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帝朱允炆电视剧(明惠帝朱允炆电视剧)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建文帝继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历时4年。最终由于有太监作内应,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燕王兵得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
其于明代初无谥号,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乾隆追谥“恭闵惠皇帝”。
如果朱棣不篡位,明建文帝朱允炆治国会比朱棣更好吗?
建文帝的施政,还是有些政策利民的,干过很多好事的,最突出的就是减税。只不过他这次选择减税的时机有点问题——刚好是前线与燕王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结果当几场大的战役失败后,朝廷国库甚至凑不起钱来组织军队对燕军发动反击。虽然政策利民,但是却有害于政治大局,而且他执政时间太短,很多政策仅仅是纸面文件并没有实际执行。
不管怎么说,他颁布的一些惠民政策,的的确确让百姓感受到了便利,因此多年后还有老百姓想着他,文人士大夫以同情弱者的态度纪念他。
朱棣夺位后对建文帝的历史进行了篡改,搞得靖难之役中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已经完全理不清了。建文帝的改革就成了完全的笑话,这就是朱棣消除记忆的成果。
朱棣也没能完全如愿,因为民间对于建文帝的怀念简直日甚一日。永乐年间堪称大手笔之作的征讨安南,就是对这种追忆心理的反应:
(出兵征讨安南)是为了转移永乐初年军民普遍怀念惠帝的情绪,并且藉这次动员机会来考验各地卫所军,特别是南京京军对朝廷的效忠程度,也可以通过军队的调遣与整合,瓦解南方卫所军对他篡位的不满情节之增长。——郑永常《征战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
而对于建文帝同情者的追杀,则几乎贯穿永乐朝始终。
其实建文帝最大问题就是削藩,手段酷烈、操之过急,和汉代七国之乱相似,但却没有预先作出军事准备。
建文帝登基时,大明藩王权势重,但并没有不尊皇帝,不朝天子,建文帝的一般旨意他们都不敢违反。削藩没问题,但得要有理由,汉景帝削藩时,被削的诸侯王多多少少都有罪名。就算师出有名,汉景帝都差点翻车,可是建文帝削藩更加极端。
建文初年,五位大明藩王被废,历朝历代,削藩如此急不可耐,也唯有建文一朝。哪怕只是废掉他的五位叔叔的王位,从叔叔的儿子里选一个当新任藩王,这都比直接废爵位来的要好。
靖难之战开始,双方撕破脸皮了,建文帝不想着学习汉景帝派遣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全力镇压燕王叛军。却想着不能背负杀掉叔叔的恶名,导致手下军队畏手畏脚,这就是典型的瞎指挥。这种时候,能在战场杀击杀朱棣,就是给那些藩王一击重锤,何况前面削藩时建文帝丝毫没顾忌藩王的名声,逼死他们后还加以恶谥。
所以,建文帝从政治、军事各方面而言,才能有限,起码看不出有比朱棣高明很多的地方,没有理由相信他的治国,会比朱棣更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