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张柬之推翻武则天(张柬之推翻武则天的结局)

时间:2022-08-18 12:29:35阅读:1562
公元705年的时候,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一场兵变,其目的就是: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拥护唐中宗复辟。就在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旨:任命太子李显监国,三天后,禅位于太子。到了第四天,李显正式继位。…
  • 暂时没有相关信息!

公元705年的时候,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了一场兵变,其目的就是: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拥护唐中宗复辟。就在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旨:任命太子李显监国,三天后,禅位于太子。到了第四天,李显正式继位。两个月后,中宗复国号为唐,武帝周朝时代结束了。

因整场事变里,有改朝换代的元素,因此,又称之为神龙“革命”。

长安四年,八十岁的武则天病重,在迎仙宫休养。她的病情每况愈下,甚至,连宰相也很难见到女帝了。在这里,只有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侍奉女帝。男宠的介入引起了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武周政权也因此陷 入动荡,人心不稳。

两人是否有谋反计划?这也很难得知,没有具体的证据。

但是,很有可能,这两人生怕武帝去世后,没人继续“照顾”他们兄弟二人,于是,干脆勾结御林军和军队统帅,内外呼应以推动政变,这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毕竟,当时的长安城里,更是流传着张易之兄弟谋反的传言。

之后,宰相张柬之决定趁乱诛杀张易之兄弟二人,趁机逼迫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张柬之利用职务的便利,安排亲信担任御林军,以掌握宫内情况为政变做充足的保证。当时,李显在北门起居,张柬之的亲信利用御林军身份,接近太子禀报计划,李显非常满意这个计划。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在迎仙宫里的消息越来越少,政变集团决定开始发难。张柬之率众将军从宫内进发,李显率领五百军兵走在了御林军的前头。一行人走到了玄武门的时候,因太子关系,所以,能轻而易举的过关。

但在抵达迎仙宫宫门之时,与守卫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是,张柬之依然拥护李显过了宫门。此时,武则天正在卧床养病,张易之兄弟二人闻声前来。当即,张易之兄弟被汹涌而来的官兵所杀害,二人的脑袋很快出现在天津桥南。

天津桥南老百姓,对此无不拍手称赞,甚至,有恨急了的百姓挖张氏兄弟的肉、喝张氏兄弟的血,以解心头之恨。武帝听闻回廊里有动静,出来看到横尸当场的俩兄弟,立马知道发生了什么。毕竟,武帝也是政治高手,问张柬之究竟欲意何为。

不久,张柬之回复到:“高宗将太子李显托付给您,是因为太子年幼,目前太子已经长大成人,就不能再回东宫了,而且,天下的百姓都盼望着太子能够早日登基,希望您可以早日传位。”武帝这才明白,众人前来的目的就是为逼宫,眩晕之下,她只好点头同意。

此时,宫外也有一位焦急等待的人,那就是安国相王李旦。李旦和李显是亲兄弟,俩人的父亲高宗是个懦夫,因此,兄弟二人在母亲武则天面前,也显得底气不足。可是,就在今日,李旦为助李显一臂之力,平时懦弱的皇子也展示出英勇的一面,引得儿子李隆基侧目。

就在李旦胆战心惊之时,宫内传出欢呼声,李旦的心这才放了下来。政变成功了,迎仙宫的血腥气,只停留在张氏兄弟身上,李显和张柬之并没有大开杀戒。病重的武则天被妥善安排,虽然,当时仅授意李显监国,但是,不久后也传位给了李显,武则天自己则彻底“隐退”。

一年后,武则天逝世,临去世前交代其要与丈夫高宗合葬。武则天主动要求去除帝号,不想再做皇帝了,改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政变它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武周政权的更替,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统治的时代。

历史上的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因为政变后,以张柬之为代表的五个人,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所有,他们各自受封为王,后来,大家便称他们为“五王”。对于张柬之等人的行动,后世之人还是称赞不已,但是,张柬之等五人的下场并不好。

