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祖李渊(李渊是唐高祖还是唐高宗)
李渊
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
时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又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炀帝被杀后,逼杨侑让位,自立,国号唐,建元武德。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割据陇西的薛举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东渡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宋金刚。又命世民东击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四年,击灭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除,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传位于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人物关系
人物生平
出身世族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至杨坚官任北周的大丞相之后,李家才还复本姓。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转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叫史世良,曾经说李渊骨法非常,将来必建立帝业,并希望它能洁身自爱,保护自己。李渊听了之后非常自负。
早期戎马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第二年(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突厥。
太原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汾阳)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孤立了。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李渊题跋像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农历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六月,又遣二子李建成、李世民率军攻杀拒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
开国称帝
主词条: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在发布的檄文里他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攻入长安。
十一月十三日,李渊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农历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同年农历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扫除群雄
主词条:唐朝统一战争、虎牢关之战、唐灭刘黑闼之战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唐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农历六月,李世民攻打据有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农历九月薛举战死,农历十一月俘杀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李元吉、裴寂等败逃。后李世民出讨河东,收复太原并消灭刘武周势力。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不久被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三足鼎立之势。620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联盟对抗李世民的军队。
武德四年(621年),在武牢关一战中李世民俘获窦建德。促使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斩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唐军又消灭了江南的辅公祏势力,终于一统天下。
禅让退位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却改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因病去世
李渊陵墓
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农历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唐高祖
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
贞观八年(634)农历十月,李世民决定在宫城的东北方向营建大明宫,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渊病死,大明宫没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宫才渐成规模。)
贞观九年(635年)农历五月,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六十九岁。
庙号高祖,初谥太武皇帝(后改谥、加谥为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同年农历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祔葬。
