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武术家「身为拳法宗师赵匡胤是武力值最高的帝王却建立了最软弱的王朝」
序言
大宋是继唐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凭借着自己的“赫赫威名”,被手下拥立为皇帝,建立起了大宋政权。
居庙堂之高的宋太祖书写了不朽的篇章,而处江湖之远的赵匡胤同样留下了不俗的名气。
或许你很不解,为什么身为帝王的赵匡胤在江湖上还有几分名气?
其实很简单,赵匡胤本人武功极高,他所创的太祖长拳可以说是天下一等一的拳法。
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丐帮帮主萧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聚贤庄一役,以一套太祖长拳力克群雄,打的天下武林人士没脾气。
而萧峰所用的太祖长拳正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的拳法。
(民国版太祖长拳拳谱)
一、起于战场,历史上的太祖长拳人们都知道,金庸武侠小说中,有着数不清的神功秘籍,像什么乾坤大挪移、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等,当然这些神功秘籍都是金庸自己虚构的,然而在这些武功秘籍中,却存在着一本烂大街的武功秘籍——太祖长拳。
可不要小看太祖长拳,历史上的太祖长拳可是一等一的杀人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诞生于战场。中国武术界私下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许多武功都是诞生于战场上,杨家枪、八极拳、六步拳这些全都是诞生于战场之上。
中国武学,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人记载下了武学的踪迹,
太祖长拳是众多武学中的一个异类,只因它的创立者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其实赵匡胤创立太祖长拳的时候,还只是后周王朝的一员大将,幸好当时的后周世宗柴荣十分欣赏赵匡胤,让他统帅一方。
(影视剧中的赵匡胤领兵出征)
而赵匡胤在训练队伍时,发现士兵们的战斗力很低,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以及自己的官职,赵匡胤特地创立了一套杀敌拳法,用于士兵的日常训练,这套拳法也就是后来的太祖长拳。
当然了,太祖长拳也不一定就是赵匡胤创立的,或许是陈抟老祖传授的呢?
谁也说不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所推行的这套拳法的确不凡,作为其创始人以及杀敌无数的大将,赵匡胤本人的武功极高
二、万拳之母,岳飞、戚继光等人全都学习过熟悉中国武学发展的朋友都知道,宋元以前,武学主要在军队中盛行,原因无他,因为要打仗,多学一点武学,更有利于在战场上杀敌生存。
(岳飞)
但是自从赵匡胤建立起北宋,军队中的武学渐渐没落,武学开始从军队流向民间,进而演变出众多武学流派。最典型的就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授艺岳飞,岳飞又将自己在军队中的杀敌技巧融入枪法中,形成了民间口中的"岳家枪"。
而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太祖长拳同样如此,从原本的军队杀敌之术,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强身健体的一套武术。抛开赵匡胤的帝王身份,他这套拳法对后世的拳法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写的《拳经》,其中记录的三十二式拳法纲要就是脱胎于太祖长拳。
在戚继光编撰的另一本兵书《纪效新书》中,记载着太祖长拳32式,每一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其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纪效新书)
而明代另一位棍法大师程冲斗在其编撰的《少林棍法阐宗》中记载道:太祖长拳、杨家枪、少林兼枪带棒是正儿八经的武学,要是认真学习,未必不能成为武学宗师。
由此可见,在后世武学大师眼中,太祖长拳非同凡响,有着"万拳之母"的美誉,今日人们常见的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也都是深受太祖长拳的影响。作为其创始人,叫赵匡胤一声"武学宗师"不为过吧
三、战力值最高的帝王,却建立起最软弱的王朝通过上述所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为帝王的赵匡胤有着非同一般的武学造诣,夸张的说,赵匡胤应当是古代帝王中功夫最好的。
(赵匡胤阵斩皇甫晖)
这一点无论从他少年时期的事迹说起,还是从军入伍之后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这里简单举个事例。
昔年,赵匡胤跟随柴荣攻打南唐,结果遭遇南唐节度使皇甫晖、姚凤的抵抗。身为随军大将的赵匡胤二话不说,策马扬鞭,单骑冲入敌军阵营,一刀就把皇甫晖给砍了,颇有一丝关二爷温酒斩华雄的味道。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陈桥事变"赵匡胤被拥立为皇帝,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可不一样了,他深知自己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因此他先后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收回了禁军将领以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此后又严格执行着"刑不上士大夫"的古礼,在政治上,推行着"重文轻武"的国策方略,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地方上,文官始终压着武官,这就导致许多军事政令行不通,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在军事上,宋太祖裁撤多余的禁军,收回地方藩镇的兵权,设立三司,分管国家军政大事。
武学造诣颇高的赵匡胤本以为这波操作可以让大宋江山永葆万年,殊不知这些正是导致宋朝灭亡的关键。靖康之耻的悲剧也在历史的推动下悄然来临。
虽说大宋拥有300多年的繁华,政治、经济、文化上更是取得了数不尽的辉煌。但是作为大宋的建立者,赵匡胤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治国之道并非谁压着谁,而是保持朝堂局势的动态平衡,避免专权独断的势力出现。
不知道大家对于宋太祖赵匡胤还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来探讨这位传奇帝王。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