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氏兄弟后,薛吉旭曾告诫敬晖:“虽然,两兄弟已经铲除,但是,吕产和吕禄这样的大人物还在。这时应该趁着兵势去诛杀武三思,匡扶正室。”后来,敬晖曾多次向张柬之提到这件事,张柬之没同意,敬晖也没再坚持。

之后,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做出倒行逆施之事,武三思的羽翼依然丰厚,是天下的大祸乱。当时,就有人把责任推到了敬晖身上。中宗显然是个昏君,他听信了韦皇后的谗言,五人均被贬官。敬晖受制于武三思后,经常蹉跎感叹,甚至,手指都磕出血了。

可是,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没有后悔药。张柬之此时才说出了不乘胜追击武三思势力的原因。他认为:“这应该是皇帝的事情。”皇帝还是英王的时候,就因他的勇敢、忠烈而闻名。留下武氏子弟,无非是希望皇帝能亲自惩奸除恶。

可如今,大势已去,说这些已经没用了。张柬之最终在新州抑郁而终,其他人不是病死,就是死于敌人的刀下,均没得善终。

【《唐中宗李显本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

张柬之是复唐功臣,为什么结局凄惨?

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立有不世之功。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对李唐的一片忠心,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

一、张柬之与神龙政变

(1)张柬之(625~706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进士出身,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689年),被召入京,时年七十余,擢受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杵 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武则天晚年,由狄仁杰推荐,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年)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位,迫武则天退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不久,为武三思排挤,贬为新洲司马,愤懑而死。

史上评价张柬之亦是一时良相。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 都是一时人选”。

(2)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侄儿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勾结,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赵文博《中国通史》)

二张乱政,气焰熏天 ,仗着女皇的宠信,毫无顾忌,肆意妄为。更为糟糕的是武则天已是沉疴在身,卧床不起。文武百官、诸王公主甚至太子李显都很难见到。只有两大宠臣二张兄弟在其身边侍奉汤药。如果武则天一旦不豫,遗诏只有二张兄弟看到。届时二张兄弟如心生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二张居中用事,暗蓄异谋。

于是张柬之等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趁着武则天病重,对朝政控制放松之际,发动武装政变,除掉二张兄弟, 拥立太子李显掌握实际权利。在张柬之出面组织联络下,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成员的加入,不仅使这次政变更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亦加强了政变集团的实力。

(赵文博《中国通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御史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合谋 ,诛灭二张 ,逼武则天交出政权,让中宗复位。

当日五人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五百余名羽林军杀人宫中。遂诛杀二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没有精力和实力与蓄谋已久的政变集团对抗,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大臣张柬之等人拥李显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谥则天皇后。

二、灭顶之灾

(1)武韦结盟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本人刚退下舞台,唐中宗、韦皇后又重演唐高宗、武皇后的故事。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韦皇后只有暴行,并无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来形式颇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七O五年,唐中宗在张柬之等唐旧臣拥护下,恢复唐朝,但是,他并不信任这些唐旧臣。他唯一信任的是韦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形成武、韦二家外戚合作的腐朽集团。这个集团驱逐张柬之等出朝廷,独占了全部政权。

中宗即位后随即封上官婉儿为婕妤。上官婉儿生性风流,早在武后时代就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与韦后本是儿女亲家,这时由上官婉儿穿针引线,成就了两代人的“通家之好”。唐中宗一皇后、一婕妤都成了武三思的情妇,向来惧内的中宗接连带上了两顶绿帽子,还懵懵懂懂,不知不晓。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上官婉儿等越发胆大妄为,沆瀣一气,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赵文博《中国通史》)载:“以(韦氏)为首形成了一个韦武集团。…骨干分子是上官婉儿和武三思。”

(赵文博《中国通史》):韦武集团是由武氏集团和韦后的亲属、亲信构成。他们掌握大权,中宗被韦武集团包围。韦武集团将反对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人视为仇敌。

神龙元年(705年),武三思与韦后反复对中宗进谗言,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翌年五月,又将五人的王位削除,分别贬为崖州司马、泷州司马、新州司马、窦州司马、白州司马。当年八月,又削除五人之官位,分别流放至琼州、瀼州、泷州、环洲、古州。五人之子弟凡年十六岁以上者,皆流岭外。

