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文化宫,东阳卢宅建筑群怎么样
它被称作“民间故宫”
集东阳教育、木雕、建筑
“三乡”文化于一体
传承历史文脉古今和谐相依
雕琢本心《东阳卢宅》
卢宅本非宅,而是一个完整的雕刻艺术建筑群落。1988年,国务院新公布了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就是其中之一。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出东方文明的古民居建筑艺术典范,被誉为儒家文化大观园。甚至有人将它比作“民间紫禁城”,这种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它必有其过人之处,为此,《文化大观园》摄制组前往东阳,一探究竟。
王鲁湘:卢启源,这条老街有多长的历史了?是不是明代就有这条街了?
卢启源:应该是南宋初年。
王鲁湘:南宋初年就有这条街了?
卢启源:对,我们这个卢宅这个祖宗,他是从天台迁过来的,迁到这里,南宋初年迁到这儿,然后选择了这个地方一条雅溪。
王鲁湘:就旁边有一条溪水,是吧?
卢启源:对,就环抱着整个村落。那么然后这个个卢氏就称之为雅溪卢氏。
王鲁湘:雅溪卢氏。
卢启源:因地名来说的。
王鲁湘:因地名而兴,那我现在我们过的这个牌楼呢,是一个?
卢启源:是个明朝的。
王鲁湘:总督三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卢睿。
卢启源:卢睿。卢睿是卢氏明朝当中出过八个进士,他是第一位进士。那么整个格局,是从明朝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卢宅始建于1456年,主要是明清民居风格,整座建筑群贯穿南北,纵深320余米,占地5公顷。卢宅的整个村落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由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围。在这里,卢氏族人世代传承,它所记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是一个家族的历史。
王鲁湘:您是这个我们卢宅这个迁到这个东阳之后,你现在是多少世,您是多少世裔孙?
卢启源:我是卢氏后裔的这个第29世。
王鲁湘:29世?
王鲁湘:那么现在能排到多少世了?在您后面?
卢启源:应该是后面还有好几世。
卢启源:排到三十六七世了。
王鲁湘:也就是说你在现在的这个东阳卢氏中间,您辈分还算是高的了?
卢启源:对,我应该是第二高的。
王鲁湘:30多代。那么它的鼎盛期,比如说像我们这个卢宅,是吧?这个卢宅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这个宅子,包括我们这个整个这个行政区,好像这一大片都叫做卢宅,这个街也叫卢宅,是吧?
卢启源:对。
王鲁湘:那么它的这个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卢启源:整个村落叫卢宅。卢宅就是卢氏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卢宅。
王鲁湘:卢宅。
卢启源:后来它这个南宋过来以后,一开始就是说,这个家族就不怎么发达,一直到。
王鲁湘:刚开始不太发达?
卢启源:到明朝,应该是第13世开始,当时13世有四兄弟,老大、老二都是通过科举在走向仕途。老三、老四在家务农经商。
王鲁湘:经商。
卢启源: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整个家族开始兴旺发达。那么现在这个村落呢,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卢宅的主人诗礼传家,建筑规制处处以士大夫府邸为典范,尊师重教,登科及第者绵延而不绝。
民间有句俗话叫“卢宅牌坊多,李宅祠堂大”。卢宅牌坊是卢宅明清建筑群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显示了卢氏家族的显赫,也展示了古代东阳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石雕工艺。
跟着卢启源继续往里走,过了“大夫第”的石牌坊,转上一条卵石铺地的甬道,就要到肃雍堂真正的大门了。
卢启源:这是肃雍堂的头门。
王鲁湘:头门?
卢启源:整个肃雍堂纵轴线一共是前后9进。
卢启源:这个头门为什么又叫捷报门?
王鲁湘:捷报门?
