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南泥湾的资料「从延安出发第三期致敬薪火相传的南泥湾精神」

时间:2023-05-22 10:03:36阅读:3159
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节目自5月23日起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以来,获得广泛赞誉。前两期相关内容荣登全网热榜话题60余个,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1亿次…

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节目自5月23日起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以来,获得广泛赞誉。前两期相关内容荣登全网热榜话题60余个,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1亿次,相关热搜话题累计阅读量达8.9亿次,总曝光量超35亿人次。

  6月5日,《从延安出发》迎来第三期。本期节目聚焦延安电影团拍摄于1942年的纪录电影《南泥湾》(原名《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讲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节目中,青年演员刘昊然带着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追问,穿行于八十年历史光影,和93岁的老一辈艺术家田华展开“时光对话”,并在探寻交响芭蕾《山河》、原创歌剧《命运》、舞蹈诗画作品《国色》、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等新时代精品的幕后故事中,感受南泥湾精神如何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源泉。

前辈艺术家田华与青年追寻者刘昊然一起追寻南泥湾精神

  “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里,但是不同的时代都有南泥湾精神不同的表达方式”,追寻者刘昊然的感慨,正是本期《从延安出发》的表达主旨所在。新一代怎样更好地开拓创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呢?相信本期节目会给到当代青年清晰的指引。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老一辈艺术家留影“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片红色的沃土。

  艰苦岁月里,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奔赴延安以南四十多公里的南泥湾,把荒山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树立起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何谓英雄?迎难而上者。火热的革命热情促使著名摄影师吴印咸带领延安电影团不断开拓创新。在延安窑洞里,他们用最简陋的创作条件,记录下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壮大的历程,创造了摄影史上的奇迹。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点燃他们内心的是什么?这些光影又是如何记录下来的?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本期节目中刘昊然发出的追问。老一辈艺术家田华翻开《吴印咸摄影集》,并结合影视化戏剧《南泥湾》,向刘昊然深情讲述延安电影团的前辈们记录“南泥湾精神”的故事。

青年追寻者刘昊然带着时代之问而来

  “越是条件不好,越是困难,他们的干劲就越足”,“在延安,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信念和决心!”田华说。19岁在上海美专求学时,吴印咸买来旧的照相机学摄影,他把床底当暗房,爬进去冲底板,自嘲是“蛙式”摄影;38岁时,为了抗战救国,吴印咸投身延安;1942年,吴印咸负责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工作,在没有拷贝机、没有洗片机、没有放大机等关键设备的创作条件下,他用“土办法”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袁牧之、徐肖冰、钱筱璋等同事一起通过电影鼓舞军民自力更生;1946年,吴印咸离开延安,带领延安电影团奔赴东北,参与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里也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虽然我当时没到延安,但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场面传到了我们根据地,我们演的戏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回忆起吴印咸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合作电影《白毛女》的难忘记忆,田华一度热泪盈眶,难掩思念之情:“吴印咸老师,我想你啊。”

前辈艺术家田华呈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一辈的“南泥湾精神”从何而来?田华告诉刘昊然:“虽然那时物质上匮乏,但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我们坚信新中国一定会到来。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怕吃苦,把这个苦啊都会变成甜,我们就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了南泥湾的奇迹,从来没有退却过。”

  “那个时候拍电影太不容易了,跟那时候相比,我们真的很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刘昊然从老一辈直击人心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南泥湾精神”给予老一辈源源不断地向前进的力量,他对田华说:“我们希望能像你们一样,继续传承这种‘南泥湾精神’,不管在什么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依然要大胆往前走!”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以优秀作品记录属于每个时代的“南泥湾精神”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吴印咸等老一辈电影人用光影把伟大的“南泥湾精神”珍藏为永恒。新时代里,从脱贫攻坚,到全民抗疫,再到建设绿色家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从未褪色,并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创新创造的源泉。

  本期《从延安出发》在深情回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峥嵘记忆的同时,精心选取并精编呈现了交响芭蕾《山河》、原创歌剧《命运》、舞蹈诗画《国色》、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等新时代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或是对新时代“南泥湾精神”的真挚歌颂,或是体现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克难奋进的可敬态度。节目以刘昊然不断求教、不断感悟、不断学习的视角,娓娓道来感人至深的创作心路。

舞蹈诗画《国色》

  原创交响芭蕾《山河》讲述了两年前武汉疫情防控期间,雷神山与火神山医院建设奇迹的故事。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看来,《山河》其实是《南泥湾》的一种延续,它们所致敬的都是平凡人创造的奇迹,“南泥湾的奇迹所感召下,延安电影团在党的领导下摄制了《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和战斗热情;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者,用舞蹈来创造我们内心的致敬和感受,在‘两神山’建设奇迹面前,用芭蕾舞去述说这样的奇迹。”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带来交响芭蕾《山河》

  对于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而言,全面开拓性地发展经济就是那时的使命;那么对于经济已经飞速发展的当代,使命又是什么?原创歌剧《命运》中,鲁镇绣娘赵晓云在引领家乡人民致富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造青山绿水美好家园,成为一名“大地绣娘”。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表示:“南泥湾的大生产用纺车编织出陕北好江南,《命运》的女主人公用针线绣出了锦绣江南。我们脚下的青山绿水,是我们通过开拓进取去守护的。”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分享原创歌剧《命运》

  在电视剧《谷文昌》中饰演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刘佩琦,对谷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钦佩不已:“他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推动植树事业发展,没有他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宝岛绿洲。”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情绪饱满,士气高昂,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这就是对“南泥湾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刘佩琦朗诵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

  今天,文艺工作者们不仅在用艺术传承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也努力在创作中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这一光荣的传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分享了《国色》用短时间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幕后故事,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积极发扬先辈“自力更生,开拓奋进”的理念,不断激发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为观众带来舞蹈诗画《国色》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殊的精神财富,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些都是能够开拓创作新境界的宝藏。《从延安出发》以延安为起点,串联八十年来艺术长河里生生不息的人民情怀、奋斗底色和时代脉动,勾勒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鼓舞并引领年轻的一代在幸福的创作环境里用心、用情、用功。

  老一辈艺术家田华的寄语,饱含了对新一代的热盼:“要珍惜这个时代,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年轻的同行们一起,让中国文艺这棵80岁的常青大树焕发新的光彩!”

内容来源:国际在线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安南泥湾的资料「从延安出发第三期致敬薪火相传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什么?

《南泥湾》的歌词简洁质朴,充满了欢快的氛围,积极的情绪。歌曲旋律优美,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延安精神。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扩展资料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吵陵判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升改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

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

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2]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汪旁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

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总之,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延安南泥湾的资料「从延安出发第三期致敬薪火相传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南泥湾》充分表达了劳人民为建设新中国,齐心协力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裤戚,就是为建设一个新中国,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日子,开扩一片新天地。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上指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实际上是当年扒渗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春纯脊的精神。

扩展资料

南泥湾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2020年2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自疫情消散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向参与武汉“抗疫”一线救援工作的全体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及各行业志愿者们免费开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