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分兵林彪想另寻出路陈毅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
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后,最终遭遇失败。在关键时刻,朱德站了出来,成为起义军残部的坚强领导。
南昌起义
当时,起义军只剩1500多人,长短枪1000支,火炮全部丢失,全军只有2挺重机枪。很多师、团指挥员纷纷脱离队伍。部队人心涣散,林彪当时和几个连排长一道,找陈毅说要离开队伍,另寻出路,而且劝陈毅和他们一起走:“你是个知识分子,没有打过仗,没有搞过队伍,我们是搞过队伍的,现在队伍不行了,碰不得,一碰就垮了。与其当俘虏,不如穿便衣走。”
陈毅坚定地回答:“我不走,现在我拿着枪,我可以杀土豪劣绅,我一离开队伍,土豪劣绅就要杀我。”陈毅严肃地告诫他们:“你们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队伍存在,我们也能存在,要有革命的气概,在困难中顶得住,个人牺牲了,革命仍然是有希望的。拖枪逃跑最可耻!”林彪后来看到当地的民团众多,几个人出走的话,很可能被民团枪杀,就没有再提离开的事。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起义军中本不是核心人物的朱德站了出来。他召集干部开会,表示自己要坚决斗争到底。这时,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74团参谋长王尔琢也站了出来,赞同朱德的主张,表示要战斗到底。
朱德
这次会议后,南昌起义军残部才基本稳定下来了。虽然军心暂时稳定了,但当时正处于低潮时期,四面八方都是敌军。朱德为了保存火种,与自己在滇军中的老同学范石生联系上,达成了合作协议。
范石生和朱德的友谊源于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读书时,范石生与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结为金兰之交。在辛亥革命时,两人都参加蔡锷组织的“重九起义”,后来又参加护国战争。
在站位上,范石生与其他人也不同。1921年,中山先生命范石生为北伐先遣司令,率部驻滇、黔、桂边界。1922年随滇军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中山先生返穗指挥。1923年,范石生升任第2军军长,授陆军上将军衔。中山先生当众称赞范石生:“军中有一范,顽敌心胆战。”范石生很赞同中山先生的主张,是其坚定的追随者,和其他军阀颇有区别。
所以,朱德找范石生联络时,范石生很爽快地收留了朱德的部队。在人员建制不分散的情况下,将起义军残部改编为范石生滇军的16军47师140团,朱德化名为“王锴”,担任团长。
云南讲武堂旧照
通过这一方式,南昌起义军余部获得了宝贵的休整。当时,朱德和陈毅鉴于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在部队中充实党员,加强教育,同时改变战术,将原先的训练方法进行了调整。比如,原先的行军队形常常是“一线式”,经过战斗实践,起义军改成“人”字形。
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张发奎最终知道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滇军的情况。范石生只得将朱德部队礼送出境,并赠送数万元路费。
这时,局势也发生了改变。桂军正在和唐生智进行战争。在广州,张发奎和桂军的黄绍竑也在进行战争,在湘南地区形成了难得的实力真空。
桂系军队
湘南特委遂指示朱德率部策应湘南起义。朱德利用原第6军营长胡少海是宜章地主家庭出身的关系,在1928年1月中旬,以16军第47师140团副团长的名义将部队带到宜章。当时正是新年,乡绅正在设宴庆贺。朱德率军进入宜章后,立刻将乡绅一网打尽。
占领宜章之后,朱德按上级以前给的番号,将部队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为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朱德迅速将周围的起义部队进行整编,并从修筑粤汉铁路的民工中,招收工人充实部队。
湘南起义
得知湘南起义的消息后,盘踞在粤北地区的蒋军许克祥独立第3师坐不住了。说起来,这个师和我军有着血海深仇。这个师曾经在师长许克祥的指挥下,发动臭名昭著的“马日事件”,大肆屠杀群众。毛主席在马日事件后感到极为震惊,从此坚定了掌握“枪杆子”的信念。
这时,许克祥带着两个团向宜章发起攻击。所有的指战员都摩拳擦掌,想与敌人一决雌雄。朱德却选择退出宜章,以运动战击垮蒋军。许克祥见革命军不战而退,以为革命军力小胆怯,更加肆无忌惮。朱德将部队集中在梅田地区。当敌军冒进深入之时,迅速发起突击。许克祥的两个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消灭。朱德指挥部队乘势打击独立第3师残部,消灭敌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的武器弹药。
经此一战,革命军顺利地完成了从阵地战向游击战、运动战的转变,以这一战为转折点,湘南起义走向高潮。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朱德PK钱大钧,电影《建军大业》中的三河坝战斗是否真实存在?
