙道临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雷雨》,他在片中出演了周朴园。孙道临对《雷雨》情有独钟,早在话剧剧本刚问世之时,他就自告奋勇想去演周冲,可惜被剧团淘汰了,其实那时候的孙道临演周冲简直不要太合适。

等到孙道临功成名就之后,他选择当导演,第一部作品居然就选中了《雷雨》,其实这是一个很不讨巧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选择。

《雷雨》改编成电影,自然就要有改编多少的纠结,对于孙道临来说,他还没开拍就几乎失败了。

不改编照搬剧情,拍好了,那是原著之功。拍不好,那是你毁了经典。

大幅改编剧情,拍好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参考张艺谋),拍不好,你又糟蹋了经典。

因此孙道临的迎难而上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最终他选择了小范围的改编,对待剧情和服化道他也是倍加用心,也多次向原著作者曹禺请教,可惜这部《电影》一出来依然是被骂惨了。

本身《雷雨》就是一个很难改编成电影的剧本,它遵从三一律,电影很难发挥。笔者个人认为孙道临的《雷雨》虽有瑕疵,但已经算是完美之作了。

孙道临版《雷雨》里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是实力派,孙道临的周朴园,马晓伟的周萍,秦怡的鲁侍萍、张瑜的四凤、梁同裕的鲁大海、胡庆树的鲁贵,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笔者心目中的最佳选择。

不得不提的是饰演繁漪的顾永菲,在众多版本繁漪中,笔者认为顾永菲是最完美的,如果说周萍还有濮存晰这样的选择,繁漪的终极版非顾永菲莫属,她的容貌、气质和演技是极度契合人物的。

笔者认为,孙道临的《雷雨》如果抛开原著去看的话,自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如果结合原著去考量,其经典意味则是其他版本不具备的。

还是上文所说的那样,比起电影本身,孙道临迎难而上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电影,其本身对艺术的追求更值得肯定。

不管是李小龙版《雷雨》的主创人员们,还是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雷雨桥段,还有孙道临经典版的《雷雨》,他们是在拍电影,更是在追求电影这门艺术的根本,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大众。

电影,说到底,并不光是娱乐,它承载的艺术更值得电影人去追求和探索。

李小龙周星驰和孙道临的雷雨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

孙道临,是多才多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60年代最潇洒的男人”

孙道临,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史上少见的非专业高学历,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朗诵艺术家,还是作家、诗人。

他毕业于燕京(北京)大学哲学系,精通英语,可以读原版的哲学译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是他大学时读的最多的东西。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和燕京大学。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是中国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觉新”、“李侠”、 “肖涧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道临荣誉:

中共党员。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中国朗诵协会会长。

孙道临主演的电影获奖情况: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获一等奖;1979年,《李四光》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2002年,《詹天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早春二月》获中国电影90年优秀影片;1995年他还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2000年8月,中国电影“百年十佳”的二十四万张选票,选出了“我最喜爱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演员、电影歌曲”的“百年十佳”,孙道临获得“最喜爱的中国电影演员”称号。

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话剧 :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学燕京剧社参与话剧表演《窗外》(独幕剧)。早年在燕京大学就读哲学系时,就踏入了表演艺术生涯。

当时,他的好友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力邀孙道临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话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

孙道临第一次出演电影:

1948年春节,孙道临演出黄宗江新作《大团圆》,该剧被准备在上海创办清华影业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华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而孙道临也跟随此片踏上了电影银幕的生涯。

从此,他塑造了《乌鸦与麻雀》中的华先生、《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雷雨》中的周朴园等一个个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

孙道临第一部导演电影作品:

《詹天佑》。以后,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非常大总统》,自演孙中山。

“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电影《早春二月》。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孙道临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风流才子萧涧秋,倾倒了无数男女影迷。 社会 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有的人跑遍上海,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

