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 抗德神剧「狂怒并非是一部脑残的抗德神片」

时间:2023-05-23 00:37:31阅读:2026
首先提示,下文略有剧透,但是不影响观影乐趣。《狂怒》是一部看着很老派的战争片——少有CG,用的都是真家伙,比如虎式和谢尔曼。五人小队的组合很容易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然后很多挑事的再撇撇嘴,说,哼,…

首先提示,下文略有剧透,但是不影响观影乐趣。

狂怒》是一部看着很老派的战争片——少有CG,用的都是真家伙,比如虎式和谢尔曼。五人小队的组合很容易让人想起《拯救大兵瑞恩》,然后很多挑事的再撇撇嘴,说,哼,比起来差远了。

如果从电影本身来看的话,《狂怒》作为大卫·阿耶目前口碑最好的导演作品,从情节设置和视觉表现来说都属中规中矩,冲着颁奖季去的话,搞到几个提名应该是问题不大。全片最大的咖无疑是布拉德·皮特,制片人&主演一肩挑。但是很明显能看出来皮特选片的眼光还是一贯的挑剔,譬如《为奴十二年》就拿了201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这部自己亲自上阵的《狂怒》必然要花点心思认真打磨打磨。

第一回 《狂怒》是新时代的抗德神片?

不要以为主旋律电影仅仅是我大天朝的特色产物,在百年之前美国人就懂得如何用电影这一当时的新兴媒介去打信息战。早年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无不展示着美国白人为主导的社会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在臭名昭著的《海斯法典》被废除之前,所有的电影都要由“有关部门(后来是MPAA,即美国电影协会)”进行内容审查,因此一度在好莱坞,角色形象上“伟光正”、“高大全”的电影遍地皆是。

所以当后来因政客所主导的《海斯法典》因为电影人的极度反对被废除,好莱坞的电影在创作者眼中才算迎来了春天,于是就有了我们现今看到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样子。但是,美式主旋律的电影还是有着市场,毕竟按照华盛顿当局的说法,“美利坚的爱国精神”可是立国之本。像《光荣战役》、《爱国者》、《我们曾是战士》以及战争片巅峰之作《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电影,无一不是人格上没有缺陷的伟大主角胖揍渣一般的对手,最后赢得了胜利,哪怕自我牺牲也在所不辞。但是我们再看这些片子的时候却大抵不会像嘲笑国产主旋律那样去嘲笑美式主旋律,为何?

在于技术和手法。

前两年“手撕鬼子”被吐槽的时候,恰逢《美国队长》在国内公映,有网友评论“手撕鬼子”曰:“就这种东西,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吗?”但是下面马上有人回应道:“如果‘手撕鬼子’的技术指标和《美国队长》一样,你还会觉得侮辱智商吗?”

要知道,《美国队长》里德国兵的战斗力,看着还不如横店的群演们呢,但是段位极高的特效工业在视觉上完全弥补了情节上的脑残,所以你不会觉得侮辱智商,而国产片,在视觉这方面有提升,但还是有差距。

回归正题,《狂怒》是否是新时代的抗德神片。

如果是的话,皮特还会选择往上头砸钱吗?

笔者的建议是,不要把《狂怒》很简单的看成一部反战or宣扬英雄主义的战争片,如果你仔细看一看片中的细节,你会觉得,《狂怒》是展现美片制作水准的良心之作。

皮特的公司“B计划”,显然无法和环球、梦工厂这样的大制片厂去比,因此《狂怒》不可能做到犹如《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展现惨烈大规模登陆战的规模和格局。所以如片中坦克掩护步兵进行扫荡这样的段落,应该是这部电影的预算能做到的极致了。但是在细节的表现上,《狂怒》很好的还原了大到德国被占领区人们以及美军士兵的日常生活,小到作战时每个士兵不同的作战动作和习惯。可以说,《狂怒》在这方面的考究,恰恰反映出了美片,尤其是中小成本的电影,应有的制作水准。

许多观众都在诟病全片最后的决战段落,不仅在设定上像极了《拯救大兵瑞恩》,同时5 VS 500最后还不出所料的顽强抵抗,实在是脑残了些。

看来国内观众的观影层次确实有所提升啊,至少没有像过去那样跪舔。

分析分析吧。

问题1:为什么一个营的德国党卫军干不过一辆残废的坦克?