南昌起义的时候,最初的想法是先在南昌暴动,然后全军南下,进攻广州,攻占广州后以广东为根据地,组织二次北伐。所以一开始用的名义是国民党左翼的名义,发表的宣言中也包括宋庆龄、张发奎等人,并且包括了一些事先没有搞清楚情况就参加了起义的军队。
但南昌暴动之后,在南昌无法立足,于是按原定计划先南下,再向西进攻广州。但起义部队南下到三河坝的时候,实际剩下的部队只有一万余人了,其余部队都在南下途中不断脱队走了。到三河坝的时候,遇到国民党钱大钧等部围攻,起义部队陷入重围,只能分兵迎敌。
当时的起义部队只有一万人出头,但围攻的国军人数达七八万人,其中钱大钧所率为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也是进攻起义部队的主力,敌众我寡,兵力悬殊,又分兵防御,所以很快就失败了。其中相当一部分起义部队是脱离了起义部队,又回到国民党军那边去了,有些则是部队被打散之后脱队走了。
最有意思的是在部队被打散之后,每个人的选择,这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时候了。
当时参加起义的部队中,以贺龙的军阶最高,所以由他担任起义部队的总指挥。按照后来有些人的回忆,部队从南昌出发南下的时候,贺龙是坐着轿子走的。其实这也不奇怪,这是当时他这个级别的将领的常态。但作为军长级别的高级将领,在起义队伍散了之后,他并没有重新回到委员长那边去,而是辗转回到了湘西,在湘西靠着他的个人威望,会重新拉起了一支队伍,继续革命。
叶挺是粤军第四军北伐先遣团的团长,也是在北伐过程中成名的名将。实际上在北伐发动之前,他只是第四军张发奎手下的一个营长,级别并不高。南昌起义的时候,叶挺已经威名远扬,所以由他担任前敌总指挥。三河坝分兵之后,部队被打散了,叶挺就先自己化妆脱离战场,然后乘船到上海,又辗转到苏联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年,脱离了革命队伍,一直到抗战开始后,才又出任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而来的新四军的军长。
后来的共军名将中有不少人当时都在军中,但有些人级别还比较低。比如粟裕,当时就在军中,还是一个普通战士,南下时中弹负伤,昏过去了。他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只模模糊糊听到他的班长对他说,粟裕呀,我顾不了你啦。说完,就把他推到了路边的水沟里。战斗结束后,敌人和我军都已走了,他被路边水沟的水冲了一会儿,才醒过来,又爬起来去追赶部队去了。
林总、陈赓当时也在军中,起义失败后,陈赓化妆离开战场,到汕头乘船准备北上到上海去找组织。在船上,他半躺着,用报纸捂着脸,等了一会儿上来一个人,他听声音觉得认识,拿开报纸一看,是伍豪同志。然后他们俩人就一起北上,到上海去找组织,重新安排工作去了。
叶帅当时也在军中,他离开队伍之后,又辗转到了广州,并参加了广州起义,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也就是说,到汤坑失败之后,南昌起义实际上已经完全失败,原定计划也已经完全破产了,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已经离开了队伍,队伍也已经基本上都散了。
在这种局面下,当时地位并不高的两个人,朱老总和陈毅站出来了。朱老总在南昌起义胜利后,曾担任南昌市警察局长,南下时任参加起义的第九军副军长。陈毅则是当时部队里的干部战士都不怎么欢迎的政工干部,是党代表。他们两个当时的级别都不算太高,并没有参加起义的决策。
但在起义已经完全失败之后,接下来往哪里走,就成了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出路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还想过好日子,只要返回国民党军队,照样可以跟着委员长升官发财,像宋希濂那样。如果想继续革命,那么剩下的人就要想想接下来去哪里、怎么办的问题,这自然需要有人带头。
朱老总和陈毅就是在这个起义部队已经面临散伙的危险的时候站出来了。朱老总收拢剩下的起义部队,还有两千多人。他和陈毅分别给部队讲了话,大家如果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要走也可以,但我们还要继续革命,只要大家都还在一起,办法总是会有的。陈毅也说,以前大家都看不起我们政工干部,觉得我们就是夹着皮包耍嘴皮子的,现在我支持朱军长的意见,我们俩还要继续坚持革命,大家想继续革命的就跟着我们走。
之后,朱老总和陈毅对部队进行了改编,把剩下的两千多人改编为一个团,先在赣南一带打游击,后来上了井冈山,和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的部队一起,成为革命的火种。而参加了南昌起义,又上了井冈山的干部,后来都成为了共和国的高级将领。但是,大浪淘沙之后,上井冈山时南昌起义的部队只剩下了一千人左右。
虽然南昌起义的余部只有一千人左右到了井冈山,但相比毛主席带上山的秋收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是正规军出身,战斗经验当然要丰富得多,这是当时毛主席和在井冈山上的队伍最为缺乏的。南昌起义余部的到来,大大提高了井冈山的革命队伍的军事水平和战斗力。
现在回头来看,三河坝分兵在战术上是错误的,在当时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局面下,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收拢部队,集中兵力,选择一个敌人比较薄弱的方向突围出去,再寻找地方立足,而不应该分兵御敌。但以当时的军事战略战术水平来说,分兵御敌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因为当时的起义部队还没有学会运动中和游击战相结合,毕竟那还是革命初期的幼稚时期。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