该片让孙道临成为了“六十年代最潇洒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装扮被当时的影迷们疯狂模仿,尤其是那条豆绿色的长围巾,一度引领了当时的男装潮流。

孙道临出演的电影军人系列作品:

孙道临出演的电影,可分文人系列和军人系列作品,其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影响更大。

《渡江侦察记》中的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绎,在观众中反响强烈。

此后,他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军人出身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军人系列”。

孙道临第一次文学作品发表:

1935年创作短篇小说《母女俩》,在北京崇德中学刊物《崇德学生》上发表。后又写了《独往》、《幻象》、《光与剑》、《我的恋人》等抒情诗。

前几年网络上较为流传的一首他写的《风的预感》:

1997年,孙道临的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进阳光》收集了孙道临从学生时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书分为影坛记事、情怀追思、出访杂感、艺苑漫步、诗文旧作五个部分,虽然不是自传,不过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书中写道:

孙道临精通英语。他还改编过经典小说《呼啸山庄》和美国剧本《死路》,并翻译了美国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和捷克电影剧本《黎明前的战斗》。

孙道临朗诵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浑厚而独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诵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录制的《唐诗欣赏》、《西洋爱情诗》、《莎士比亚戏剧片断朗诵》等磁带,深受群众的欢迎。

1988年,孙道临应旧金山美国艺术剧院特邀,参加为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诞生100周年的话剧《马可百万》的演出,他用英语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这个角色,其戏份极重,仅次于男一号马可·波罗。

孙道临配音作品:

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任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为《王子复仇记》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是亿万观众公认的外国影片的华语配音典范。孙道临在这部电影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后人难以超越,连他自己再也没有能超越。

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讽,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少有人能及。

孙道临主要电影作品:

《詹天佑》(2001,导演)

继母》(1992)

《非常大总统》(1986,兼编导)

《雷雨》(1984,兼编导)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号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

《红色的种子》(1958)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来了》(1956)

《家》(1956)

《南岛风云》(1955)

《渡江侦察记》(1954)

女司机》(1951)

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

《乌鸦与麻雀》、《大雷雨》(1949)

《大团圆》(1948)

孙道临表演艺术风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内敛,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

孙道临电影艺术馆:

位于浙江嘉善县,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影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综合性电影艺术馆,2003年立项,2007年开馆。艺术馆分为陈列展览和电影放映两大区域,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包括孙道临生平陈列、中国电影史回顾陈列、600平方米的场景式展示厅、4个电影放映厅等。

孙道临家人:

父亲:孙文耀,浙江嘉善人,13岁考上秀才,后在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院学习西学,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学比利时。归国后,在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工厂取代法国人做厂长,后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担任技正(即总工程师)兼考工科长。

孙道临母亲叫范念华,来自嘉善富家。

孙道临夫人:王凤娟。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黄泽镇坑边村。越剧王派创始人,越剧花旦,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上海越剧院小红楼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王凤娟唱腔平易质朴,流畅自然,表演上以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戏路宽广,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丽君》、《红楼梦》、《追鱼》、《春香传》,树立了孟丽君、林黛玉、鲤鱼精、春香等经典光彩的艺术形象。

女儿:孙庆原。生于1964年10月,为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孙庆原。曾留学德国。1987年,孙庆原赴德留学,职业不详。孙庆原说过:不坐享父母的荣誉,不仰赖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孙庆原丈夫在德国公司工作。他们有一个女儿朱凯佳 。

孙道临在自己创作的《走进阳光》一书中,有这样的话:

孙道临之所以能在演、导、诵等方面都表现出别样儒雅和非凡才情,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电波”,不仅是艺术追求的笃定,更在于他敏而好学,胸有诗书的文、哲修养。

如果没有演戏,他也许会是个诗人。如果不是诗人,也许会是个学者。孙道临去世时,灵堂里播放着舒伯特的乐曲。“孙道临是一首诗,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

说明:本图文系根据网络和有关书面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