卢启源:它主要是三喜临门,一个就是这个堂主,就是卢溶,他这个50大寿。
王鲁湘:50大寿。
卢启源:第二,这个大楼落成。
王鲁湘:落成。
卢启源:这个厅堂落成。
王鲁湘:厅堂落成。
卢启源:第三,他儿子卢楷中解元,解元。
王鲁湘:中解元。
卢启源:这三喜。
王鲁湘:这三喜临门。
卢启源:三喜临门。
王鲁湘:三喜临门。
卢启源:所以称之为捷报门。
王鲁湘:捷报,捷报门。
过了捷报门举目回望,门框恰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远山,山形酷似一个直立的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而卢宅的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雅溪,这一切就好像是特意为卢氏子孙安排的“面山环水”的独特风水,保佑着他们世代出仕。
王鲁湘:卢氏,我们知道过去的人发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通过科甲,通过科举制度,然后做官,这才能够把这个家给发起来,这个家在当地才可能受到人的尊重,是吧?但是光靠这个做官,好像要建一个特别豪华的,庞大的一个府第,也有一些困难,家族中间就还有其他的人,比如说,比如说做大地主了,或者是做经商了,才有可能,那卢氏这个在明代的时候,把它发达起来,建这么一个九进的大院,包括这个连片的这种府第,他是靠什么样的财力来支撑的呢?
卢启源:这个就是我们通过这几年的这个研究,我们发现就是我们卢氏家族,有两个根本的东西,一个是立德树人,要走正道。
王鲁湘:走正道。
卢启源:守本分。第二个就是诗礼传家。
王鲁湘:诗礼传家。
卢启源:对。就是历来就是重视教育,明清两朝,这个家族里面办了9个书院,2个藏书楼。一个家族办了,这么多的书院跟藏书楼,这是应该说绝无仅有。
王鲁湘:就特别地重视子弟的这个教育?
卢启源:对。除了办书院,办藏书楼以外,就是大宗祠里面有养贤田,就是专门用来奖学的。
王鲁湘:奖励?
卢启源:对,奖励。奖励这个学子。
王鲁湘:也就是说整个家族是,类似于我们现在建了一个基金一样,是吧?
卢启源:对,那个时候就是没有现金,就是什么,它是靠什么呢?地租。
王鲁湘:靠地租?
卢启源:对。这个养贤田,就是田,土地。
王鲁湘:土地是专门来养家族里头的那贤子弟的?
卢启源:对对,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王鲁湘:一直延续到现在?
卢启源:当然,现在是,这就是我们筹建了一个文化建设基金嘛(06:30)。
王鲁湘:对,实际上是一个延续了?
卢启源:对,延续,。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卢氏家族,我们发现怎么样呢?三兄弟也好,四兄弟也好,有人学而优则仕,就是通过科举。
王鲁湘:科举?
卢启源:有人肯定是守住。
王鲁湘:要在家里头守住家业的?
卢启源:守住家业的。而且这样的,卢宅这规定就是,你这个土地要抵押、出租,出卖,都不允许向族外人。
王鲁湘:只能在族内进行。
卢启源:族内交易。
王鲁湘:就也就是流转都只是在族内流转?:这条很是,族规规定的?
卢启源:对,族规规定的。所以你就是说一方面要学而优则仕,有许多人考出功名了。另外一方面就是有许多人是在家里守住家业。
卢启源:肃雍堂,这个厅堂就是平时我们家族里面那个,重大的节庆活动,各种礼仪活动都在这边。
王鲁湘:都在这里。
王鲁湘:肃雍。
卢启源:肃静、雍和
卢启源:而且卢宅这个各个厅堂的堂名,基本上出自于那个儒学的这典籍里面。
王鲁湘:典籍里头。
卢启源:典籍里面的,对。肃雍,树德,这个世雍、善庆等等。反正就是营造了这么一个氛围。从堂名到这个门楣什么东西的那个雕刻,木雕,这些作品,就是桃园结义,岳母刺字什么的,一个一个故事全部雕刻在那个,这个门上,门窗上面的。
王鲁湘:对,其实肃雍这两个字我们现在的这个中国人,不太能够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了,其实这是一个儒家的理想。肃就严肃嘛,那么你对待国家的事情,对待朝廷的事情,对待官场的事情,你要非常严肃。
卢启源:对,要有敬畏之心。
王鲁湘:是吧?要有敬畏之心。雍乃和睦。
卢启源:对,和谐。
王鲁湘:那个愉快,是吧?这些意义都在里头,也就是说要。
卢启源:对。
王鲁湘:毛主席说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吧?就是这个意思在里头。
肃雍堂的发祥,很大程度上是崇儒学、敦礼教,尊师重教的结果。当时的文人骚客,在这里或留寓、或吟诵讲学,留下了一方方匾额,激发卢氏后人奋发进取。
儒家礼制要求住宅建筑形式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肃雍堂祖卢溶虽然是当时东阳很有财势和胆识的乡绅,但也还是属于庶民阶层。这样看来,肃雍堂的建筑似乎超越了等级,违背了儒家礼制。
王鲁湘:那么我们知道,过去中国的这个府邸、房子,它其实是要符合,有一套礼教的规矩的,有很多很多规矩,像比如说这个中轴线,多少多少进,它其实也是有规矩的,那你这个九进是不是犯规了?