历史上的李渊到底是哪里人?是什么样的人?
晋隆安四年,后凉天玺二年(400年),凉州大姓子弟、自称陇西李氏后裔的敦煌郡效谷县令李暠被地方豪强推举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敦煌太守。李氏家族自此开始割据凉州西部、并扩张势力。李暠所建立的政权史称西凉。
李暠建西凉后,劝课农桑、,法宽简、寓兵于农,大力发展屯田,凉州西部因连年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晋义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凉二州牧,改年号建初,并遣使者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晋安帝,以晋臣自居。当年十月,西凉将国都自敦煌迁往酒泉。
晋义熙十三年,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留遗诏传位于太子李歆。二月,李暠去世,李歆继位,追谥父亲为凉武昭王。李歆治国过于严厉,又喜欢修造宫殿,西凉国力消耗过度,对抗死敌北凉逐渐显露颓势。
陇西李氏立国
宋永初元年,西凉嘉兴四年(420年)九月,和西凉纠缠争斗多年的北凉趁李歆治国刑罚繁重、人民困苦、西凉国力逐渐衰弱之时准备击灭西凉。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先散布假消息,谎称北凉将出征西秦,暗地里将军队偷偷调回,埋伏在和西凉交界的地方。北凉虚构防卫空虚的假象果然让西凉上当,李歆得知假消息后不顾其母及诸臣的劝诫,率西凉主力大军三万出征北凉。
就在西凉军进入北凉境内后不久,北凉就在怀城、蓼泉两地接连设伏,大破西凉军。李歆本人也在蓼泉阵亡,西凉军溃散四逃,北凉军则乘胜攻向西凉都城酒泉,一举破城。西凉残部在李歆弟李恂的带领下败退回敦煌,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勉力维持西凉残局。
宋永初二年,西凉永建二年(421年),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再次发兵攻击敦煌,李恂闭城坚守不出,北凉军于是引河水灌城,敦煌城墙崩坍。李恂不能坚持下去,于是向北凉乞降,北凉不受,李恂无路可走,在绝望中自杀,敦煌也被北凉攻破,西凉至此灭亡。
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在敦煌破城之时趁乱逃出,之后辗转各地,最后投奔了新兴的北魏。在北魏李重耳受到太武帝拓跋焘重用,先后任北魏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到李重耳之子李熙的时候,被任命为北魏武川镇金门镇将,从此李家就长居于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
李熙之子李天赐,任北魏邢州任县新市疃疃主。李天赐之子李虎,少有大志,精通弓马骑射,长大成人后依照家族的传统从军,加入了北魏大将、太保贺拔岳的麾下,以骑将的身份先后参与平定叛臣元颢之乱、镇压六镇流民起义等作战,屡建功勋,被北魏封爵晋寿县开国子、赐官宁朔将军、屯骑校尉,驻守陇西重镇。富贵还乡(李虎是李暠后裔,李暠自称陇西李氏后代,汉飞将军李广后人、李广即陇西成纪人)不久后,李虎再升迁为北魏东雍州刺史、左军大都督,受贺拔岳器重,管理贺拔岳所部内外诸军事。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杀害。李虎闻讯后前往荆州劝贺拔岳之兄贺拔胜出面接收贺拔岳所部,没有达成目后李虎辗转返回来到洛阳。北魏孝武帝得知李虎前来后十分欣喜,授其为为卫将军,让他前往关中,与已经统帅贺拔岳旧部的宇文泰会合,协助自己经营关中。
唐太祖李虎
此后,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宇文泰任西魏大丞相、柱国、安定公,成为西魏实际统治者。李虎受宇文泰节制,为西魏多次出战,积勋赫赫,先后任西魏骁骑将军、仪同三司、左仆射、太尉,成为西魏的顶级勋贵武将。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李虎被西魏文帝赐姓大野氏,册封为陇西郡公,和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河内郡公独孤信、南阳郡公赵贵、常山郡公于谨、彭城郡公侯莫陈崇一起,以“辅佐之功”名义加授“柱国”,成为西魏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后世赫赫有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八柱国”,大多来源于此,以及他们的下属。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西魏柱国、陇西郡公李虎去世,第三子李昞承袭了柱国、陇西郡公的官职爵位(李虎的长子李延伯、次子李真都在之前的征战中阵亡在战场上。)
李昞在西魏先后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等职。并迎娶了河内公独孤信(八柱国之一)的第四女为嫡妻。而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八柱国之首、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日后的北周明帝)、七女嫁给了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的嫡子杨坚(日后的隋文帝),因此,李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杨氏家族关系极为紧密,这也是李昞及李氏家族在之后的朝代更替中始终权势不坠、高居庙堂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病逝于北巡途中。十二月,宇文泰之侄宇文护威逼西魏恭帝禅位给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北周立国。而陇西郡公李昞因为嫡妻独孤氏的缘故,成为北周外戚,此后出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少保、都督同华等八州军事。