首先坦克所在区域是一个交通要道,而它还恰恰卡在了上面,坦克旁边还有一栋临时的医护所作掩护,同时不远处还有一个山包做阻挡,能够有着良好的观察视野。德军如果想保证队伍前进,只要这辆坦克有还击的能力,那么必须要拔去这颗钉子,不然是无法顺利前ing的。更何况,这辆坦克的车长还是个老手,无论是临场指挥还是手下士兵们的执行力都是上乘,因此战斗力可谓是不弱的。要知道,整个二战,美国失去作战能力的伤亡总数仅仅为27万余人(一说30余万),是所有重要盟国里伤亡数最少的。对比一下,仅仅在二战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的伤亡人数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至于党卫军,其实五人小队知道这是一个营的党卫军之后,着实是吓尿了,不然不会有人提出要撤,但是在战争后期,尤其还有一个月战争就要结束的状态下,希特勒虽然要求全民皆兵,但精锐的德军部队其实大部被盟军消耗的差不多了。作为精锐中的精锐的党卫军,其实远没有像战争前期那样的强悍,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问题2:为什么德军在久攻不破的情况下不叫火力支援?

当时德军所有的重装备、精锐兵员都在守卫柏林,包括片中的这支党卫军,得到的命令大抵也是和大部队合流,前往柏林。因此是不会像一般看到的美片那样,随便一呼叫就会有空中支援或者其他的火力支援。

问题3:用反坦克武器不也可以直接干掉坦克吗?

其实德军使用了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但是美军坦克小队这样人员相对分散且拥有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更何况一般的战时准则是,消灭敌人,而非消灭武器。党卫军虽然人多,但是目标很大,即便是消灭了坦克,一旦对手还在抵抗,就不能算结束战斗,因此达成消灭敌人这个成就是比较有难度的。

所以,你以为这是抗德神片,一个打一百个,但你不知道,这样进行情节设置,在背后是有着合理的解释以及战术理念做支撑的。

第二回:每个Team Leader都应该好好看看《狂怒》

这是《狂怒》带来的最大的价值。

和《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约翰·米勒不同,皮特饰演的坦克车长“唐”把自己作为一名让人信服的领导者所拥有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作战时,唐头脑清晰,指令准确,战术素养高。而且能够在避免自身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完成任务以及消灭敌人。所以这也是队员们都信服他的重要理由——“这么多坦克,唐带领的小队是伤亡最少的,因为他说过,要带着我们活着出战场。”而新兵诺曼因为不愿杀人而显得异常叛逆,这在唐看来是可以理解但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和平是理想的,而历史是充满杀戮的。”所以他做了一件一般领导者都不太愿意干的事——手把手教会新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有的时候,领导以及其带领的团队,在大量工作压迫的情况下,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但是一旦发现问题,只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但是却无法做到团队能力质的提升——因为在大量且细化的工作压力下,团队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能力的提升。所以这就需要领导者做出决策,到底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完成工作,还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

所以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他仅仅是为了完成作战目标,他不会得到下属的爱戴,但是他的目标中还包含一项“把手下或者带出战场”,那么他的相关配套技能就需要提升,手下士兵的战术素养就需要提升,如果在生死一瞬的战场上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后果是可以想象的——不仅团队会灰飞烟灭,自己也就无法体现出一个团队领导者的价值。

《狂怒》是近年来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战争片,并非“手撕纳粹”,也非无聊透顶。它是在信息化战争大行其道的今天对于老派的战争机器的追忆,也是对如何运作团队做出的理想态的诠释。或许《狂怒》并非是跨年颁奖季中最后笑到最后的电影,但说他是精品,并不为过。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