(2)养虎遗患

武则天退位后,政变集团的官员们也纷纷一夜之间紫袍金带,位极人臣。政变集团一跃而成为朝廷中一股重要势力。

张柬之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优柔寡断,并未在第一时间除掉武氏诸王。张柬之设想,这件事应由李显来做更为合适。“让陛下自行解决武氏族人,以便立威。”

可惜张柬之最终还是棋差一招,武氏族人有着自己的庞大势力,另外李显怎么会举起屠刀诛杀自己的儿女亲家呢?

昏庸无能的李显与其母亲的铁腕相比,真乃天壤之别,相去甚远。其在政治上纯粹就就是个白痴,按理说,中宗重夺皇位,自会对武氏家族下手,既报先前被废之仇,并可以断绝后患。张柬之等按捺不住,纷纷对中宗进言,请求诛杀武氏。敬晖等百名官员上表陈情,要求贬降武氏官员的官职,

中宗不仅没有趁机打压武氏诸王,还任由武三思与韦后私通,放纵武三思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直到张柬之等人反应过来之后,为时已晚。在武三思和韦后的阴谋策划下,张柬之等五人先是被册封为王,表面上荣宠至极,实则是被剥夺了实权。

706年,借着处理王同皎谋反案,武三思诬陷五王是同谋,并将其贬到外地担任司马,此时的五人已成为任由武三思宰割的俎上鱼肉。

接着反污五人谋反,并请求将他们灭族。与此同时,武三思暗中指使安乐公主在李显面前大肆诬陷,又让侍御史郑愔在朝外对其大加弹劾,里外夹攻,李显盛怒之下,命令迅速结案。其结果五人被判处死刑。

当判决呈报李显后,他突然良心发现,想起曾经给张柬之等五人赐予过免死铁券。于是,敬晖被流放琼州,桓彦范被流放瀼州,张柬之被流放泷州,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崔玄喡被流放古州,子孙十六岁以上被流放岭外。

(3)悲惨结局

然而阴险毒辣之武三思做的是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于是其死党周利用被任命为代理右台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去诛杀五人。等周利用抵达岭外时,张柬之和崔玄喡已死,侥幸躲过一劫。

在贵州抓到桓彦范,周命令部下将其绑起来,放倒在竹筏子上拖着走,一直拖到桓彦范肉被磨掉露出骨头,才用杖打死;抓住敬晖后,将其一刀刀的剐死;周利用强逼袁恕己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几升后,毒性发作难以忍受,其疼得用手扒土,几乎把手指甲全都磨掉,然后再用棍棒将其活活打死。

杀人屠夫周利用回朝后,李显却将其提升为御史中丞。

结束语: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虽然成功了,然斩草未能除根,惩前不能毖后,养虎遗患,留下一个祸根武三思 ,至使武氏诸王死灰复燃,而后武三思又与韦氏结盟 ,最关键的是加上一个刻薄寡恩,昏庸无能的皇帝李显,岂能有好果子吃? !

“五王”冒死拥立的太子李显竟是一个愚昧 昏聩脑袋进水的糊涂虫,其被武三思接连带了两顶绿帽子,却浑然不知不晓,甘当元绪公。这场惊心动魄的神龙政变,真乃神龙见首不见尾,到头来忠若五王,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都做了死不瞑目的冤死鬼!

观风云际会,看兴衰更替。五王虽已是冢中骷髅,但还是迎来了迟到的极高哀荣。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追赠张柬之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制曰:"褒德纪功,事华典册;饰终追远,理光名教。故吏部尚书张柬之翼戴兴运,谟明帝道,经纶謇谔,风范犹存。往属回邪,构成衅咎,无辜放逐,沦没荒遐。言念勋贤,良深轸悼,宜加宠赠,式贲幽泉。可赠中书令,封汉阳郡公。"

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下诏,张柬之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张柬之为司徒。

复唐之功臣终于可以瞑目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