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自驾全记录(欧洲自驾全记录)
我们乘车来到查理检查站。检查站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和齐默尔大街的交界处,是冷战的见证和象征。 现在这里被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环绕,只剩下小小的一段柏林墙残垣和一座重建的美军警卫室立在这里。
查理检查站是当时东西柏林之间的三个边境检查站中的一个。查理一词的英语是Charlie,其中英语字母“C”代表C号,查理检查站即“C”号检查站。是当时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
检查站竖立着一个于一九九八年十月建造,由弗兰克·蒂尔设计的巨大的肖像画牌,一面是苏联士兵,另一面是美国士兵,用以纪念一九六一年在经过多次最后通牒之后美苏坦克对峙的历史事件。
在面向西柏林的一侧,树立着用英俄法德四种文字标识的警告牌," You are now leaving theAmerican sector",意思是"你在正在离开美国防区"。目前人们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被保存在旁边的柏林墙博物馆里。
查理检查站博物馆也叫柏林墙博物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了柏林墙的历史。室内面积很小,只有两间半公寓,大部分展台在室外,大约二千平方米。在这里,除了对柏林墙抗议展览外,您可以看到人们穿墙逃跑的原始物件,纪念那些试图逃跑的人,讲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寻求自由的难民故事。
柏林墙始建于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全长一百五十五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是一堵不算很高的墙,但它不只是一道单纯的墙体,而是一个复杂的防御工程,在其存在的年代里,虽从地理上隔开了东西两德人民的连系,但无法从心理上扭断东西二德人民的关联。德国人给人印象大多是硬朗,严谨,还有刻板和冷淡。这或许和德国发达的制造业有关,精益求精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这个民族的性格,还有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习惯性的周密思考铸造了德国人的思维逻辑,让这个民族更具理智的色彩。这种性格的民族有超强的凝聚力,不是一堵围墙就能隔开的。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一九九零年六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柏林墙已经消失,但在柏林轻轨北火车站和柏林地铁伯恩瑙大街站之间有一个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公园里保存着二百二十米长的墙体,能让人们看到柏林墙以前的样子。柏林墙并不仅作为一面墙挡在当时的东西德之间,另外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一整套封锁工事彻底分开了两边的德国人。遗址公园里展示牌上讲述这堵墙分开德国人民的故事,令人震撼,让人惊心。
还有长达一千三百一十六米的柏林墙在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画廊中保存下来。这个露天画廊叫东区画廊。画廊位于柏林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八日,来自二十一个国家的一百八十位艺术家在这段柏林墙上创作的不同主题的绘画。不过来这里看画需要运气,运气不好的时候,碰到修路、维修管道或者维护围墙,就会用围挡就把画给挡住,遮个一年半载是很普通的事。
晚上七点,我们吃完晚饭,回酒店休息。德国首都柏林是在我们这次旅行中唯一一个呆了两个晚上的城市。
二战中,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为何还要放弃柏林?
二战到了1945年,形势一片大好的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对柏林进行合围,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战就要开始了。然而,狂妄的希特勒丝毫没有退却的样子,依然在叫嚣着战争,顽抗到底。
在阿登战役中,希特勒竭尽全力拼凑起来的25个师,也消耗殆尽。现在的德军是士气低落,武器缺乏,所谓的齐格菲防线俨然成为一个空架子。盟军各部斗志昂扬,先后在莱茵河上抢占渡口,并相继渡河,向德国腹地挺进。
此时的德国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毫无抵抗之力。大势所趋,再高明的将帅也挽救不了败局。而同盟国各国部队也开始为了荣誉、利益或者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加速对德国的进攻。
为了“抢占”先机,一场进攻比赛悄然开始,生怕落在东线苏军的后面。作为地面部队总司令蒙哥马利更想将苏军也归于他的领导之下,以便获取更大的主动权。
因为他很清楚苏联也对柏林怀有“复仇”式的志在必得。只有将苏军地面部队的领导权拿在手里,才能有效的遏制他们的“野心”。于是,他一改以往胆小谨慎的打法,命令所属英美部队以最大的速度和干劲向易北河猛进,直指德国首都。
他要以占领柏林胜利者的姿态来展示大英帝国的实力和确定对欧洲的主导作用。只有英国部队占领德国首都,才能主导未来的欧洲。殊不知,这种“混乱”的状况,也引起了美国的担心
就在蒙哥马利的部队已经整装待发的时候,他接到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命令:“改变向柏林进军的计划,与苏军一同协同作战。”并剥夺了他指挥美军的权利,也就是说,英国设想蒙哥马利以地面总司令的身份与苏军对话的权利被剥夺了。
这让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和英国军界都极为恼火,原来他们一心想让蒙哥马利担任副统帅,这样就可以全面指挥盟军所有的地面部队(包括苏军)。可是,这点小伎俩怎能瞒过美国人的法眼,在利益面前,谁的实力大,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如今的美国已今非昔比了,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综合国力上,已牢牢占据着西线盟军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在军事问题上,只有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有权直接与苏军最高统帅进行联系。
英国人当然也清楚当前的局势,是美国人帮助他们赢得了战争,美军是西线盟军的主力,没有办法和美国去争夺老大的位置。接下来,美国人的做法,让所有人大惊失色,那就是把对柏林的军事打击交给了苏军。
首先,战局的形势不允许。就战争的态势来看,对西线盟军不利。我们都知道阿登战役,希特勒苟延残喘,在阿登地区对盟军进行了突然反击,一下子打乱了他们的进攻节奏和前期部署。
使得盟军耽误了6个星期的时间,距离柏林还有480公里。而此时的苏军距其只有60公里左右,并早已做好了攻击准备。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都感到这场争夺赛要输掉了。
其次,这将是一场伤亡惨重的攻坚战。凭着他们对希特勒的了解,这个“疯子”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负隅顽抗必定是他的最终作为。另据情报显示,希特勒正在召集纳粹狂热分子,储备大量的弹药物资,将城市的每一个房屋变成防御阵地。强攻必将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另外,按照英美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协定,对战后德国早已划定了各自的占领区,而德国首都就划归在苏军占领区内。也就是说,即使付出巨大代价占领了柏林,也要退出来并把地方让给人家。这样的傻事没人去干。
世界观的不同,让反法西斯联盟内部,英美同苏联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到了1945年春天,眼看着纳粹德国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这种矛盾和不信任也就越来越明显,与苏联去争柏林,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而此时的苏军,也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最终把强悍的德军打回老家,其战斗力不容小嘘。同时,德军在苏联犯下的罪孽,一定要血债血偿,攻占柏林是对整个民族的抚慰,所以,他们志在必得。
更让美国放弃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想争取苏联参加对日本的战争,以争取在亚太地区更多的利益。所以,一时的忍让和迁就,即给了苏联人极大的荣誉和面子,也促使他们早日下定对日本开战的决心。
抛开其他因素来说,单从战略角度来看,罗斯福这么做,可见其战略站位和眼光之高,不愧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始终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为着美国的将来来考虑问题。所以,他要的不是一个德国,而是全世界。
其实,真正的国家利益说到底就是民众的利益。罗斯福曾说过:“国家绝对不能只为少数富人服务,而是为全体人民服务。”他这种心系民众的利益,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所以说,国家利益面前没有谁对谁错,一切都是无所谓。当各国都在为了国家利益相互博弈的时候,作为公民该这么做呢?只要你心怀国家,热爱自己的祖国,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荣誉,不论你是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是在奉献自己的青春保卫边疆,你都是一个爱国者。
大家认为罗斯福迁就苏联、放弃进攻德国首都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吗?欢迎大家讨论和留言。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