唐世祖李昞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孝闵帝追念当年元勋们追随太祖(宇文泰被追尊为北周太祖)历经战阵、扶保国家的功劳,于是将当年的六柱国都追赠为国公(宇文泰除外、而元欣因为是西魏皇室也除外),已经去世多年的陇西郡公李虎被追赠为唐国公,谥号“襄”。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陇西郡公李昞以唐国公李虎嗣子的身份,晋封唐国公,父兄们拼死搏杀、功业赫赫,才让李昞得以获取回报,承袭了凝聚着家族莫大荣耀的唐国公爵位。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二十四,唐国公李昞的嫡妻独孤氏在长安唐国公府邸为丈夫生下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这也是李昞的嫡子。李昞大喜过望,为这个儿子取名“渊”,寄希望其长大成人后能够如深渊之水一般品性深厚、心思缜密,继续发扬并壮大陇西李氏一门的功勋和荣光。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第二代唐国公李昞在长安去世,李昞的长子李澄、三子李洪早于他之前就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他的次子李湛虽然在世,但因为不肖或者庶出的原因也没能够承袭爵位。唐国公的爵位最后落在了李昞的第四子、时年八岁(实际刚满六岁)的李渊身上。这样,年幼的李渊继承唐国公爵位,成为第三代唐国公。
青年李渊
隋开皇元年(581年)北周大丞相、随国公杨坚代周自立,废黜了自己的外孙北周静帝,登基称帝,建立隋朝,杨坚即隋文帝。十六岁的唐国公李渊因为是隋文帝外甥的缘故(文帝独孤氏皇后是李渊姨母)而被文帝的格外亲近器重,弱冠之年就担任了千牛备身(皇帝禁卫侍从官),成年后历任谯州(安徽亳县)、岐州(陕西凤翔)、陇州(陕西陇县)刺史。大业元年 (605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李渊被表弟杨广召入朝为官,任隋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第三代唐国公李渊就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时,见隋朝统治行将崩溃、天下大乱局面不可逆转,于是携家族三代所积蓄的实力,以五十二岁的年纪于晋阳起兵,号称“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之后李渊自晋阳迅速南下,攻克长安及关中各地,正式参与到争夺天下的行列中。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了唐朝。这也是后世光耀千秋的大唐帝国,李渊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唐高祖。
在此后的统一战争中,唐军一步步扫平四方,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历时十年之久最终统一天下,陇西李氏也成为中原万里江山的新主宰者。
李渊登基后,追念祖先的功德和为李氏家族奠定煌煌基业的功劳,于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追尊高祖李熙为大唐始祖、“宣简公”,追尊曾祖李天赐为“陇西懿王”,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将其位于三原(陕西三原)的墓地升级为永康陵,追尊父亲李昞为世祖元皇帝,扩建李昞位于咸阳郊外的墓地为兴宁陵。
根据陇西李氏的家族渊源和历史发展,可以得出结论: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汉时旧址在甘肃静宁,唐时旧址在甘肃秦安)、直系祖先出自凉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五世祖仕北魏后迁居代北武川(内蒙古武川)、祖父从军征战建功立业成为西魏顶级勋贵后定居长安(陕西西安)。至此三代都居住于长安,李渊本人也是在长安出生。李渊是不折不扣的关顶级陇贵族出身,家族势力庞大、人脉盘根错节,这也是他日后能够举兵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唐高祖李渊
而李渊的后世为人评价,因为一场“玄武门之变”,以及他那个日后大放异彩的“天可汗”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缘故,导致在历代开国皇帝中评价不高,甚至还有“懦弱、昏庸、优柔寡断”的评语。但是这些都是后人因事成败而论,并不是历史上李渊真实的面目,这都是因为他的继承人把李渊建立大唐的功绩以精心设计过的计策加以掩盖和削弱了的原因。
李渊作为开国之君,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讨平群雄,建立大帝国,即使有如同后世渲染的“秦王鼎力协助”之原因,那也不能代表李渊本人就毫无功绩可言。在修改过的《新唐书》、《旧唐书》中,李渊为人仁慈宽厚、兼具雄心、倜傥豁达、遇事无断制的品行特点依旧存留着不少的孑遗。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事情,大唐按照正常进程走下去的话,李渊将会以一个治国老成持重、处理政务宽厚包容、对待子女慈祥和蔼的仁德长者面目出现,而不是后世所描绘的“昏聩、贪鄙、爱听枕边风”的糟老头子形象。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已经退位九年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病逝,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先给父亲上谥号太武皇帝,又改谥号神尧皇帝,奉庙号高祖。后世子孙累谥之下,李渊最终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八岁承袭唐国公,十六岁入仕千牛备身、五十二岁起兵争夺天下,亲手建立了大唐王朝。六十一岁时诸子纷争,酿成兄弟相残悲剧,因此被迫退位,在儿子的奉养和软禁中足不出户,成为大唐贞观盛世的衬托者,最终在七十岁时于默默无闻、稍显落寞中走完了一生。李渊人生的结局谈不上多么幸福快乐,但对比他的姨夫和表弟的遭遇,李渊已经足够幸运了,安度晚年,生活无忧。李渊失去皇位后的生活总算是以平和安定而告终,这也是对他仁厚宽广性格的最好回报。
唐高祖李渊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