卢启源:这个九进呢,我们这个家谱上面,这个历史上面倒是没有找到依据记载。
王鲁湘:没有?
卢启源:但是现实就是九进。
王鲁湘:对。
卢启源:那么我们分析,应该是分成两期实施的。
王鲁湘:是两期实施?
卢启源:对。前面是四进是公共场所,厅堂。那么这个不违规,对不对?
王鲁湘:对。
卢启源:那后面五进就是逐步地,就是拓展。
王鲁湘:拓展的?
卢启源:对。最后形成一个九进的这个。这里面就是说,我觉得就是这个规划者,规划者就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就是。他这规划有点超前。像我们整个卢宅,我觉得街巷纵横,厅堂林立,还有这个25座牌坊,现在。这个整个规划呢,我们感觉它很规整,而且讲究对称。
王鲁湘:它完全是按照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那一套规矩来订立的,所以它是体现了当时候封建纲常的伦理秩序,是这种封建纲常伦理秩序,在建筑形态和规划上的一种,空间的一种投射。所以你进到这里来以后,你就知道,什么是封建礼教,什么是尊尊卑卑,长幼有序。这包括礼乐和谐怎么来的,是吧?
卢启源:对。这里面礼义忠信,这反正我觉得,它都是渗透在里面。
该严肃的地方,是吧?规规矩矩。
卢启源:对。
王鲁湘:对称,平衡、庄严、和睦,然后包括花园,那是一个家族的人在一起,自由玩耍嬉乐的地方。
卢启源:卢宅这个范围里面,花园有30来处吧。
王鲁湘:30来处花园?所以它很平均,那你41处厅堂,这是讲礼的地方,礼制礼教的地方。这个30多处花园,是讲乐的地方,是讲这个身心和谐、自由,这个玩乐的地方。
卢宅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其中又因为身处木雕之乡的东阳,以木雕艺术最为精湛,这些东阳木雕装饰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与建筑艺术的融合。
卢启源:东阳号称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这三乡文化,我觉得都集中体现在卢宅的古建筑群里面。卢宅这个家族为什么兴旺发达?重视教育。
王鲁湘:重视教育。
卢启源:这是毫无疑问的。
王鲁湘:对。
卢启源:那么卢宅这个古建筑群,这个古建筑,独树一帜,是整个东阳民居的代表作。而且这个木雕、砖雕、石雕,跟这个建筑这种完美的结合,还有彩绘。
王鲁湘:彩绘,对。
卢启源:对,都体现在这个卢宅古建筑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卢宅古建筑,实际上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
王鲁湘:对。那么这些雕刻的东西,我们也知道,在中国的这个传统社会里头,一个家庭往往会把自己的这个房子,能够进行艺术装饰的地方,其实都变成一个寓教于乐的。这么一种形式,是吧?是一个对家族子弟其实进行耳濡目染的这个。
卢启源:潜移默化。
王鲁湘:潜移默化的教育的这样一个场所,那些里头都是有这个忠孝节义这些这个,仁义礼智的这种教育。那我们是不是这些雕刻的题材也都是这样的主题?
卢启源:这点非常明显。
王鲁湘:非常明显?
卢启源:我感觉无论从门楣的题词,堂名的这个命名,以及这个木雕这个构建,跟这个门窗的那个这个雕刻。应该说一幅作品一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体现了这个传统的这个礼教,这个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在这,生活在这里的人,耳濡目染,就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教育。
王鲁湘:您小时候就是在这个宅子里头长大的吗?
卢启源:对,是的。
卢启源: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我是建国以后那个的,当时我看到的可能就是除了那个很小的时候,在这个地方,这个厅堂里面摸打滚爬,每年这个逢年过节,都会举行一种盛大的这个祭祖活动。
王鲁湘:祭祖活动?
卢启源:对,祭祖实际上是,就是缅怀这个祖先,传承这种文化。
王鲁湘:对,我们叫做慎终追远嘛。
卢启源:对,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编辑:王竹、巴塔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